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与普通话相比,铜川方言在语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能够重叠,动词不能重叠,而量词重叠以后又可表示计量方式。在铜川方言中,代词的构成成分和使用方法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人称代词可以通过声调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意义。在被动句中,铜川方言不是用“被”而是通过“拿”和“叫”引进动作的施事者的,而“下”、“没”和“干”在铜川方言中的独特意义和作用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重叠是普通话和方言中较普遍的现象。但重庆话单音词(或语素)的AA式重叠的分布,正好和普通话呈相反的格局:从总体上说,普通话动词、形容词、量词能够重叠,名词不能重叠;而重庆话名词能够重叠,动词、形容词、量词不能重叠。这一点,前辈学者,特别是范继淹先生《重庆方言名词的重叠和儿化》一文曾作过深入的研究。但是,前人多把重庆话名词重叠看作一种表示小称意义的修辞性的构词手段。有鉴于此,笔者作有《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对前人成说有所补正。文章的结论是:AA式重叠是重庆话名词复音  相似文献   

3.
新化方言中有一些有特色的数词与量词,如特殊数词“炮=”与“晚”,通用量词“隻”与“个”,不定量词“粒=”与“滴唧”。数词与量词具有一些独特用法与功能,如“一”的冗余用法,量词的重叠用法,量词具有指示功能与定语标记功能。探究了一些数词与量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方言文化的传播,丰富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固始方言中,“掐”的动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并存,作量词时,“掐”表示一只或两只手抓取的量,也可表示两根筷子夹取事物的量。量词“掐”能够与数词、名词、指示代词搭配,也可以重叠,在句中作主、宾、定、状语。从历时语料来看,量词“掐”是由动词“掐”演变而来的,宋代量词用法出现,元代凸显搭配对象的空间形状,清代表示手所抓取事物的量。“掐”本义是用手指刺入或截断,量词用法的产生是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长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学者过去一般认为湖北地区西南官话中重叠构造的AA式名词较少。其实长阳方言中通过语素重叠可以构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其中重叠构造名词可以来自名词性成分重叠、谓词性成分重叠和量词重叠。重叠构造名词可以表示小称,但作为成年人的语言,其表小称和呢称比云贵川方言少很多,它更主要的功能是表示类化。另外长阳方言表示小称的格式,有相应的贬义表达格式。  相似文献   

6.
与普通话相比,铅山方言形容词的构成和表达有与其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体现了铅山方言的特色,如重叠形式有和普通话相同的“AABB”,也有自己独特的形式“AAB”和“AA+子+B”,等等,丰富了铅山方言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0.说明。 0.1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宁德方言属闽语闽东方言区侯官片。 0.2 宁德方言很多单音节名词都可以重叠为AA式,说成:杯杯、箱箱、耳耳、刷刷等,数量较多。而在普通话中,重叠式名词数量较少,主要是表示亲属称谓的,如:爸爸、妈妈、哥哥等及少数表物的,如:星星、蛐蛐儿、蝈蝈儿等。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能重叠的名词在宁德方言中都能重叠。本文主要探讨宁德方言AA式重叠名词(即:重叠后为名词的)的特点。重叠后为动词,形容词的不在本文探讨范围。 1.0 宁德方言AA式重叠名词基本上都有与之并存的原式A存在,A是独立的名词或动词,原式与重叠式在表义上的区别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宁德方言有一部分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为AA式,原式与重叠式并存,表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因说话人习惯而异,单音节名词重叠为AA式,相当于普通话中加“子”尾或“儿”尾。例如(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箱——箱箱(箱子) 条——条条(条子) 罐——罐罐 本——本本(本子) 盒——盒盒 桶——桶桶 杯——杯杯 带——带带(带子) 锤——锤锤(锤子) 壳——壳壳(壳儿) 箬——箬箬(叶子) 索——索索(绳子) 袋——袋袋(袋子) 棍——棍棍 空——空空(窟窿) 底——底底(底儿) 原式与重叠式在表义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构  相似文献   

