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晋时代的思想和学术以清谈和论体文的结撰为主要表现领域。本文以清谈与论体文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为研究视角 ,分析并论证了清谈与著论同时并起的文化现象和基本特征 ,并对清谈与著论在内容、形式以及文风上的彼此渗透和共同促进 ,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 ,重估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艳 《阴山学刊》2010,(5):56-59
钱穆以历史和国学为径,阐发出了独特、精微的传统美学与艺术精神:贵族文化与审美精神——中国古代早期艺术与审美的一个视角;抽离现实,存神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欣赏与刺激——人生的艺术化生存;园亭化和复式化与堡垒化和单式化——中西艺术之差异。钱穆思想的美学之维为拓宽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路径和思路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4.
方东美的人生境界理论洋溢着昂扬的情感基调和生命理趣。他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大力阐发,将柏格森、怀特海生命哲学与《周易》"生生"哲学相融贯,构筑了以"生生之德"为中心意旨的宇宙境界蓝图。在彰显中国境界哲学的特质,拓展境界理论的内涵,提升人的生命理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是这样一种玄妙的理想和言说,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其境界理论多属思辨性的构想,缺少实践性、动力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5.
何光顺  王源 《学术界》2023,(10):148-158
“缘域”是与“境界”“意境”“境域”等具有家族相似的概念,但将后三个概念遮蔽的缘起性、条件性和关系性凸显了出来。相较而言,境界重在一种空间性的场域存在并确立其某种界限;意境重在主体性的意识所变现之空间化场域;境域重在一种空间化场域的扩展状态;缘域则重在由缘起、条件和关系生成中的场域状态。中国文学可以从境界、意境、境域层面上去探讨,这已在学者们的相关阐释或研究中得到广泛实践,而从“缘域”论中国文学,则还远远不足。探讨中国文学的“缘域”,是可以与境界、境域、意境等概念并行而又别出新意的。中国文学缘域论借鉴了从印度佛教而来的缘起性空论,又在中国化禅宗的思想世界中得到发酵,而中国禅诗则是其最重要的实践。中国文学缘域在其发展中可以区分出三重境界,即文道真斋的自性悟(我是我)、人文涵养的他性悟(我非我)、文心通变的圆融悟(我化我),此即中国文学缘域三境论。对于中国文学缘域三境的论述和阐发,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阐释实践。  相似文献   

6.
王忠阁 《江汉论坛》2005,(10):115-117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理论自明代被运用于戏剧理论之中,它的发展,经过了"情景"论、"趣、韵"论和"境界"论三个阶段,并从最初表现为对戏曲作品的批评鉴赏上升为抽象的理论.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白华是中国现当代美学思想界一位风格独特的美学家 ,他善于借鉴西方学术思想 ,并将其融入对民族艺术和民族古典美学理论的阐发中 ,他对古典意境论所作的深化和拓展工作 ,既构成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又是他的主要理论贡献 ,他以自己极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为当代中国学人重建民族美学理论提供了自信和范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从其一开始就体现了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特征。并且,初期哲学的这种特征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些独特的特点。本文从人类本位的特殊视角,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整体互动的辩证思维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概括与论述。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亦称道学),内在的含有"成己"旨趣,即从当下的自我做起经由学、行工夫,证到个体本有的灵明道体,前者称为工夫论,后者称为本体论.在新儒学思想中,这种最终证成的境界即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圣人境界.与此相应,<易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一思想表述,与新儒学这一境界的追求是一致的.基于此,<易传>这一主题表述为新儒学初创阶段的儒者在阐发新儒学时所倚重,尤其是新儒学在阐释其形上道体时,更多的通过对易道的阐发而展开.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诠释理路上看,易学诠释与新儒学的"成己"旨趣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既具有丰富的正统论内容,又含有很多名实观的论断,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在具体论述中详细阐发并突出其重要功用,苏轼无愧为第一人。在具体的操作上,苏轼将有关名实观的因素杂糅至其正统论之中,其实是有着丰富“名实”内容的正统论。恰恰是这种正统论中所蕴含的名实观因素,实际上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价值,更具有政治伦理道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6,(3)
"养气"工夫是宋明理学工夫论的重要内容。理学家们以孟子的浩气论为经典依据,以气质论为理论基础,系统阐发了他们对"养气"工夫的认识,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养气"说。理学的"养气"说将涵养气质、变化气质作为为学用功的基本方法,主张通过涵养或变化气质而使人成就圣贤气象,进入圣贤境界。  相似文献   

