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文艺思想是鲁迅研究的热点,张直心《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即是在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想关系中认识、梳理鲁迅文艺思想,书评充分肯定这是此书最有价值之处。这是作者用十年心血磨出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致力于鲁迅整体价值观念和精神框架的建构而非解构,"立人"作为一条明晰的思想脉络贯穿其全部著述及文学活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也成为他的基本价值尺度,成其始终不渝的理想乃至信仰;唯有承认"立人"的本质性意义,才能合理地解释其文艺思想强烈的现实性。其人本主义的文学起源观与创作观、超越"功利—非功利"界限的文学功能论以及"不用之用"的批评实践特色,从本质、效果、方法3个维度构成了鲁迅的"立人"文艺观。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文艺思想,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遗产重要的丰富的宝藏。鲁迅的文艺思想,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斗争实践过程中,在与各种反动和错误的文艺思想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鲁迅的文艺思想,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具体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的战斗经验的结晶。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继承与发扬鲁迅的文艺理论遗产,不断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对任何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展开坚决的斗争,大力发展和繁荣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  相似文献   

4.
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对鲁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20、30年代鲁迅的“革命文学”观和“‘同路人’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但是,鲁迅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对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又进行了必要的扬弃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试图以"远方"的意象为起点,比较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客》与海子的诗歌《远方》中关于"远方"的精神旨归的异同。通过比较得出:鲁迅先生以绝望的对抗来面对坟墓的固执行走,而海子则是在幻觉意识下对于"远方"的凝神伫望,并无斗争的姿态;同时二者远方的内涵略有不同。鲁迅先生的"远方"是承担行走意义的载体,是"无物之后"的"有物",而海子的"远方"则是空无,是无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现实政治气候和个人政治取向的影响,鲁迅自从事外国文学译介以后就把翻译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前苏联的革命文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革命文艺作品,体现出其强烈的革命文艺情结。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在译介外国革命文艺作品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艺观。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戏剧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民间戏剧尤其是“无常”和“女吊”对鲁迅审美观的形成及文艺思想的影响,同时详尽分析了鲁迅对民间戏剧和京剧褒贬不一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中国现代文艺运动、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如何形成的时候,我觉得需要注意思想史上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鲁迅的文艺观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而在这个运动中,鲁迅是代表,是主将,是旗手。鲁迅的文艺观,跟他的整个思想一样,曾经经历过由革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电影事业,提高当前各类影片的质量,很有必要认真探索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的电影观,从其有关论述与鉴赏反映中获取可贵的教益。考察鲁迅电影观,对于学习博大精深的鲁迅文艺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鲁迅没有给人们留下一部系统的电影艺术论著,但他在1930年初翻译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及其所撰写的该书《译者附记》,却是对早期我国进步电影事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文学思潮观形成于对欧洲文学思潮的译介,厨川白村最早进行欧洲文学思潮史的系统研究并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潮观,成了后来日、中研究者仿效的主要范例。受厨川白村影响,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一文,是中国人研究欧洲文学思潮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以及文学研究会均受到日本影响。中国的艺术思潮研究走了一条与日本近似而且联系紧密的道路,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依赖于“日本桥”的中介。  相似文献   

12.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13.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在今天的台湾文坛上,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陈映真正在二十年如一日地和民族分裂主义进行着斗争,他是台湾思想文化战线上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战士。他的小说创作建立了民族文学的风格,充满着深沉的民族主义内涵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他表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台湾的"内心"。陈映真是台湾新文学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鲁迅·"绍兴师爷"·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陈源技穷,以"绍兴师爷"对鲁迅作人身攻击.上世纪80年代后,多有学者论及此事,然持论与陈源相似,鲁迅研究由此呈现了一个怪圈跨越了两个世纪,关于鲁迅与绍兴师爷之话题,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了陈源那里.文章认为,鲁迅与绍兴师爷有着质的不同,不能混淆.但在思维方式、文字表达,乃至某些性格表征上,又确有相似之处,其原因并非是鲁迅"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传统,而是因为他们都植根于同一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越文化的某些"基因",决定了二者之间有某些共通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7.
2015年的中国鲁迅研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鲁迅的综合研究除了对鲁迅的“人”学思想、左翼文学信念、后期思想等的关涉,更多的是集中在心理、学术、艺术观等方面。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大多围绕小说、杂文、散文诗等文体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进行。对鲁迅的比较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度对照中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18.
《过客》是鲁迅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诗剧,其体裁独具一格。现代诗剧《过客》内在的核心结构是作者的意念,鲁迅本人的强烈意念取代了戏剧情节与戏剧冲突,成为结构全文的核心;同时,结合鲁迅创作《野草》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诗剧《过客》的语言形式与象征系统也是独异众人的,《过客》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诗语与剧语的结合;而《过客》的象征系统则体现了鲁迅孤独战士的精神特质,将这一时期鲁迅的心路历程通过独具一格的意象折射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9.
青年鲁迅之所以热情评介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摩罗诗派,是因为他推崇该诗派的抗争精神,并欲借此精神唤醒麻木的国民,冲破被传统诗教束缚的中国文坛,"别求新声于异邦".这种抗争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思想和创作.  相似文献   

20.
从左翼与现代主义彼此嵌合的角度入手,梳理海外左翼作家刘大任的创作思想源流及其文学史脉络,思考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海外留学生保钓运动等重大事件对其文学生命的深远影响。刘大任描写1960年代台湾地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境况的长篇小说《浮游群落》蕴含着“另一种《青春之歌》”的成长小说特质,其中对1950—1960年代左翼思想潜流的挖掘具有时代寓言的历史意义。此外,短篇小说《且林市果》与鲁迅《在酒楼上》的对读展露出二者在处理革命记忆问题上的异同,以及刘大任对“鲁迅左翼”传统的承继与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