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王朔小说语言的特点为“玩”文字,即一种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冲动,一种随心所欲地调遣文字的境界。他突破传统小说语言的束缚,用一种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漫画式地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具体语言表现形式为“集装”语汇、“客串”词义,使语言表现力呈现一种“规模”效应。王朔的这种大胆尝试使他的小说语言独树一帜,充满了灵气和生气,但有时也流于庸俗,反映出他的痞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思想、人物及语言三方面论述了王朔小说的现代派文学色彩,认为:王朔小说独树一帜的风格并非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不断要求创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思想与技巧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5.
王朔日前的一篇《我看金庸》又触犯了众怒。他把金庸说得一钱不值,把全中国入惹得直跳,恨不得把王朔拉到火刑架上烧掉。 王朔的话当然说得很不客气,他先说金庸和琼瑶电视连续剧、四大天王、成龙电影是“四大俗”,再说金庸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总之极尽诽谤之词。这下好了,一大帮中国人像气球一样炸了!他们立即口诛笔伐,其路线不外三条—— 一是替金庸辩护,说他的小说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怎么怎么远超琼瑶四大天王成龙之流; 二是拿王朔的作品开涮,说你的那  相似文献   

6.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7.
网友王朔     
锄禾狂舞 《可乐》2008,(2):65-65
所谓名人,不过是名字响亮一些的普通人。我曾经是王朔小说的忠实读者。王朔对社会的洞察、批判的笔调,以及小说的张力,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酣畅。我对王朔顶礼膜拜。最近,我惊奇地发现,偶像王朔就在我身边,只是一个网友而已。  相似文献   

8.
正当市场原装“茅台”供不应求,王朔的酒精兑水点上一二滴“敌敌畏”的假活儿也“昧着良心”上市了。王朔小说引起的“轰动效应”是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他以特有的“激情、悬疑、机智、幽默甚至无耻”,引发了读者的愉悦、吃惊、乃至激愤、憎恶。总之,你读了王朔,他不会让你太舒坦。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坛上不能忽略王朔,他贡献给文学史的是顽主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顽主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他们自己鄙夷着老百姓,这类多余人不具备平民身份,甚至还有一种优越感.但王朔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平民视角,让广大读者接受,真切展开叙述.王朔的平民倾向还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易于普通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10.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中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化现象,他对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反叛与嘲弄,他的独具一格的调侃语言,他的商业意识,他的创作的大众化趋向等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时至今日,王朔现象最绚丽的时代虽已过去,但他带给我们的话题与思考依然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1.
<正> 王朔是近年来走红于文坛的青年作家。一方面他的小说倍受青睐,声誉鹊起;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又遭到猛烈的攻击和诘难,他是近年来文坛上得批评界如此殊遇和恩宠的少有作家之一。一般地说,批评家对王朔创作所作的那些同样严肃认真而又剧烈相左的评论都触及到了王朔的本质特征,问题在于:如何评判?我个人觉得,这里涉及到了非常复杂的历史内容和社会内容,而真正的杠杆来自于非文学的方画。这就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2.
王朔小说中存在着几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反讽",包括主题级反讽、情境反讽、语辞性反讽等.  相似文献   

13.
王朔小说以他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系统建构的艺术世界 ,为通俗小说的创作贡献了富有当代意味的文本 ,对通俗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朔小说之“新”,主要在于其反讽特征和后人道主义思想倾向。但从历史传承角度审视 ,王朔小说的生命力却在于对前人创造的“俗套”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1997年,背水一战的冯小刚拍摄了根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从此,他和中国电影一起以"贺岁"之名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6.
论王朔小说的“边缘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小说从80年代中后期一直“热”到现在,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市民趣味,还在于他塑造了一大批“边缘人”形象。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边缘人”的社会原由及其价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徐小平 《21世纪》2008,(7):13-13
1988年,我在加拿大留学,不知怎么看到了王朔的一篇中篇小说,大概是一本文学杂志上的,叫《三T公司》,读完后我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八十年代是思想解放和思想禁锢交战较劲、思想解放步步为营、思想禁锢节节败退的年代。王朔的小说,至少这篇《三T公司》,于我如同黄河壶口瀑布之水,把我早就想要宣泄的对中国生活的感受宣泄得一泻千里,畅快淋漓,舒服极了。文学的价值,莫过于此。黄金时期的王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旗手。  相似文献   

18.
试论“王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新时期文坛上倍受瞩目、争议颇大的作家之一。探讨“王朔现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特别是从社会、商业两个意义上来研究作为文学现象和商业现象的“王朔现象”,有助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启迪。作为文学创作现象,它反映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一种新市民文化的诞生与崛起;包含了反叛传统、个人主义、金钱观念等某些现代观念,为文学题材突破禁区增添了勇气。作为商业现象,它是靠商业手段制造、包装、推销而走红的现象,是文艺和商业的.种结合物。  相似文献   

19.
王朔一向是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但是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那些照搬现代、后现代理论的批评无疑是对王朔的误读。另外,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方面,王朔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识见,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朔的小说以颠覆为能事,它们颠覆了爱情、秩序以及一切传统的价值规范.这种颠覆有一定的警世意义;而其所依据的仍是中国传统的"痞"文化,因此,"痞子"最后只能重归传统.对这种荒诞人生状况的思考,才是王朔小说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