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毛主席说:“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民族都有长久的历史。汉族同兄弟民族之间关系密切,史不绝书。解放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今日共同坚持和维护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意义之重大,目标之宏伟,自不待言。兹就西南民院珍藏之明代《永乐敕书》和《正德诰书》两件文物,试考释于后。  相似文献   

2.
《敦啰布喇什法典》是在俄国政府从政治上加强对土尔扈特(卡尔梅克)的控制、从宗教方面鼓励东正教在土尔扈特传播,土尔扈特汗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由敦啰布喇什汗主持制定的一部法典.法典内容反映出土尔扈特贵族和喇嘛试图通过立法巩固大众的宗教信仰,维护卫拉特传统文化;整顿吏治,端正风气;搞好与周边民族关系巩固统治,避免亡国灭种的意图.这也是该法典不同于其他蒙古法典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明崇祯九年(1636)固汗汗(1582—1654)率部众进入青海,进而统治唐古忒(“或特”)各部,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和硕特部贵族统治青海八十八载。祟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在拉萨建立汗廷,他以青海地广宜牧,喀木(康)人众粮多,征收喀木赋税,以养青海部众。令其诸子分牧各地,分左右两翼,在游牧封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统治体系。在这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除固始汗及其十个儿子、若干孙子为首的和硕特部外,尚有土尔扈特、准噶尔即绰罗斯等  相似文献   

4.
《康熙谕阿玉奇汗敕书》是一件用满文书写的文献,宫笔缮写在浅黄缎幅上,宽四十公分,长二百公分,缎幅四周有精致细腻的墨色云雷花纹,卷末盖有二十公分见方的康熙玉玺,缎幅用宣纸裱糊成卷,卷的两端装有木制卷轴,一端有骨制别针。本文拟结合史载对此珍贵历史文献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5.
《清代满族家谱选辑》主要选编了保存于民间家族手中的清代满族家谱或民国时期续修的清代满族家谱,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家谱中详载的祭祀规则、碑文、诰命、敕书及家谱中的源流介绍等文献材料,是研究女真历史、满族形成问题、清代满汉关系及满族风俗变迁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1771年的“土尔扈特大逃亡”,是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许多著作对这一事件做了记述。但,卡尔梅克人返回准噶尔的历史、尤其是其返回准噶尔的原因、俄国与清帝国对“土尔扈特大逃亡”的政策以及土尔扈特人以后的命运等都没有得到阐述。这里,我们仅就手头资料来探讨“土尔扈特大逃亡”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之前,约近半个世纪,女真族民族意识迅速增强,各部豪强巨酋迭起,尤其是哈达王台,强盛达30年,他恭顺明廷,居"南关"要地,控制贸易,专"居停之利",控制敕书,执诸部牛耳,从而号令海西、建州女真各部。所谓"海、建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是对东北地区民族关系变化、女真从分散走向统一历史趋势的概括。然而,王台称雄女真,虽未能完成女真统一大业,但其实践活动在女真统一的进程中却具有里程碑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喇什丕勒是南路旧土尔扈特五世汗纳木济扎多尔济的哈屯.从嘉庆九年(1804),她同丈夫分管15苏木起,先后襄助三代汗一起,对外配合清军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在协调扎萨克各旗的游牧事务的同时,积极支持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是土尔扈特蒙部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女性.喇什丕勒的丈夫纳木济扎多尔济于嘉庆十四(1809)年承袭土尔扈特蒙部的汗位,同年四月他就病逝了,由长子策伯多尔济承袭了汗位.这时策伯多尔济还不满3岁,虽由策伯克扎布监守盟长印务,而内外重大军政事务实际上都取决于喇什丕勒.道光六年(1826),和卓后裔张格尔勾结浩罕攻陷疆西四城,向阿克苏逼近.哈屯喀喇丕勒紧急精选1000名骑兵交喀喇沙尔(今焉耆)率领驰援阿克苏.同时调集800峰骆驼接运乌鲁木齐的粮饷,供应军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上世纪内多年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制,以下4篇考释在1981年写成,旨在说明在元明两代总图采用的年代内西北边疆的政治形势,并在图例、注记方面提出建议,以供总图编制参考使用。文章据汉文及波斯文(英译本)等文献,对元代宗藩窝阔台汗·察合台汗两汗国、明代察合台汗国分裂后东支的辖境、边界、境内功臣领地、直系子孙封地,以及明代后期东支再度分裂等情况,力求究明,准确表述。文末所附作者与《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其骧先生的往来信函14件,展示了老一辈学者探究学问的严谨态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发现两篇完整的藏文文书,原收藏于当地藏传佛教寺院,经笔者考证,为1771年自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土尔扈特人所携回。作为遗留性史料的这两件藏文文书,为史家探索17—18世纪土尔扈特、西藏地方以及清廷三者间的交往,开启了一扇大门。结合藏文档案、托忒文史籍与清朝官方文献,可知咱雅班第达圆寂后,其弟子所组成的卫拉特大库伦于1676年由额尔齐斯河中游远徙至今日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并与土尔扈特人建立联系,自此成为土尔扈特联系西藏地方与清朝的重要桥梁。由现存藏文档案可以确知,17世纪以来,土尔扈特人即便受到地理的隔绝与沙俄的阻挠,仍然通过卫拉特大库伦与西藏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联系,更促成土尔扈特数度绕道北京前往西藏进行朝圣之旅。文章最后讨论18世纪后期随土尔扈特东归的卫拉特大库伦如何被纳入清朝的边疆秩序中,及其最终淡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令人欣喜的文化新景观———少数民族题材文化“作品”走红现象一瞥文/木子1996年1月29日晚,北京首都剧场,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上千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歌剧《苍原》。由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的《苍原》,取材于18世纪70年代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历尽千辛万苦,...  相似文献   

