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校媒介对高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了平台,对于高校学风校风、学术氛围、人文素质的提高,乃至高校的全面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调查分析高校媒介功能、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受众接受程度等现状,研究高校媒介资源优化的途径,使其传播功能发挥最大化优势,从而更加积极地作用于构建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媒介环境学派以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三者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为研究导向,从其理论溯源层面来说,城市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哲学是其立论的基础;媒介即环境是其核心命题,亦即其本体概念;而从因果型和实践型两种解释路径,可阐释媒介即环境命题中诸要素之间的动态联接;媒介/技术至上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研究原则,体现了媒介环境学派宽广的知识视野、厚重的价值关切与细腻的理论情怀。  相似文献   

3.
根据CGSS2013数据,本文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考察了社会资本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的社会资本、媒介的使用情况对公众的环境行为均施加显著的影响,其中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公众环境行为具有深刻持久的正向影响,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与公众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但传统媒介对于公众环境行为起到动员作用大于新型媒介。  相似文献   

4.
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波兹曼在1970年首次提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定义和范式之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从多伦多学派到纽约学派,再到其他支流学术种群,数十年的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门,由边缘走向主流,由北美传播到全球的过程,其研究领域由社会人文扩展到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从相对单一发展到丰富多元.正是基于对媒介生态学研究中复杂的、全球性的、内在的网络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历史为经,以理论为纬,可以将北美媒介生态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归纳整合成媒介时空论、媒介人体论、媒介场所论、媒介容器论、媒介情境论、媒介环境论、媒介进化论、媒介依赖论、媒介失控论、媒介控制论等"十论",并从中看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在这一历史考察中,其未来趋势同时一露端倪: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与社会行动结合,文化批判向人文关怀靠拢.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媒介问题的研究应关注区域脱贫发展的紧迫任务和背景。建立描述指标,置于媒介大环境的场域中,从媒介技术层面和媒介接触层面展开的分析认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媒介技术环境尚未完全形成,新媒介空间缺失较大;媒介主导形态处于滞后位置;媒介覆盖呈现明显分层性;媒介效能处于低端水平。总体来看,与当前媒介融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存在距离。各级扶贫战略将技术环境作为媒介建设的重点,定位于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脱贫,应对了区域经济提升的中心任务,符合扶贫的阶段性需求。但这一建设方向与区域群体媒介自觉意识和媒介运用能力总体偏低的现状之间存在偏差。扶贫战略和政策中应加大对区域群体媒介整体素质提升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经济发展压力,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文化工程,大众媒介在这项工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综合来看,各国政府的关注、环境运动的驱使、环境记者的责任、媒体利益的追求等方面是大众媒介关注环境问题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更好地认识媒介融合的现象,把握媒介融合的规律,从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媒介发展的现实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媒介融合现象,可以看到,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形态环境革命性、指向性变化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媒介产业的发展是媒介趋向融合的外部力量。现实语境中,探析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有利于了解新闻传播方式、媒介内容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推进媒介进一步融合,促进传媒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给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启示,为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在对媒介环境学派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了该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传播媒介的静态分析;对媒介演化的动态分析;对媒介本身之社会历史影响的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多个层次和维度。  相似文献   

9.
解析大陆地区媒介素养研究的媒介环境(1997—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地区媒介素养研究的第一个十年(1997—2006),媒介环境的改变主考量三大因素:制度因素、产业化逻辑和信息技术;表征为媒体发展迅速、社会角色改变、媒介融合与媒介的软化等。  相似文献   

10.
纵观艺术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但是传统的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和艺术的媒介之维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对此研究最深的当属媒介环境学派。艺术的媒介之维不仅是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是其传播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静态/本质的角度看,艺术媒介的讯息本质问题、环境与感知问题等是媒介环境学派探讨的重要议题;从动态/历史的视角看,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演进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等问题。正是因其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的研究,才使其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媒介理论和艺术观念,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经验学派又有别于批判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新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但拓展了媒介研究和艺术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丰富了人们对媒介的人文内涵与艺术的媒介本性的理解,对我们研究多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以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为个案,对媒介环境跨越式变迁的表现及动力进行实证分析。媒介环境跨越式变迁的生发,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具体而言,当地政府积极有为、民众安定富足、强烈的社会信息需求、良好的地形地貌、印刷媒介缺席等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虽然所探讨的是西北民族地区媒介环境变迁的一个个案,但是它会丰富和深化对于媒介环境变迁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媒介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和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媒体管理体制。本文从分析我国现时代的媒介环境入手,即通过对媒体属性和传媒产业功能的界定以及对我国传媒所处的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分析,指出应从进一步明确政府媒体管理的指导思想、深化媒体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政府媒体管理的法制化等三方面积极推进政府媒体管理改革;特别强调在媒体管理体制改革中要进行媒体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调整媒体的规划布局、深化媒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应用”是青少年与新媒介关系的重要表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超越保护主义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选择;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体验学习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恰当的方法选择;依托学校教育模式,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加快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正确组织体验学习活动,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要从青少年抓起"掩盖了我国大多数成人没有媒介意识、还不会利用媒介的现实,也偏离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潜含着的是一种成人文化的强权,也掩饰了成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落后于媒介社会的发展的窘境。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在成人媒介素养培养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方面予以并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媒介生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媒体无序竞争的加剧,媒介生态日益恶化,对媒介生态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虽然国外对媒介生态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国内的研究却是近来的事。就媒介生态研究在我国兴起以来的发展情况,从媒介生态的界定、国内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研究内容、空白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考察,以方便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是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第三大传播学派。该学派各理论家聚焦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态度却差异甚大。第一代理论家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主要揭示媒介技术本身的特点规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悬置主体的科学主义态度给学界呈现被传播学界忽视或遮蔽的问题。第二代理论家以波斯曼为代表,对媒介技术发展深感恐惧和无助,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面对媒介技术对现代文明与秩序的颠覆与破坏深感忧虑和悲观。第三代代表理论家莱文森则对媒介技术发展给人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而欢欣雀跃,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乐观主义态度。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针对媒介技术的态度转向,既是特定理论家的媒介技术态度观构建的个体呈现,同时也彰显了该学派对媒介技术认知的历史与逻辑,展开了该学派的丰富性和立体面相。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大众传播的线性控制模型正在被双向交流的互动话语模型取代,这种媒介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拓展媒介事件理论研究范畴与研究模型。传统媒介事件研究,其基本理论倾向是事件"媒介化"(mediation),强调媒介在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叙事主题一般较为宏大。新媒介环境系统中媒介事件研究基础路径转向"事件化"(eventization),关注媒介事件对分裂、碎片化社会的整合作用及其意义表达机制成为媒介事件研究新的重心。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构建媒介社会,媒介信息让受众从拟态环境中获得对世界的看法,建构个体与社会的思想观念,培植行为方式,改造固有文化。媒介化社会中人们消费着"符号",消遣着媒介镜像,"真实"与"虚拟"被媒介深度模糊,个体与社会在传播与传递中被建构。  相似文献   

19.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众互动关系的三重维度,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拟态环境)、主观现实,媒介图像文本作为联结受众的介质,使这三种现实在受众视域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创造了具有虚拟化特征的媒介现实;同时,大众传媒语境也催生了基于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传播效果关系的媒介修辞方式,受众通过对媒介图像文本的解构,还原并重构了关于现实的图像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思想以及马克·波斯特、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偏向”思想为坐标,以“偏向性”为轴的“媒介偏向论”体系,则相较于“媒介决定论”更为符合该学派的逻辑阐释。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探讨传播的偏向性仍具有现实意义。媒介的偏向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也对两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媒介偏向性可在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