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学术界在研究创新导向和企业绩效间关系时结论出现了分歧,有学者认为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突破性营销创新作为创新导向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将突破性营销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和突破性价值网创新,构建了创新导向-突破性营销创新-企业绩效的连锁关系模型,并以湖北省236家企业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导向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和突破性价值网创新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不显著,但可以通过突破性营销创新间接对企业绩效施加正向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龙  党兴华 《管理评论》2022,(10):146-157
为了破解技术创新网络迭代创新的微观机理,本研究基于竞争期望理论视角,透析了持续性和范围性期望落差对迭代创新的影响,探究了惯例复制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即兴的调节作用,并结合中国企业创新实践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期望落差具有纵向时间和横向多元特征的维度拓展;持续性期望落差、范围性期望落差的解构维度对迭代创新存在正向影响;惯例复制在期望落差与迭代创新间发挥差异化的中介作用,常规惯例复制在持续性期望落差与迭代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柔性惯例复制在范围性期望落差与迭代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即兴正向调节常规惯例复制对迭代创新的影响,而在柔性惯例复制与迭代创新之间作用不显著;组织即兴正向调节常规惯例复制在持续性期望落差与迭代创新间的中介作用,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对柔性惯例复制的中介作用不存在显著调节。研究结论对于网络组织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窗口,实现创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阶段转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获取互补性资源,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战略联盟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战略联盟中涵盖多样性的伙伴,其管理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现实中战略联盟的高失败率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联盟惯例是维持并协调战略联盟运行的关键因素,但已有研究对于联盟惯例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的认识是模糊的。         基于组织学习、资源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从联盟惯例的内涵出发,研究联盟惯例的行动逻辑、内隐规范和交互共识3个维度分别对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突破性创新能力和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剖析联盟惯例通过组织间学习的中介作用对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以吸收能力作为情景变量时,研究联盟惯例通过组织间学习的中介作用对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构建联盟惯例、组织间学习、吸收能力与双元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64家联盟企业进行问卷调研获得研究样本,运用分层回归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揭示联盟惯例提升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联盟惯例的行动逻辑、内隐规范、交互共识对企业双元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联盟惯例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更大。组织间学习在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中有中介作用;吸收能力在行动逻辑和内隐规范对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但对交互共识影响双元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通过构建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能力的作用框架,呼吁增加对战略联盟研究中非契约手段的关注,促进组织间学习和吸收能力这两种不同层面创新行为的双向理论融合,并为企业协调战略联盟内部要素间关系、提高和重塑企业创新竞争优势提供关键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不同信任情景下双元创新对网络惯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惯例是维持并协调技术创新网络运行的关键因素,但是网络惯例形成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探讨不同类型组织间信任情景下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双元创新行为对网络惯例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组织间信任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两种,并按照高低程度不同划分为4个不同的信任情景,分别提出双元创新对网络惯例影响的理论假设。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具有较强研发合作强度和深度的典型行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信任情景下双元创新行为对网络惯例的影响不同,在组织间认知信任程度高的情景中,双元创新与网络惯例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在组织间认知信任程度较低的情景中,维持现状基础上循序发展的渐进性创新方式有利于网络惯例的形成。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层次揭示网络惯例形成的影响因素,增强对技术创新网络运行内在规律的理解,对企业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合作创新行为、提升合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企业边界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出发,研究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组织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应用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作为情景变量,探讨二者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三项交互方法,探讨外部搜寻战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281家本土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分层回归分析和三项交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正相关,与应用式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联结强度负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潜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搜寻宽度、联结强度和实际吸收能力三者交互项与探索式创新绩效负相关,搜寻深度、联结强度和潜在吸收能力三者交互项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 通过探讨外部搜寻、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的三项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创新绩效的显著差异化影响,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外部搜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争论”;已有外部搜寻研究往往忽略组织间的联结机制,通过引入联结强度,弥补了联结机制的缺失;区别于已有吸收能力的直接效应研究,将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分情景讨论,丰富了吸收能力的权变视角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外部搜寻理论研究,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指导中国企业具体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对团队知识冲突、组织学习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知识冲突对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挖掘性学习负向影响突破性创新绩效,探索性学习正向影响突破性创新绩效;团队知识冲突并不直接影响突破性创新绩效,而是以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为完全中介变量对突破性创新绩效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整合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考察关键资源对跨国公司在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利用中国13个省165家在华跨国公司样本,识别出跨国公司在华突破性创新的两种关键驱动资源为营销资源和技术资源,构建驱动资源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营销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驱动跨国公司在华突破性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绩效,而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因此,要有效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在华跨国公司应将有限的要素优先投资于营销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构建上,注重顾客关系管理和竞争者研究,并在突破性创新实践中加强过程导向,重视信息系统和工艺流程,突出过程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徐可  何桢  王瑞 《管理科学》2014,27(5):24-34
