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对当今西方发达社会的本质特征所作出的一个诊断性结论。“流动的现代性”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现代性的内涵,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全球化的本质、解决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已经面临和将要面临的突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哲学家鲍曼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流动现代性的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的内在逻辑结构包括:作为方法论的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实践路径的他者伦理观重构和作为理论归宿的公共领域重建.深入研究鲍曼流动现代性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对于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英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反思理论涵盖了从现代性、后现代性再到"流动现代性"的辩证逻辑,通过作为复杂幸事的解放、对自由的向往与迷惘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清算等加以展开.他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理论家的立场对当代人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入剖析,对于在一定程度上建设精神家园、克服精神生活的物化和虚无主义困境,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小委 《理论界》2013,(3):104-106
关于消费主义的思考和批判是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刻理解当前西方社会的性况有启发意义。此文集中从资本增长的内在逻辑、对抗不确定性、身份建构及幸福法则四个方面论述了鲍曼关于消费主义起源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鲍曼是当代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园艺社会观第一次将现代文化判定为一种园艺文化,将对现代社会的管理看作是建设花园的实践。他运用园艺化的隐喻,将现代性诞生以来的社会规划看成是一个社会园艺化的过程,把现代社会看成是人类人工设计的花园,其中社会管理者就成为园丁,社会成为被园丁管理的对象,精心培育人工植物与清除花园中的杂草则成为园丁管理社会的两大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6,(5)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世界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不可绕过的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鲍曼通过考察二战期间纳粹屠犹的深层社会原因,激烈地批判了现代性尤其是现代理性。大屠杀事件的发生,现代理性的膨胀为其提供了观念支撑,而由现代官僚制度构建的基本社会架构则为其提供了现实可能。由此大屠杀最终演变为由设计者、实施者、观望者与受害者之间密切配合的社会集体行为。最后,鲍曼寄希望于通过道德良知与道德责任的唤醒来使人们避免重陷大屠杀之困境。  相似文献   

8.
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是鲍曼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性转型的一种理论反思.其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表现在:在国家层面.把维护国家统一放在首位,努力建设强政府;在社会层面,积极发展社会自治组织,力所能及地实行基本收入制度;在个体层面,在保障个体自治的前提下,要求公民积极履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9.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备受学界推崇的全球化概念,齐格蒙特.鲍曼提出了有力的质询。他指出,全球化绝不意味着社会秩序的整齐划一,相反,它是具有等级区分特征的社会空间。现代性与全球化的扩张制造了新的空间等级秩序,这一等级秩序往往通过人们的空间流动能力加以体现,精英和强者往往自由地往来于世界各地,而普通的弱者却只能固守狭小的一隅。鲍曼的观点对于全球化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鲍曼现代性理论分别是对资本主义进程中两次资本分离这一历史性难题的解释和回应。本文在对两种现代性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考察了现代性理论这一转型的贡献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农民工的一个主要特征。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其现代性关联度较高。对于农民工来说,离家与更换工厂的主动流动以及借助现代组织的流动,都显现出其现代性的特征并促进其现代性的获得。而从农民工的流动距离来看,远离"乡土"的流动更有利于他们现代性的获得。总体来看,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厂农民工现代性的获得,但一些流动仍具有传统特征,成为农民工现代性获得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于桂凤 《理论界》2020,(1):37-42
当代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哈穆特·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可以看作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版本之一。基于对现代社会时间结构变化趋势与特征的分析,罗萨提出社会加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质。社会加速可以划分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节奏加速三种形式,其推动机制包括:社会动力是竞争,文化动力是"永恒的应许"和加速循环。社会加速已经成为晚期现代社会一种新的集权主义,不仅违背了现代性的自主性承诺,而且造成了新的异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批判。罗萨虽然把异化概念重新引入社会批判理论,但其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对新异化形式的归纳及批判,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这说明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其他批判理论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和风险话语的勃兴为反思现代性发展观提供了新的视闽。当代风险社会的生成在现代性发展观的本性中有其深刻的根源。现代性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以理性为基础的进步主义、经济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等核心理念与当代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问题的涌现有内在的逻辑关联。马克思超越了各种对现代性发展观的文化批判模式,以实践思维和经济哲学的批判理路扬弃并重建了现代性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可以而且应该被阐释为一种寻求新现代性的和谐发展观,这种和谐发展观能够在人类应对和超越风险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理论本质上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演进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和出路进行了理论探索,旨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开拓出现代性反思的新维度,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对待现代性问题的辩证立场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致思路向进行批判性分析,深入研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凸现的风险问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民工经济与农民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现代化是个大课题。实现农民现代化需要各种现代性因素的综合作用。本文的主旨即是探讨当代中国的民工经济发展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民工经济是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获得城乡差别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笔者认为,我国当代民工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在促进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为农民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直接促进了农民现代性的成长,加速了农民角色的现代分化。  相似文献   

18.
韦伯的"理性化"框架不应成为解释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的基本工具,因为中国的现代性研究的出发点和文化与社会背景,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而"人性化"应成为揭示中国现代性的一种合理工具。原因在于,韦伯"理性化"之后的世界出现了"人性化"的潮流。而人性化高于理性化,因此,人性化应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现代性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有机统一;论证了现代"发明"传统的两种方式:现代赋予传统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含义(重构),现代创造出相应的新的传统(新构);分析了现代"发明"传统的两个方向:主要指向现代性积极的正向方面,以及主要指向现代性消极的负向方面;本文还阐释了传统与过去、现在、将来的关系,被发明的传统的社会功能,以及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特别表现在,作为各种思潮汇集点的当代中国,每种思潮都离不开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在历史进程中引起了社会结构变迁、价值重估与整合及主体精神转变。"三个自信"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反思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面对新的时代问题,一方面要认清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困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解西方现代性危机;另一方面要理性反思与价值重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解决现代性问题并推进现代性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