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范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的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而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现今语法界判定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标准一般有两点:一、词类活用不是一个词所固有的基本功能,而是它的临时性功能;二、所谓词关,就是词性,词类活用是某一个词在具体场合中改变词性的灵活用法。但是,这种认识与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首创的词类活用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陈氏判定词类活用的依据是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一种很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讨论了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几类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3.
事物形容词和动作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两个小类。从语义和语法的关系入手,并结合谓词隐含理论,主要讨论两小类形容词在谓语和补语位置上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问题。通过考察发现,无论作谓语还是补语,事物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静态的人或事物;动作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研究还发现"NP 动作形容词"和部分"NP1 述 补(动作形容词) NP2"格式中隐含了一个适配的谓词(群),隐含的谓词与NP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述谓关系,动作形容词与隐含的谓词存在补充或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4.
“动作形容词+(的)+NP”格式中隐含了一个适配的谓词(群),这个谓词(群)正是动作形容词和NP连接的桥梁。隐含的谓词与NP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述谓关系,动作形容词与隐含的谓词存在修饰或补充关系。通过动作形容词和NP之间的语义连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个谓词(群)。激活并确定被隐含的谓词,是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也是确定形容词品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在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尤为突出。关于词类活用,几乎每本古汉语著作都要谈到,但是对于词类活用的原则、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兼类词的活用以及有些语法现象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等问题则谈得不多,或者谈得很笼统。本文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6.
在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古汉语论著及教材中,大都列有词类活用,专门讲述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动词用如名词等。笔者认为,对这类词应作具体分析,绝大部分似宣统称为兼词。本文对此,谈点粗浅看法,以期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兼词是一种兼具多种功能的词,即在一个具体的句子里,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类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言实词的活用,语文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这里,笔者再就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一、“词性活用”或“词类活用”不等于“词的活用”.众所周知,文言实词的活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词性(或词类)的活用,一种是语法功能的活用。古汉语的词性虽然较活,但是,一个词总有它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而临时用如另一类词,这就是词性的活用,或叫做词类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正确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问题,有必要弄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用的界限。本文对一词兼类与词类活用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相互差别,并就兼类词中某些词的固定义项是否为活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0.
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除时贤所总结的以外,仍有可补充之处:(1)兼语式的第二环节,也有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2) 前置宾语之后的相应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 表被动的“见 V”、“为 V、“为 X V”、“为 X所 V”式中处于“V”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 用“相 V”、“自V”表被动、互动等的句式中,处于“V”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1.
道德基本概念的“善”是一个二元谓词 ,即当且仅当X满足了Y的道德需要或者X履行了Y制定的道德规范时 ,X才是善的。由于道德关系的客体X、主体Y自身也是含有空位的命题函项 (谓词 ) ,这表明“善”同时还是一个二阶或高阶谓词 ,当X、Y取不同值时 ,“善”也具有不同的值 ,这就导致了“善”“恶”不确定性的困惑。运用现代逻辑的谓词理论 ,找到消解“善”的困惑的方法并得出“善”的困惑不可消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谓词     
本文围绕对"是(存在)"的探究追溯了康德以来的谓词理论,并分析了由康德式谓词观中一个理论缺口所引发的问题。由于康德没有对逻辑谓词给予说明,引出了"是(存在)"能否成为事物概念的谓词这一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谓词重新分类并对sein的译名、意思、作用三个层次予以总结来解决此问题,从而使其缺口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13.
《庄子》“X+然”类形容词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X+然"类形容词是由单音节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或叠音词加上词尾"然"构成的.它可以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成偏正结构,在句中充当谓语、状语、句首修饰语和外位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4.
摘要: 从“跨媒介”的理论视野看,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的影像叙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与显示屏影像三种影像形态各自具有的媒介特征与不同的叙事偏重,表明着电影叙事载体的流变和电影叙事格局的分化,意味着当下的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正渐次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和多层次竞争互补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副词“不”和“没 (有 )”同谓词的组合 ,首先要受到广义时态已然与未然的制约。已然状态下既可以用“没”否定 ,也可以有条件地用“不”否定 ;未然状态下只能用“没”否定。其次也受到主观与客观的制约 :“不”都能用于主观否定句 ,“没 (有 )”多用于客观否定句 ,或有条件地用于主观否定句。此外 ,活动与非活动、实现与非实现及与动词相关的“量”都会制约到“不”和“没 (有 )”同谓词的组合。  相似文献   

16.
体词性的"N的V"短语有别于一般的体词性偏正短语,这使得人们对"N的V"短语当中的"的"也存在诸多争议。认真考察"的"在"N的V"短语中的表现,我们发现"的"在"N的V"短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7.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在空间上并没有接触的两个文化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惊人相似的“品种”,本文把这种相似性的文化“品种”,称为异文化之间的“系谱同类项”。同时,我们又发现,各民族文化的“系谱同类项”在各自的文化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有些本来不属“系谱同类项”的,却发挥着相同的功能,本文将之称为“功能同类项”。本文以中国、希腊两个民族的几个原始文化“品种”为例,对这两个新概念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认为它们可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组新的概念对子。  相似文献   

18.
俄汉民族的戏剧、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中黑、白颜色的运用遵循俄汉民族各自不同的色彩观,深刻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世界图景各自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状语后置”说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句式的“变换”和“今译”是其理论基础,以补语、谓语为后置状语是其两大误区,而用以证成其说的例句多不可信。作者就此问题,通过强调分析句法结构必须按其原型,今译必须照顾原文不同的语法结构所要达到的修饰效果来对“状语后置”说进行解惑释疑。  相似文献   

20.
在Let's结构中,Let's本身只能充当复合主位的人际成分,而并不就是Halliday所说的主位.Let's句的真正主位是位于其后的主要动词或代词、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