12.
“太极”是中国古代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一个有着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先秦时期的“太极”当是空间义,而汉唐时期诠释“太极”的主流观念是物质构成与宇宙演化意义上的“元气”论。到了宋代,对“太极”的诠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具体的“气”转变为从形而上的义理和本体上来对其予以诠释。太极“元气”论,逐渐被太极“性”论、“理”论等扬弃甚至消解。在这个过程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不但消解了太极“元气”论,而且将其转化为太极“性”论,对朱熹的太极“理”论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形上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载以独特的理学视角,对儒学价值观进行了重构。他通过扬弃佛、老的空、无价值观,把价值之真确立在"有"中,解决了名教价值的合理性问题;通过将"礼"与"天"、"天理"相贯通,确立了以"礼"为核心的儒学价值观的合法性问题;通过对"心能尽性"的逻辑阐发,将"礼"落实为具体的社会伦理原则,并给人带来一种圣人境界的精神受用。  相似文献   

14.
天人关系两题李英华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从我国古代历史来看,上帝这种宗教观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上帝是以商王为范本虚构而成,其最大的任务是保护统治者。所以,当有人警告商纣王国家面临危急时,他泰然处之,坦然地说,自有天保佑他。西周初期的神人感应论认为:天...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世纪上半叶出现反思主义思潮,省视"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反时"商业精神",主张"长为农国"、宣传"大同"理想.追溯历史,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着以孔、孟为代表的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其特征为以"奇技淫巧"论、"安贫乐道"论为标识的非科技论与非固富论;以"农本"论、"抑商"论为表征的农业立国论与工商反对论;以"均平寡安"论、经济"统制"论为号召的古典"大同"论.本文指出:中国现代反思主义,乃为"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吏接续与现代阐发.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既为"宝藏",又为"山岳",本文尝试立足在这样的思考平台上,对中国现代反思主义作思想梳理.以此说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兴会”说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熏陶,遂形成中国人区别于西方重逻辑、重知解、重理性的崇尚自然、侧重感情、重视直觉、注重体验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则造成中国古代作者在进行审美创作构思时最喜欢采用的两种审美观照方式,即:目击道存、遇目辄书与神游默会、妙机其微。从而促使建构在此基础上的中国古代审美创作灵感论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也具有两种形式,即直观感悟式与直觉体悟式。两种形式共存互补以构成中国古代灵感论的思想体系,并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2):21-29
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集中在《神学—政治论》一书中,该书旨在祛除神学成见,为哲学体系的构建扫除思想障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斯宾诺莎从《圣经》出发,采取了实证性的批判和语文学、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神学—政治论》中,斯宾诺莎一方面批判《圣经》中的神迹教诲缺乏实证论的共识原则,体现了古代犹太民族的成见;另一方面质疑创世论、神意说和神迹说之间的相互证成。斯宾诺莎神迹批判的局限在于:他以理性充分自足的假定为前提,没有充分考虑全盘拒斥理性的新教信仰立场,因而未能触动并有效驳斥加尔文派的神迹学说。因此,从"耶—雅冲突"的视角看,启蒙运动对宗教神学的胜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态度上的胜利,文学和修辞上的讥讽与嘲笑发挥了关键作用。施氏著述的现实意义在于,他为之殚精竭虑的思想处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我们在当下中国的处境,因此跟随他一起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儒学体系中的“乐”范畴李春青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极为重视对个体精神境界的建构。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有相当部分可以称为“境界文化”。概而言之,道家的境界是“虚”与“静”,佛禅的境界是“空”而“寂”,儒家的境界是‘“诚”与“乐”。在这里我们只来梳理一下儒家思...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的奥秘之一是他的超出“相”(理念 )世界的至善 (最好 )境界。一系列难题围绕这一境界展开 ,比如本体论与实践哲学、存在与“是”、存在与“一”以及存在与“好”的关系等等。新柏拉图主义大师普罗提诺阐发柏拉图真谛的努力集中在对于这一奥秘的读解上 ;其读解既彰显了柏拉图的原意 ,又富于原创性 ,回应了他的时代的处境。  相似文献   

20.
经钱钟书的阐发,“易”之三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其价值在于肯定了汉语的思辨特征,并将古代思辨哲学与西方阐释学相互打通而获得“阐释之循环”的现代方法论意义。诗之三训,诗与乐,诗之含蓄与寄托同样被赋予了现代意义,是感悟与思辨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廓清了诗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这些不仅体现了钱钟书汰虚课实的严谨学风,更体现了他以“打通”为特色的学术境界,是他治学思想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