网络惯例是维系和协调技术创新网络顺畅运转的核心要素,权力和关系承诺作为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关键因素,也影响着网络惯例的形成和发展。构建技术创新网络环境下知识权力、结构权力对网络惯例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中国13个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样本数据,利用SPSS和AMOS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组织成员间关系承诺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权力积极显著影响规范性承诺和工具性承诺,结构权力积极显著影响工具性承诺而对规范性承诺没有影响;知识权力和结构权力积极显著影响网络惯例;规范性承诺和工具性承诺积极显著影响网络惯例;规范性承诺在知识权力与网络惯例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但是在结构权力与网络惯例关系中不具有中介效应,而工具性承诺在知识权力和结构权力对网络惯例的关系中均具有中介效应。深入探索网络惯例的内在规律,对指导技术创新网络情境下组织成员间的网络关系治理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类型的网络搜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下该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网络背景下企业的网络搜寻归结为知识搜寻、关系搜寻和惯例搜寻3种类型;在陕西、江苏和广东三地选择具有较强研发合作强度和深度的典型行业实证调研,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搜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在三地样本中均得到检验,江苏样本的系数最大;陕西和江苏样本中关系搜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广东样本中仅正向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陕西样本中惯例搜寻被视为破坏现有合作关系、不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而其余两地的样本均验证了惯例搜寻与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秦剑 《管理学报》2011,(11):1655-1662
考察了组织学习和技术合作对跨国公司在华突破性创新的驱动机制,基于165家在华跨国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填写的调查问卷,采用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同时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华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技术合作则对创新绩效产生了负向影响;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具有正向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产业创新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仲文  李仕明  曾勇 《管理学报》2006,3(6):741-744
在对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从技术利益驱动、市场竞争驱动、区位竞争驱动、应用需求驱动、产业政策驱动5个方面探讨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驱动,并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应用创新、政策创新5个方面构建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30年创新:机制、能力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宏观统计数据和我国领先企业调查资料的归纳、比较,分析了我国企业的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和创新战略模式.研究发现:在20世纪末,我国企业就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已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创新战略模式从模仿创新开始,现已出现了原始创新和赶超创新;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还需继续提升.  相似文献   

13.
许庆瑞教授是杰出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专家和创新管理教育家,是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管理科学领域重要开拓者.本文较系统地回顾许庆瑞教授在创新管理领域的理论贡献和学术成就,把他的创新学术思想分为创新理论倡导、二次创新理论、组合创新理论和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四个阶段,并回顾这四个阶段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工程方面的重要贡献,旨在为我国创新管理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提供参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框架,分析浙江省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情况.首先,根据全面创新管理的范式,构建主要的创新能力,分析总体的情况,然后探索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最后对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创新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工业创新分布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U-A模式在解释我国工业创新分布上存在一些缺陷,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以及处于创新踉随状态企业工业创新分布存在的独特性,即"二次创新模式"的成因及其与"U-A模式"之间的转换条件.  相似文献   

16.
曾武 《管理学报》2012,(5):772-776
应用双寡头动态博弈的均衡方法,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影响;引入产品创新成本系数的概念,建立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激烈程度以及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种类的关系,推导出企业创新模式的判据式。结果显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越强,在Bertrand竞争和Cournot竞争中都选择产品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当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下降到一定的程度,高质量企业在Cournot竞争中首选工艺创新;低质量企业在Bertrand竞争中首选工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全员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内外全员创新实践的回顾以及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支撑全员创新的全要素创新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大样本问卷分析,揭示了全员创新实施所缺失的创新要素:创新文化、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扁平化.针对这三种创新要素的缺失,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结合国内外大企业全员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中小企业实施全员创新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多主体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明确各创新主体参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供应商和顾客参与的创新模式选择博弈模型。对模型分析发现,根据企业选择的创新模式不同,可以形成三种竞争市场,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对模型均衡结果求解,得到以下结论:供应商和顾客参与能增加企业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的比重,减少选择渐进性技术创新比重,且这种影响随着市场中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比例增加而增加;当创新产品为价格弹性需求时,顾客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当创新产品为价格非弹性需求时,供应商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这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结论截然相反。采用数值算例对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多主体参与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对在多主体参与条件下,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这一创新的核心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Low-end innovations, defined as new products or services that expand a market by addressing consumers with a low willingness or ability to pay, have a dual purpose – they can be a prerequisite for firm survival and growth and a major driver of societal change. To overcome the scattered nature of existing low-end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its lack of an explicit capability conceptualization, which limits academia's ability to move extant knowledge about the domain forward and limits firms' abilities to reliably produce successful low-end innovations,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99 journal articles) and a multiple case study analysis (7 cases). The resulting framework helps understand what constitutes a low-e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firms need a specific and interdependent capability set consisting of internal dimensions (low-end culture and commitment, integrated cost-reducing innovation, high volume scaling), interface dimensions (distant customer needs acquisition, iteration, total solution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dimensions (access creation, low-end support networking) to cope with low-end marke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also identifies market- and firm-specific contingencies for each capability dimension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nd and “regular” innovation capability.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企业由于创新封闭,造成研发经费投入重复浪费等问题,探讨一种更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的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一个基于企业、供应商、顾客三方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型,分析在不同开放程度下,各参与主体的福利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随着创新模式的开放,将更多参与者吸引到企业创新中,是有利于提高各方及整体福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