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赋体叙事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11,32(5):101-103
赋体兼具小说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赋的叙事性既体现在"赋"字铺陈的本义里,也体现在它的题材、手法、与体式上。古往今来的赋论家们对赋的叙事性也不乏零星的认识,但叙事研究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一些关键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全面系统地考察赋体叙事的成果尚付阙如,理论的更新也该提上研究日程。近年来引入并兴起的空间叙事理论为赋体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赋体叙事可以在赋体本质与叙事、赋体表现手法与叙事、赋体体式结构与叙事、赋体题材与叙事、赋体叙事的源流衍变等五大方面进行深究。  相似文献   

2.
李孝弟 《齐鲁学刊》2012,(4):136-142
诗话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以往的诗话研究,更注重与诗歌创作、鉴赏、形态等密切相关的"诗言志"、"诗缘情"理论,而忽视了与叙事相关的论述。在中国诗论中,存在着一条关于诗歌叙事的论述线索,且在相关的诗话理论中,对诗歌之"叙"事"有比较丰富的论述。梳理研究有关的论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诗论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图叙事说     
许建平  在元 《兰州学刊》2014,(11):20-30
从人本主义的哲学视角审视叙事学,叙述行为源于人的心理叙述需求,叙述的动力、内容、方式和长度取决于叙述行为者的心理需求。心理的需求(意图)便成为叙述学的本质。故而从叙述学的本质———叙述意图———入手,可以系统而清晰地阐释一切文学叙述现象,于是文章提出意图叙事理论的设想。并初步分析了意图叙事理论与行为叙事理论、人物分析理论以及主题分析理论间的联系与区别,意在说明意图叙事理论提出的必要性与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期以来,叙事理论一直忽略了诗歌叙事这一重要领域.有鉴于此,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研究叙事与诗歌形式之间互动关系的构想,并以讨论迪普莱西的"段位性"术语为出发点,通过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6章4种英译的个案分析,重点探讨了叙事序列与诗歌文本的相互关系,以及叙事性与段位性之间的相互强化、相互对位、相互抵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拜伦的叙事诗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唐璜>,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节奏感.无论是叙事主线的跌宕起伏,还是叙事辅线--各类非叙述性插入文本的错落有致,抑或是诗歌文本中场景与停顿等技巧的穿插运用,都可见出拜伦对叙事节奏的驾驭能力.拜伦这一能力的发挥与其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息息相关,作为诗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他:时间为诗歌叙事提供了素材;佳作不仅是应时的产物,同时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叙事学勃兴与中国叙事传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一样,中国文学也有一个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转移的过程,明清小说虽然占领了文坛的中心位置,但当时的理论批评领域还未来得及发生相应的战略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叙事学勃兴,特别是那些立足于中国自身叙事传统的研究,实际上是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这就是因应"叙事中心"业已存在的文学现实,促成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的理论位移。由于百年来西方叙事处于向中国叙事"放送"影响的位置,西方的叙事观念,包括其模式套路、衡量尺度与价值标准等悄然弥漫于中国文坛,许多人浸润甚深却还浑然不觉。因此,建构一种更具"世界文学"意味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让中国叙事艺术在其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应属目前叙事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50-256
虽然漫画、电视和电影产业日益引起叙事学研究的关注,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特殊系统,系列叙事的实践还是被排除在具体的研究之外。应该认识到,系列叙事就像诗歌一样,通过对段落的组织和分布进行操作。这些段落在系列部分之间依次产生叙述间隙,这些叙述间隙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对系列叙事制造意义的每一部分进行连接和区分,将有助于对系列叙事的具体方法进行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兴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叙事主义拒斥传统进路,主张人格是在叙事中构成.这一理论源流广泛,近来由玛雅·舍希特曼等人做了深入系统的阐发.但它也不乏争议,有人认为叙事的主观性过强,与虚构纠缠不清,作为规范性主张易流于虚伪、造作;还有人认为叙事不能成为人格的充分条件,因为叙事预设了一些传统的自我观念.不过,这两种批评均未能触动叙事主义的要点,稍加修正就能应对.从“叙事”概念本身可以揭示叙事主义难以回避的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作家A.S.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叙事语言等方面,均有其特点.研究其叙事策略,可以发现,小说由多视角叙事和侦探小说的神秘与悬念建构起内外两层故事,带给读者进入时空隧道的感觉;神话、诗歌及日记等文本穿插叙事,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手段上的单一性和直白性;象征和隐喻连接现实、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文学文本,体现了叙事语言在表现主题、构建文本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设计叙事:从自发、自觉到自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伴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设计叙事的发展经历了自发、自觉到自主三个阶段。人类自有设计意识始,就有设计叙事的内在动力,期望通过叙事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后现代主义设计重拾被现代主义所抛弃的叙事传统与习惯,自觉从语言学、文学中寻找设计叙事的理论支撑,发展出叙事理论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在当代消费主义背景下,这种叙事更加表现出对"我"的认同与体验要求,因而具有自我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学术探索》2006,(3):127-130
叙事思维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叙事塑造人的主体形象,为人的发展提供楷模。建构具有实践意义的叙事学理论,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作者主体性、叙事动机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这样,才能走出西方现代哲学设下的“人死了”的陷阱,在文学实践中复活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听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别类型,围绕听乐活动进行相关叙写,具有较多的叙事因素。中唐听乐诗不仅在数量上相对增多,而且叙事性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诗中听乐主客体关系呈现出多样与密切的态势,并且双方互动增多;叙述内容更加丰富深入,既有对特定社会时事的反映,又有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人物塑造突破类型化,乐人形象开始具有个性色彩。中唐听乐诗彰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叙事传统,体现了中唐诗人在叙事层面上的开拓,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叙事学的跨学科线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学并非是个单一起源、线性演化的研究传统,它其实是多种学科的兴趣交集.叙事研究的跨学科线路可以通过"人文科学中的叙事转向"和"叙事理论中的认知转向"来进行追踪.跨学科叙事学的理论模式可以从语用/政治、语义/经验、文本/媒介三个层次进行建构,在对叙事虚构与经验现实互动关系做认知描写的基础上,派生出跨学科叙事学的各个分支.  相似文献   

