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历史悠久的古琴艺术,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质,对中国传统思想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文化的兴盛、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古琴艺术如今却受到重大打击,并遭受冷落成为边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之首的古琴艺术,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保护古琴艺术、推动古琴艺术发展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古琴艺术和古诗词艺术歌曲同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结晶,都具有文脉悠久而意境独特的文化特征。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审美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两者的艺术特征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抒情咏志”。在时代语境中,当代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古为今用,吸收古代扎根传统文化底蕴的精髓,去其糟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加以研究,能够当今音乐创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境中,“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士(文人)是一组文化伴生关系,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颇具哲学意蕴的有道之器;古琴音乐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知音、爱情、个人操守、家国情怀以及治身理政等多种文化意蕴,而“琴与心通”则是理解琴乐文化多重意蕴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古都金陵奏响了她的序曲。“2006新春’丹青琴韵古琴中国画雅集”首次用现代方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通感。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和著名画家张友宪先生联袂出场。龚一先生现场演奏了古琴名曲《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张友宪先生历时近一年,创作的12幅以古琴曲为题的中国画现场展示,一边是韵远出凡尘的古琴曲,一边是无声胜有声的中国画精品,有声有色,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以国粹式微的新文化运动为背景,以此历史期间的古琴民间团体实践为个案,以社会学的细读方法对琴社的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试图论证:古琴是传统社会中"士"阶层的文化遗民——"士绅"阶层的文化身份符号。民国时期的古琴实践者通过古琴艺术以及与其相关的品味坚持,形成特定的群体符号边界,这种文化符号对一个阶层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正是对身份符号的"文化自觉",古琴艺术才得以在新文化情境中得到整体性存留。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前不久,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古都金陵奏响了她的序曲。“2006新春·丹青琴韵古琴中国画雅集”首次用现代方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通感。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和著名画家张友宪先生联袂出场。龚一先生现场演奏了古琴名曲《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张友宪先生历时近一年,创作的12幅以古琴曲为题的中国画现场展  相似文献   

7.
古琴文化的当代发展是一种新的文化建构过程,资本转换成为历史记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文化表征之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与利用、文化主体社会角色分化而产生的不同需求等外在社会因素对传统古琴文化内涵的冲击,导致了人们对古琴传统边界当代消解和古琴现代文化表征多样化的疑问.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公共文化视角对古琴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琴歌,是将琴曲倚声填词或依字行腔配曲、合歌而咏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古琴演奏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唐代琴歌的美学特点是建立在唐诗美学基础之上,整体上与唐诗的审美特征相一致。其演唱遵循了诗歌语言节奏及各地乡音自身的平仄规律和发音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句逗式节拍和板眼式节拍。古琴琴歌能反映悠久、显著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古琴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古琴的由来具有悠久的文化典故,古琴的形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演奏古琴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古琴的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播出现了以古琴雅集为主要形式的自然传播、以面向大众为主要目的的媒介传播、以普及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传播和以古琴商品为主要方式的市场传播四种新趋势。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精髓,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古琴的文化内涵不能丢失,媒介传播不可缺少,专业教育不能断代。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楚人擅琴,如今却又为何刮起楚人尚钟之风?究其实质,即阶级意识在楚音乐文化中的顽强表现,本文通过侃琴说钟,为客观上被冷落和淡漠的古琴艺术,恢复其在整个楚音乐文化中所应具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古琴得到了魏晋名士们的青睐,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再到两晋的大批名士,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又或鸣琴山林,以琴交友,士林好琴爱琴,蔚然成风。大量的证据表明,琴和琴乐在魏晋名士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影响和体现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风度,并最终成为“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诗中有乐”,本文主要就诗歌自身的音韵结构规律、诗歌与音乐之相互借鉴融通关系以及审美情趣的殊途同归方面进行了讨论,这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蕴含别样艺术的艺术审美特质,彰显艺术的多元审美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看,中国优秀声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在作品创作中所运用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音乐中,即:民族特色的语言,民族特色的音乐,运用民族特色歌曲的演唱技能与表现,抒发民族情感,展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武侠电影配乐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使用,在从<卧虎藏龙>到<十面埋伏>等武侠电影作品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民族音乐元素与电影的结合,深化了对女性人物的刻画,营造了具审美情趣的武侠场面,符合当代大众文化关注女性心态与复兴民族传统的审美潮流.  相似文献   

15.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文人音乐的审美体验出发 ,对文人音乐的审美特点试做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6.
探析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及创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绘画在美学上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从立意、为象、到格局长期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逐步丰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画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追求,并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本文从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及美感形式中探寻古人的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审美意象、审美情趣,试析意境审美的创构理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儒家思想、音乐思维方式、乐器与乐人及其他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众多音乐作品都是单旋律的,形成了一种"线性"现象,与西方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传统古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部着力咏叹离别之情的音乐作品。在艺术特色上,钢琴曲与古曲在标题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及相同的意境。钢琴曲以叠奏式结构原则发展而成,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思念之情这一人类普遍的情感,在独特的钢琴艺术形式中体现了"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传统“乐论”中关于音乐的起源与社会功能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批判地继承与发扬传统“乐论”中的“乐者敦和”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兴会”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心)与客体(物)偶然突发的交流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的审美体验。“兴会”有着重要的诗学价值,是中国审美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也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方式的显现。“兴会”对中国现代诗学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其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诗学重构中有着重要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