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顾、黄、王诸大思想家,主“经世致用”之学,后因康、雍、乾三朝施行民族压迫,思想界沉默销声,学者溺于考据。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增长,学术风气渐变。道、咸之前,龚、魏之先,于嘉庆之初,首倡重大改革之端者,以包世臣为第一人。包世臣于少年时深受顾炎武思想影响,有志于“研兵农之所宜,通王伯(霸)之所  相似文献   

2.
试论包世臣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世臣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主张。反对“重本抑末”,提倡“本末皆富”,主张改革盐政和漕运,禁绝鸦片贸易。这些思想已超越地主阶级的范畴,成为中国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新的社会思想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包世臣生活于清王朝由盛到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又长期接触社会下层,是以极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感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包世臣主张"本末皆富",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建议将漕运、盐务交由商办,并发行一定数量的纸币,不但具有清除积弊、减轻民众负担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客观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包世臣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发展私营商品经济,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总序中,所提出的“藏书之策”中的“策”字的含义,历来人们有两种说法:简策,政策。从文字和 文献两方面进行考证,认为:“藏书之策”中“策”应解为“计划”、“策略”、“政策”之义。  相似文献   

5.
生活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文帝刘恒时代的贾谊,面对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之时的一片荒凉残破的社会景象,着力思考和解决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巩固西汉政权统治等问题,从而产生并形成了著名的民本思想.本文试图探讨一下丧谊民本思想的内容、渊源及其对前人的发展.一所谓“民”,在三代、秦汉文献中,一般指以农业劳动为生的被压迫阶级.所以,“民本”思想就是以这类“民”为国家社稷之根本的思想.它是就君依附于民、民制约君的相互关系而提出来的,其中主要强调民对君的制约.贾谊认为。‘万物变化,固无休息”,且“忧…  相似文献   

6.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程绍珍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并且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7.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先秦人性思想之集大成者。他集先秦诸子人性思想之精华于一身,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他的治国之策。韩非的人性思想及其在人性思想基础上建构的治国之策,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 一、好利之性无善恶 韩非是专从君主或国家的观点,论述治国之策的“法术之士”。他不像孟子、荀子那样曾辟专章论述人性问题,而他完全是在论述其治国方略时才涉及或讨论人性问题的。他的人性思想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之中。在他诸多的涉及人性的论述中,贯穿着的一条主线即:人的本性是自利的,并且人的自利本性是无善恶之分的。人的自利本性无善恶之分的思想,这既是他对先秦诸子人性思想的批判继承,又是他对他周围世界经验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之策 :(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2 )加强学校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 3)将网络道德贯穿于“两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包世臣《说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世臣是清代嘉道之际经世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说储》则是包氏早期经世思想的代表作品。该书涵盖政治、经济、军事与思想文化诸方面,倡导的是一种系统的、综合性的改革。它问世于十九世纪初叶,具有思想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觏与宋初的胡瑗、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同为具有博学通识的一代通儒。通儒的前提条件是对儒学思想的深透把握而又能通经致用,通儒的最高境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尽精微而致广大。作为一代通儒,李觏对现实问题有特殊的敏感,他的《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等种种策论,体现了变革社会现实的先进思想。《易论》作为其思想基础,同时又有强烈的目的论倾向,“常”与“变”在李觏那里达成了一种辩证和谐;然他更重视“通变疏达”,反对“一本于常”。《礼论》为其思想核心,论述了一个完善社会的制度与秩序之观念;他的“礼”兼具本体论的价值范畴与协调论的功能范畴,因而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初治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二三十年间,是云南实现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总结和借鉴历代治滇思想和治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充实,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滇治策体系,其治策涉及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较为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成为其后清朝统治云南的治边思想和治策。  相似文献   

12.
陈虬(1851-190),字志三,号蛰庐,浙江瑞安人,祖籍乐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思想家。他出身于以军功起家的家庭,自幼喜欢军事,好为兵家言。中法战争以后,严重的边疆危机使他更加关注军国大计。在陈虬的改革方案里,军事改革占有重要份量,其军事思想虽然有对付“内寇”的一面,但主要着眼点是对付外国的侵略。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主张“以守为战”,加强国内军事实力,随时准备抵御外敌人侵。他说;“大治国之道,有备无息、用兵之策,先发制人。吾不能禁敌之不来,要在吾有以制之而已。”①本文试图对陈虬这种积极防御的军事…  相似文献   

13.
对日本军国主义幽灵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文化中有和平文化,也有战争文化。五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始终伴随着进步的和平文化与反动的战争文化之间的斗争。纳粹德国把尼采这个声称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好处而和平“违反生物原则”的人奉为思想之父,希特勒把“人类在永久的战争中长大成人,而在永久的和平中必将灭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日本军国主义者大肆宣扬“战争是建设之父。文化之母”,鼓吹所谓“唯有充实军备,方可发展实业。贸易随着国旗而进展。”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战争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在日本,军国主义幽灵不散,成为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包世臣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期一位提倡改革的思想家。包世臣(公元一七七五年至一八五五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他生活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他目击时艰,关心国计民生,以经世致用为治学目标,怀抱“经济大略”,力图有所革新。但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得志,三十四  相似文献   

15.
论白居易的农本思想张惠霖白居易提出的社会问题很多,而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富民之源.他说:“一夫不田,天下有受其馁者;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者;斯则人之性命系焉,国之贫富属焉。”(《策林十九》)只有农业生产发...  相似文献   

16.
《管子》“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的军事谋略战化军《管子》一书极为重视战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参患》)另一方面又强调战争的危害性,认为“夫...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本文结合黄石的市情,对稳步推进黄石市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七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战争观与其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爱人”之仁和“复礼”之仁。从“爱人”之仁出发,孔子反对战争;从“复礼”之仁出发,他又认可乃至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前者更多地体现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后者更多地指导着孔子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方法、手段以及环境都带来了诸多改变,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增强其实效性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从“应然之意”、“实然之路”、“必然之策”三个层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行为逻辑分析很有必要,通过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直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正所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影响百代。《周易》蕴涵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其所反映的战争和平观,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