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师专学报编辑的作者观和读者观孙仁宏编辑,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将作者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经过编辑、加工等创造性劳动过程,而使作者的精神产品变为精美、健康的精神食粮奉献于广大读者。无疑,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中间扮演着中介和桥梁的角色,一边是作者,一边是读者,同...  相似文献   

2.
自新闻编辑活动产生以来,它始终是作者、编辑、读者三者的矛盾统一体。新闻编辑业务实际上是处理好以编辑为核心的三对矛盾:编辑与作者的矛盾,编辑与读者的矛盾,编辑与作品的矛盾。这三对矛盾对立统一,共同构成编辑应用技术,且贯穿于新闻编辑活动的全过程,推动编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辑学的基础应用理论,对促进这三对矛盾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传江在《编辑学刊》2006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学术期刊编辑批评是学术主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健全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学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编辑批评基本能够及时有效地针对具体作品阐发编辑的观点。同时也能利用编辑自身的特殊地位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作者的研究动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一些外界难以了解的“内幕”,并且通过编辑批评及时反映出来,使读者更接近“事实真相”。因此,这种出自实践主体的编辑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贴近并关注研究实际,及时有效地解析、评价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论影响编辑选择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编辑选择的社会的、来自媒体内部及编辑个人的因素,指出:社会与媒体组织应为编辑提供适宜的环境,充分发挥其选择职能;而编辑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能对作者与作品稿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臧克家编辑活动具有实践、理性、自觉的对编辑规律探索特点,在上世纪中国文学诗歌媒体界曾出现过“臧克家编辑现象”,这一现象本质上包含一种与编辑规律的吻合。在编辑的编作方式或著作方式中,编辑思维方法与出版物内容形式相关联,反映物质精神世界和文化生产趋于对称性、和谐性的关系。“提高,而不忘记普及”:同毛泽东、陈毅、郭沫若等过从密切,切磋诗艺,不时“索稿”;“工人、解放军诗歌”及“民歌”作品跻身《诗刊》;“团结了老中青三代诗人”;“尽力拉一些名作家的稿子”:编辑《毛泽东诗词鉴赏》,邀约众多名家参与撰文;尊重“作家的创作劳动”:维护作品原貌、风格及作者权益、权利,并为此而呼吁;“自身的责任”“与自然万物合一”和感受“快乐”的编辑观:以欣赏的心境与作者作品进行“沟通”,将能“把眼泪滴在文章上”的好作品推介给读者。研究编辑臧克家,可以从中认识和解读编辑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文章讲主要阐述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下才征求作者的意见较为合适。并对编辑学术水平较高、使读者普遍认可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编辑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对于编辑工作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作者、编辑为本,了解读者的需要,满足读者的主要需求;尊重作者的劳动,供给作者优质的服务;提高编辑的素质,提供编辑发展的空间和舞台。  相似文献   

8.
浅议高校学报编辑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进行公关实务的种种努力,以确认、建立、维系、强化或改善和作者、读者的关系,同时,扩散编辑自身的思维方式,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从而提高刊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作者对编辑的重要性。首先,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作品,做到及时退稿和艺术性退稿;其次,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人格,做到平等对待作者,不利用作者和团结作者。  相似文献   

10.
文学接受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读者理解作品与读者自我理解的统一。一方面,读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应该逃离自我,按照作品和作者的规定扮演相应的角色,使自我意识和经验暂时退居边缘,让作者意识主宰自己的思维,使意识产生分离,与原有的经验和意识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读者意识和经验仍然作为接受的背景发挥潜在的作用,与阅读过程中接受的经验发生交流、碰撞与整合。读者通过反思自我和批判自我,生成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编辑、作者、读者组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们互为彼此,相互联系,三者处于动态的矛盾与制约中,又以相互的协同与契合完成各自的角色任务。就文化传播的终极归宿而言,一切的文化创造(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的各个方面)与出版最终都是为了传播,为了被接受,而传播的直接对象和接受者是读者,因此读者要求是作品制作与编辑工作的唯一对象,没有读者的文化需要,没有作者的产品制作就不存在编辑活动,没有编辑的组织与协同,文化积累与传播就只能处于无序而混乱的状态。因此这三者间的社会联系具有一种内在的必要性,而编辑正是以达到社会需要、作者需要与读者需要的和谐统一为目标的。  相似文献   