12.
疍民小考     
民族研究是一件困难的事,而研究中国的民族更加困难。罗香林在他的著作《广东民族概况》“楔子”里第一行就说,研究广东的民族是难中之难。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讲,关于广东太古时代所居住的民族,是从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之全部以及安南、暹罗、缅甸、南掌下逮南洋英属荷属各个群岛,乃至南印度  相似文献   

13.
王力 《西藏研究》2009,113(1):1-8
文章结合蒙、藏、汉、俄等文献资料,详细考述了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蒙古的遣使进藏朝拜活动.认为历代土尔扈特蒙古汗王持续不断的遣使进藏活动,客观上成为了远离故土的土尔扈特蒙古与中国各地(中国西藏、蒙古以及内地)之间联系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进藏使团活动,除宗教信仰的因素外,更是一种民族亲缘关系的继续,成为后来土尔扈特蒙古选择返回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候,一部系统论述壮民族发展历程的著作——《壮族通史》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一千多万壮族人民高兴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全区各族人民高兴的事情。这部《通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观、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研究了壮民族的渊源、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重大事件与特点。它的出版发行,不仅对弘扬壮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促进我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清代及民国时期土尔扈特与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尤其聚焦土尔扈特东归、察哈尔西迁以及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本文在系统研读主要研究成果内容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特点,探讨未来深化有关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太古到固始汗时代的历史》是卫拉特蒙古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开篇之作。这一文献中叙述了宇宙、人类的形成及政教发展的历史,是目前所知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中的用托忒文撰写的最早一篇蒙古政教发展史籍。  相似文献   

17.
《福乐智慧》是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喇汗王朝的古都喀什噶尔完成并献给当时的喀什噶尔执政者桃花石·布格拉汗的一部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喀喇汗王朝政治、法律、伦理、哲学、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宗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维吾尔族的一部史诗。时至今日,《福乐智慧》中仍有未探析的问题。本文从史学的角度对《福乐智慧》中出现的"梅禄"、"可汗"和"于都斤"等名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94年 5月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金炳镐教授撰写的专著《民族理论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该书的出版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学者纷纷撰文评论该书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著名经济学家、民族理论家施正一教授评价说 :“这样的理论巨著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尚属少见。”青年教授唐鸣称“《通论》的出版是我国民族理论界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中央民族大学熊坤新教授认为该书是“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的新高度”。民族理论家、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评价该书是“民族理论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一、《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9.
1240年用回纥蒙古文撰写的蒙古族历史文献、文学巨著《蒙古秘史》,不仅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太宗窝阔台汗的伟大业迹,而且还记述了蒙古民族的起源传说及8—13世纪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状况。苏联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说“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都未能留存下如《蒙古秘史》那样生动而详细的记述自己历史生活的伟大作品。”的确,《蒙古  相似文献   

20.
《回族研究》编辑部: 近阅《回族研究》创刊号,获知《回族人物志》(清代)即将刊行,甚感高兴。可是,在“新书预告”栏所列的几十名回族历史人物中,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科技方面却是个空白,觉得是件憾事。是否在中国历史上回族中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呢?我认为不是的。应当承认,中国封建社会的御用史学家,在撰修所谓“正史”时大多不记历史人物的民族成份,为后世有志于民族人物的研究者,布下厚重迷雾。可也不是无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