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理论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其整合功能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要提高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力,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本文认为,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发展态势以及社会文化的分化发展态势,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整合要求。为此,本文从分层整合方式、规范整合方式、强制整合方式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邢洪儒  肖力 《河北学刊》2007,27(4):205-208
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本文探析了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和对意识形态整合,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精髓,以及整合和重塑主流意识形态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整合其他资源,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同时又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具有导向、辩护、动员、整合等功能。在新形势下,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整合与主体建构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功能。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功能的具体体现。理论形态与话语系统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功能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苏联共产党丧失对意识形态领导,造成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崩溃,导致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最终亡党亡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文化批判理论的多维解读,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的演变,对摸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立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建成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凝聚人心和整合时代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增强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它必将经历一个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扬弃与整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不断扬弃与整合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存在着异彩纷呈的边缘意识形态。在我国,边缘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既有积极推动的正效应,也有消解削弱的负效应。国家软实力的打造离不开边缘意识形态的多样与争鸣,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整合,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与整合边缘意识形态,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李毅弘 《天府新论》2009,(5):146-149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和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和客观发展趋势,中国应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途径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对其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彭文君 《理论界》2013,(11):7-9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其科学性和无产阶级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焕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意识形态或社会思潮进行对话,实现自我扬弃,正确看待和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有的作用,使其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否定其中一个就会导致对所有的否定.作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其目的和功能在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一目的和功能又决定了应该开展哪些工作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增强吸引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推进主导意识形态创新发展、提高主导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解构和重构,其目的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整合,即达到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但不能忽视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两者应该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并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在于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积极主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拥有政治社会化的四大要素,是价值体系的传播和内化两大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其实现需要在形式要件、重点对象、方式方法、舆论引导、体制机制等层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启蒙的意义作为发展中社会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原本十分落后的国度中实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相继取得政权以后,“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变成人类解放的运动。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进行了一场广泛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以及对未来实现了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观念革命。这场教育过程大致沿着意识形态批判——历史设计——社会运动整合的路径演变。意识形态批判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的共产党意识形态完成对资本主义的、前资本主义的落后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价值认同是民众政治认同的前提,而意识形态是政治价值的核心内容,也是政治权威合法性资源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众价值认同资源出现某种流失,因此,意识形态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进行价值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整合的关键是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不断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物质与精神上要求.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达到对社会主义国家“不战而胜”的目的而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全球攻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渗透,企图以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和科技水平的暂时优势,压倒和取代社会主义,以赢得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胜利”.这场特殊战争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主要战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拼搏,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尖锐、复杂.而且这种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诠释是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点和社会功能的理论基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统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认同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社会意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倾向,以及阶层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应该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格局,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努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