14.
元宇宙集技术集成、生存空间和数字媒介于一体,它将带来人、世界及其人与世界的互动中介的变革,形成不同于自然人的“智能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数字媒介。这些变革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人叙事主体面临“智能人”叙事主体的挑战,现实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面临虚实融生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的挑战,传统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面临数字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的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构建不同存在样态叙事主体的协同叙事、新叙事思维引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沉浸式交互叙事,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化“危”为“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演讲与叙事均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都是炙手可热的显学.两者的关系既密切又迥异,密切是指两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吸收与相互借鉴,遇异是指两者的发展是各自为政的.叙事无处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也是叙事,我们就必要用叙事学来观照演讲叙事.演讲叙事是顺时叙事、在场叙事、片断叙事、原型叙事和评价叙事.  相似文献   

16.
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及其在叙事活动中的相互模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像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叙事媒介,它们具有不同的符号特性.由于相比图像而言,文字是强势符号,所以就出现了语词("诗歌")与图像("绘画")互仿时的"顺势"和"逆势"现象.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其实是与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息息相关的:图像是处于纯粹符号与表意符号之间的一种特殊符号,它具有"再现"和"造型"的双重性质;而文字则是一种抽象度更高的表意符号,它在叙述或再现外在事件时可以不受"造型"因素的干扰.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间相互模仿的情况,既发生在内容层面,也发生在形式层面:图像叙事模仿文字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内容层面;而文字叙事模仿图像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形式层面.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故事相对直接,轨迹容易辨识。与之相左,非自然叙事挑战、跨越或拒斥现实主义叙事的诸多规约甚至全部规约。实际上,判别非自然叙事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其对模仿规约的违背,此类规约支配口头自然叙事、非虚构文本、并试图模仿非虚构叙事规约的现实主义作品。叙事理论若要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理论,就需要将非自然叙事的独特实践纳入考量范畴。通过扩展故事/话语的概念,我们既可以公正地对待那些偏离传统叙事实践的非自然叙事文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非自然叙事的虚构性本质。与现实主义文学力图掩盖其人为性的本质不同,非自然叙事文本极力彰显反模仿性,凸显文学的虚构性本质。  相似文献   

18.
李瑞豪 《殷都学刊》2007,(4):112-117
蒲松龄与齐鲁诗坛的诗人交往很多,但很少受他们的影响,他认为写诗是"风雅"之事。蒲松龄的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但现实主义精神过强,自我形象很突出,与当时风行的"神韵说"背道而驰,却契合了"神韵说"的反对者赵执信的诗论。王士禛并不奖掖蒲松龄,赵执信与蒲松龄也没有交往。蒲诗远离了齐鲁诗坛,以极强的现实关怀消解了《聊斋志异》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叙事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传统叙事中 ,历史叙事无疑占有统治地位。历史叙事中的“杂述” ,使其逐渐偏离正史叙事 ,在与小说叙事相沟通的叙事发展内在规律支配下 ,一旦有外来的成熟叙事因素作为催化剂的加入 ,小说叙事就从历史叙事中脱颖而出了。发生于唐代的小说的兴起 ,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论词的叙事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词通常被认为是抒情文学 ,因而未曾被叙事学研究关注。本文借鉴叙事学文本结构分析的理念和思路 ,寻绎和阐释词的叙事性 ,认为词具有叙事性 :早期的词调有许多又是词题 ,具有点题叙事性 ;词题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叙事 ;词序是词题的扩展 ,是对词题引导叙事的延展 ,又是对正文之本事、创作体例、方法等问题的说明或铺垫 ;词正文的叙事与其它叙事文体不同 ,其特点是片断的、细节的、跳跃的、留白的、诗意的、自叙的 ;长调叙事受赋体影响而有铺叙式 ,短词叙事通常采用诗歌本色的隐喻式。词的叙事风格比小说典雅、含蓄、文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