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 美作为一种价值,有它特定的涵义和结构。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人的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没有价值论的态度,要认识它原则上是不可能的”①。但这种审美价值关系,不是单一,而是由多层次组成的。从系统构成来看,它包括三个层次。一、从表层结构说,美是对象事物“形象”的客观价值人与现实对象的相互联系,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比如人们来到一个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植物学家的兴趣在考察它的纲、属、种,了解树木成林的自然条件,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关系,采取的是科学态度。林场经理感兴趣的是这片林木的质、量以及它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2.
对称,泛指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诸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当,在内涵上相近或相对。对称美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美是和谐与比例”,对称美应是“和谐与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达·芬奇也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在美的分类上,它当属于艺术美——一种人为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具有社会美的内容,又具有自然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结构理论是一门新学问,是一个有待开辟的新领域。只要一种事物存在、就有它的结构存在。而结构的和谐、协调、合理与否,则又决定着一种事物的状态、命运和趋向。然而,结构也并不仅仅受制于事物的内部主体因素,而且受制于外部因素并且同它的“遗传”性亦即延续性相关联。拙作《领导班子的最佳结构》(《人才天地》1985年第九期)一文从静态、动态、效益三个方面探讨了领导班子最佳结构及其形成问题。本文试从客观、主观、时间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形成和影响领导班子最佳结构的外部条件、内部调节机制和它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在系统观点看来,任何事物都处在如下三重关系之中:从低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整体机能存在的;从高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结构要素存在的;从本层次角度看,事物自身则又是一个机能与结构相统一的独立系统。人类的意识也不例外。虽然意识是世界上一种极端复杂的事物,但如能坚持系统分析方法,切实把它所处的三重关系搞清楚,就能够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  相似文献   

7.
个别和一般这对范畴,是个古老的命题。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柏拉图(公元前427—347)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不真实的。”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概念,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例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甲说美,乙说丑,此时美,彼时丑,因而不真实;只有一般的美,才是真正存在。因此,他认为,我们看到的个别人和个别房屋以外,还存在着一种  相似文献   

8.
走向人学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人学的美学成复旺一、美学向人走来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一部美学史就是向人走来的历史。在西方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把美当作事物的客观性质。以为世界上的事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美的,一类是不美的;美的事物之所以显得美,就是因为具有某种审美属性。于是便到...  相似文献   

9.
存在不存在“缺陷美”呢?一种意见认为:若按特征状态看,美的形态可分为崇高、悲剧、喜剧等;若从性质着眼,又可划分为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所以“缺陷美”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美是不存在的。至于某一事物完美或缺陷,则是按照一定尺度区分这一事物的不同状况,而根本不能作为是划分美的形态的一种标准。世上万物本无十全十美,一切事物都可  相似文献   

10.
项文和同志在‘关于美的本质’的来稿中,同意苏联列·斯特洛维奇关于事物的美学特性的实质的提法,即“事物的美学特性,就是具体感性事物由于它们在具体社会关系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而引起人对它们的一定思想感情关系的能力。”作者认为这一提法之所以合适,就在于它把客观事物的美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性、一种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感情关系的能力来看,而不是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一种本质来看。作为事物的特性,是由于具体的客观事物在具体社会关系中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就引起了构成社会主体的人对它的一种主观态度、心理感受从而发生了美学关系。人与物之间的这种美学关系,不论是唯物论者或唯心论者都承认其客观存在,问题就在于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作者认  相似文献   

11.
“变”是《易传》美学的精髓。《易传》认为美是在事物的变化中产生的,没有事物的变化,就没有事物的美。“在天成形,在地成象”,都是由于变化。天地混一,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之形象,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的形象之美。《易传》的美学思想与它的哲学思想相适应,认为美一产生于事物之“杂”,《系辞下》所谓“物相杂,故曰文”;二产生于事物之动,《系辞上》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天下事物  相似文献   

12.
偏见是这样一种思维现象,它总是较多地面对过去,执着于最初的概念与判断,拘泥于既定的认识和见解。它拒绝对不断发展的客观事物作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再认识与再研究,而只是把某个既定的、过时的或已被实践证明是谬误的判断与见解当作最后的结论,执拗地加以固守。偏见又是这样一种思维现象,它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用一种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在它眼里展现的只能是一个被歪曲,不真实的世界。第一、它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其他方面;第二、它只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某个片断,而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可感的形态。这种形态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所以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的范畴来考察美的存在,可以看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不同构成。所谓形式美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在合乎规律的联系中所显示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离不开美的形式。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内形式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内部的组织联系。外形式是指事物外部形象的具象形态。在外形之外还有一种表层缀饰形式,它是外形式的一部分。形式美就是内形式与外形式所显示的审美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张鹏翔 《理论界》2013,(8):99-102
组织是"事物",是"新"事物,是"一"个事物;是"一个新质的事物"。组织不是集合、范围、结构、概念,而应该是现实事物;不是自然事物,而应该是自然事物之外的新质事物;不是组成、构成的众多事物,而应该是原初固有的一个事物。得出这些结论都需要一种新的方式,即"看见"。也就是说,组织不仅可以被想象,可以被思考;还应该可以被"看见"。只有在直接看见这种方式里,组织才是现实事物。这个直接看见又不是眼睛的看见,而应该是心灵的领会。这是另一种直接看见,是一种真正的组织智慧。组织在这另一种直接看见里显现自身为"新事物",并且是以"一"的形态出现的新事物。由此组织才能发挥"六大于六"的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并最终委托自身于一件事、一个事物、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朱德真本文试图论证以下观点:美只是形式,但并非任何形式,而只是一种特定的形式,这就是有用事物的形式。有用事物在人的实用过程中以其物质内容实际地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其内容表现为善(使用价值),其形式则相应地成为美。美和善分别作为有用事...  相似文献   

17.
幼眇本义指细小,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开始用于描绘美好的事物,成为一般的美的概念.它所描绘的对象,多是具有阴柔之美的事物,是周代传统审美观所否定的.它也具有幽微的含义,道家用它来表现道的形态,并赋予其正面含义.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这两种用法并存.  相似文献   

18.
主观论美本质观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本质问题上,“主观论”的合理之处在于: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正确看到一般事物之成为美的事物,是以主体意识能力及意识状况为前提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都只能成为美的事物的条件。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此提供了证明:审美关系的发生是以主体意识的发展状态为主导因素的,所谓的“美”并不是一种有独立形态的真实的存在物,而是主体感觉客观化造成的概念。重新评价主观论的合理因素,对于美学研究摆脱停滞状态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解构思想是德里达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它的内容主要有:解构、延异是事物结构的差异运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解构是一种普遍方法和策略,是防止虚无主义的有效手段;解构思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揭示了事物结构的解构性质、解构方法和解构的实践路径,为后现代文化建设、应对文化霸权主义和其他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质量互变规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是用它来作为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量的变化受制于这个数量界限——度的约束。当量在度所限定的范围内变化时,事物保持它的质的规定性,当量变超出度所限定的范围时,事物的质发生变化。但是这个数量界限究竟是由事物的什么来决定的呢?不同事物的度是不同的,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用现在的度这个概念是解释不了的。可见度这个概念是非常笼统的。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了一点初浅的探索,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了事物量变的数量界限即度。一个事物量变的度之所以是这么大,而不是那么大,是由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