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关于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原由,历来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情说;一是政治说.那么李商隐创作无题诗还有其它原由吗?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他创作无题诗的原由,并肯定他的无题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上,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2.
言情的艺术——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及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于言情,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根本艺术特征。无题诗中的深挚感情,通过婉曲的抒述方式以及营造朦胧意境、渲染悲剧气氛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成功抒写挚情是无题诗独具魅力的根本原因。无题诗对诗歌艺术的发展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晚唐诗歌中别具一格.超现实主义是产生于法国的文艺流派,其影响深远.超现实主义诗歌、电影、绘画等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常用“深层隐喻”或“象征”,多借助梦境、幻觉来表现“本我”,注重意象的选择,各种意象之间往往有一种“蒙太奇”式的跳跃,通过不同意象的“无序”组合来表现内心世界.这些特点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有较多相同之处,这也正是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价值之所在.从超现实主义的视角来观照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为阐释李氏“无题诗”独特的审美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无题诗虽晦涩难懂却依然家喻户晓,足可见其诗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离不开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锐意创新,尤其是其诗中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无题诗闪烁迷离,旨趣难求,历来众说纷纭,其中爱情说是颇有影响的一解。爱情说者又有两类。一是认为诗人所写都为亲身经历,视李为轻荡浪子,并考其爱情事迹,推演出许多爱情趣谈。另一些人对其爱情事迹半信半疑,泛言之,说无题诗是表现诗人对封建宗法和封建礼教的不满与反抗。考证者多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取得成就最高的诗人,其抒写悲剧性爱情的无题诗,更为后人津津乐道。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惨痛的感情经历,为他写作无题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无题诗中缠绵的意象,精巧的比喻,朦胧的境界,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一位奇才。他不但是中国意象文学的继承者,而且是“无题’这种独特诗歌体裁的鼻祖。他创写的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一般以首句一两个词为题)主观上似乎有意回避中国诗歌“诗言志”的传统理论,而客观上却从侧面透视出晚唐那种衰飒琐细、纤弱内敛的社会风气及文士们黯淡低沉、忧郁感伤、潜气内转的整体心理趋向。赵景波先生说:“诗题是外部世界通向作品内部的窗口,通过它读者可以摄取制约作品内涵的语言信息。”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却有意关闭了这个窗口,使其诗的内涵显出陵肪性和多义性,“微婉顿拙”(清·翁方纲…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对"温李"晚唐诗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中包涵了其诗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诗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视诗的感觉与幻想,哀伤缠绵的审美需求。卞之琳的《无题》组诗、林庚的多首《无题》继承和发扬了李商隐无题的优良传统,在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无题与古典无题的深刻联系。无题诗代表了一种对诗歌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性的排斥,对含蓄朦胧、晦涩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推崇。无题诗与情爱主题的天然联系代表了诗人对私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感官直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自唐朝李商隐以来,无题诗作为诗的一个支脉,逐代传承、发展着。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曾用过这一武器。在欧州,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也创作过一些无题诗。所谓“无题诗”,不外乎诗人有题而故意不言;或者题义深广莫测,无法以一题而盖之;或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无题诗含蓄、幽丽、深邃、隽永,代表了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借喻、用典、双关、映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无题诗的语言给人以多种美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诗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论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历来为研究者所注目,然而大多从追索诗歌的本事出发,主要运用传统的“诗言志”的观念,把这些道教无题诗比附为政治遭遇诗;另外解释为诗人与女道士秘密恋爱的本事记录.这两种解诗方法都忽略了诗歌作为有机的艺术整体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内蕴.联系诗人的经历及理想追求,可知这些道教无题诗抒发了诗人人生遭遇的不平心绪.  相似文献   

12.
宋真宗嘉祜四年苏轼(1059年)自蜀返京之际,舟行长江,作诗40余首,展现了长江沿线的山川景致、文物古迹、风土民情,集中反映了苏轼文人与政治家的双重气质,体现了苏轼与众不同的的历史观、生命观和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作品展示了苏轼天才的创造力、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  相似文献   

13.
宋真宗嘉祐四年苏轼(1059年)自蜀返京之际,舟行长江,作诗40余首,展现了长江沿线的山川景致、文物古迹、风土民情,集中反映了苏轼文人与政治家的双重气质,体现了苏轼与众不同的的历史观、生命观和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作品展示了苏轼天才的创造力、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  相似文献   

14.
姚燮词在继承、发扬郭麐词论的基础上,畅写思婉而情真的个人心曲。以道光十三年(1833)为界,姚燮词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感基调由先前的闲愁渐趋悲苦,表现技法由纡回往复到直抒胸臆的转变,其后期词不再如前期词那般思致细密、语言精工。之所以有这些差异,是由于姚燮生活磨难的加深、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由此造成的填词态度的变化:二十余岁费心经营,三十岁后则不愿在营造幽微词境和酝酿悲苦情绪的过程中摧心不已,而这都与一介寒士的复杂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和陶诗>反映了苏轼晚年的心态,他沉痛地检讨自己未能及时醒悟,下决心晚年师范陶渊明.他晚年彻底厌倦政治,揭露官场的丑恶,而对黎民百姓和亲朋好友却情深如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晚年内心充满着极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一生都酷爱游历,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伴随其足迹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诗词。游历从提供感情喷发的契机、形象素材以及开阔心胸、熔炼意志三个方面对他的诗词创作有重要影响。反过来,承载了诗人情致和山水性灵的毛泽东诗词又已成为一种人文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着现代旅游的发展,并给予游人广泛而深刻的人文熏陶。  相似文献   

17.
重读王维 --从《竹里馆》说开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王维种种"历史问题"的解剖,试图对王维其人其诗有一个更贴切和公允的评价.文章以人类共同的人性人情去贴近千载而上的古人,揭示了王维作品中隐含的丰富而又多彩的情感内容,认为被人们目为"诗佛"、"隐士"的王维,其实终其一生都是深于情的一代"情种",而王维诗歌之所以能在李杜之外名列盛唐诗人之首,其原因正在于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挚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析重庆诗人梁平的诗作,认为他的诗表现了一种不同于第三代诗的世俗化、个人化的对生命现实的体验,这种体验经独特的情感的符号创造发而为诗,营构出一片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九叶"诗人的辛笛,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即是以"瞬间印象"的感悟方式来抒写"生命形式".在辛笛的诗中,感觉、感情与知性、理念是相互交融的.他的大多数诗,偏重感性,有时知性甚至"退居"言外,构成言外之旨,这类诗可以称之为感性诗或情感诗.但其感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而是将感情、情绪渗入诗中,又注意内敛,使情感、理念处于明晰与含蓄之间,造成了观念与情感内涵上的多样性、多义性,由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性"与"智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孤独意识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李商隐由于出身孤寒,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加之世无知音的寂寞以及感情上缺乏依托,因而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对其诗歌的句法、意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商隐诗歌悲慨的情感底蕴,从而接续了汉魏六朝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