8.
量词"盘"在四川方言中的一个较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本是表器物的名词,后逐渐产生量词用法。本文通过对量词“盘”的分析,试图说明它在普通话与四川方言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在安陆方言物量词中,有的为安陆方言所特有,有的与普通话相同,但在和名词的配合上,与普通话并不一一对应,这就形成了安陆方言物量词与普通话物量词之间多义性与交叉性、近义性与差异性、具体性与模糊性的对立.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古汉语物量词的不同遗留和特有的民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看到“一个”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普通话及大量北方方言中常见的那个数量词组,如“吃一个苹果”,这个“一”还常被省略,“个”是量词。有时“个”还可能是个非量词,如“吃个饭、打个球、游个泳”等等。无论怎么说,“(一)个”都是分布在句中的。本文所要谈的是出现在句尾的“一个”,这种现象在兰州方言里越来越多。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这些“一个”具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11.
重庆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方言具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点。从其构成来看 ,除了具有单音节量词和一般的双音节量词外 ,还有重叠式量词。从其形态变化来看 ,有的量词可加后缀“子”和“儿” ,后者有表示主观少量的语法意义。量词结构也有一定的形态变化 ,可以加中缀“是” ,构成“M是M”的格式 ,以强调事物的形成状态来表示数量多 ;可以加中缀“打” ,表示主观多量 ;可以加后缀“家” ,使其具有确定“一M一M”这种格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96年《舟山师专学报》第四期,我们介绍了浙江吴语句法特点。本文重点介绍浙江吴语词法特点,即重点阐述吴方言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词类的构词法和用法有什么特点,与普通话有哪些差异。 吴方言与普通话同出一源,因此,在构词法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如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这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吴方言也不例外。从复合的情况看,词根+词根复合而成的合成词,两者之间的差别较小;词根+词缀复合而成的合成词以及重叠式合成词差别较大。下面着重介绍这种差异和吴方言特点。相同的一般不作介绍,或顺便带过。引语标音一般从略。如有难懂的词语,以普通话作注释。引例中无本字的,或暂时找不到本字的,用同音字代替,无同音字的,用“□”表示,并注上国际音标,同时略加注释。音标右上角的数码字,表示实际调值的念法(包括本调或变调)。音标右上角的“~”号,表示前面的元音是鼻化音。  相似文献   

13.
对凉山州“团结话”中的一个小类——量词进行深入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团结话”中常用的量词并进行统计 和比较,分析其与名词的搭配情况,然后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观察彝语、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在“团结话”量词中的体现,最 后分析“团结话”作为中介语,在量词中体现的泛化与固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普通话“造”的对比分析,本文详细描述了东北方言动词“造”的语法及语义特征。文中着重指出其在语法上的独特性:状语、补语、宾语的类型复杂;通常用于完成时态;不能用肯定否定重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并阐述了其在语义上的丰富性,如义项大致可分为三类,修辞效果突出及对宾语、状语、补语具有语义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贵阳方言里有许多代词。这些代词和普通话里的代词一样,可以表示人称、指示、疑问;可以代替名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也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等,其用途与普通话的代词基本一致。然而就其数量而言,贵阳方言代词和普通话代词对应并不整齐。就其词形和读音来看,它们也存在较多差别。本文试从这些方面,将贵阳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作一个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短时义“阵间”与“一会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德广府话"阵间"与普通话"一会儿"都是常见的表示短时义的词,二者同异并存。"阵间"没有否定形式,普通话"一会儿"的羡余否定形式是"不一会儿"。在表达方面,方言"阵间"存在时情标记和特殊量词"个",有特定的表达功能,普通话中没有。  相似文献   

17.
陆志韦先生在《汉语构词法》中提到,在吴方言里动词重叠后加助词“看”组成“××看”式,便有“尝试一下”的意思,这种重叠形式在上海话、苏州话里用得很普遍,如“汰汰看”、“拎拎看”。据笔者所知在属江淮方言的九江话,以及属赣方言的上饶话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带“看”尾的叠音动词在普通话口语中流行范围很广,出现频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8.
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澄海方言是粤东闽南方言的一个小分支,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同样体现在日常用语使用频率很高的量词上。澄海方言的量词有一整套有别于普通话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9.
鲁南方言“的”“的个”及方位词的特殊用法柏恕斌,丁振芳一、“的”的特殊功能“的”在普通话里的一般用法是:表示它前边的词语是修饰后边中心语的定语。如“坚强的战士”、“鲜花盛开的村庄”。但在鲁南方言里,“的”字有不同于普通话的一种特殊的语法功能。例如:问...  相似文献   

20.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