12.
处理好编辑与作者关系的两个因素过慧谨《护士进修杂志)编辑部每一刊物的成功,都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从选题、组稿、修稿、校对与出版的每一环节,都需要与作者反复联系.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服务。编辑强化读者意识,了解和研究读者的心理已成当务之急。编辑要掌握读者对象的多样性、读者兴趣的可变性和读者的购书心理,才能编出精品图书,繁荣文化出版事业。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编辑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与作者作为传播一方,从属于广大的读者,即社会受众一方。编辑出版活动的宗旨和目的体现在受众即读者的选择上,编辑策划图书的优劣成败,从根本上说是由读者来检验和评判的。了解、研究读者心理是编辑必备的基本素质。编辑强化读者意识,归纳起来应注意以下…  相似文献   

14.
传统编辑过程所形成的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单向直线型关系,使得学报操作资源的能力下降、特色创新能力缺失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匮乏。创新编辑过程就是把读者、编辑、作者三者关系更多地理解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注重加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交往,注重建立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互动交流的机制,以此来提升学报的品质、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朱晓芬 《可乐》2008,(9):4-4
我是上次给你们推荐《妈妈美容成功记》的读者。我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可乐》。我欢天喜地,虽然作品未能见诸贵刊,但你们对读者的细心让人感动。这本《可乐》让我看到了贵刊对荐稿者的尊重、重视,也看到了编辑的责任心。我想,一个有责任感的团队是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我把这次收到的《可乐》仔细地看  相似文献   

16.
学报期刊的导向性甚为明显。学报要克服等稿上门,“文件汇编”的现象,必须强化编辑的主导意识。学报编辑工作可以通过组稿、审稿、培育作者等方式来实现其主导性。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在线投稿系统现已开通并投入使用,网址为http://qks.jhun.edu.cn/jhdx_sk。所有稿件采取在线投稿和审稿,请作者通过网站投稿。在线投稿系统主要包括作者在线投稿、作者在线查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远程办公和主编远程办公5部分。作者可通过本刊网站投稿并查询稿件处理情况,审稿专家可实现网上审稿,读者可  相似文献   

18.
林强 《东方论坛》2008,(5):36-42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生成是在读者、编者、作者三者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施蛰存平民化的编辑理念形成了《现代》杂志的读者批评空间。这个独立平等的读者空间养成了读者的文化认同,并挑战着作者和编者的权威。在与编者、作者的交流中,读者参与了现代派文学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9.
保护作品完整权对“歪曲、篡改”的认定以作者为本位,忽视了读者在创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可能导致优秀再创作面临侵权的风险。作者对作品的绝对解释源于保护作品完整权形成了天才的作者、情感表白的作品、客观性理解的基本结构。利用接受美学对以上要素进行解构,可以发现天才理念有失偏颇,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密切,对作品的理解具有不可摆脱的个体性和历史性。为了淡化作者至上的浪漫主义色彩,防止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滥用,可综合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规定。就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标准而言,在种类甄别的基础上,对文艺作品、科学作品中的图形作品、模型作品和计算机软件适用损害作者声誉标准,对其他科学作品适用违背作者意思标准。  相似文献   

20.
读读语录     
《人生与伴侣》2008,(6):63-63
作者:*** 不可否认,我是一个执著的、勤奋的、专一的、坚强的作者。被打击了这么多次,还是勇敢地给你写稿。编辑:若水 嗯,不可否认,我是一个慈祥的、耐心的、尽力的、敬业的编辑。对你的稿子尽了无数次的白费心力,还是执著地给你每一次提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