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路提示 杜甫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人间就是要有爱,也要有恨。爱真、善、美;恨假、恶、丑。若不如此,世上就不会有公理、正义和光明。  相似文献   

2.
生动的议论文让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而那些语言干干巴巴、枯燥乏味的议论文,则让人感到味如嚼蜡,难以卒读。要让议论文生动起来,关键就是要让议论文的语言“亮”起来。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官,形美以感目。他说的是,语言要有文采,才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才能打动读者,抓住读者的心。议论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化腐朽为神奇,使平淡、枯燥、呆板的语言化为新奇、活泼而灵动的艺术语言,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让议论文在光彩中显示理性。  相似文献   

3.
一在《阿Q正传》里,鲁迅一下笔就说自己要给阿Q作传“已经不至一两年了”。后来又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阿Q正传》发表后,鲁迅又几次对小说的写作意图及人们的评价发表过看法。考察一下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鲁迅这样的思想家型的作家,更应该注意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一般悦来,当作家把作品创造出来后,作品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它就成了离开作家这个母体的独特的存在物。就不完全受作家理性的支配了。作家的评价也就代替不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和理性判断。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就可能与读者的体验和理解发生不一致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作家与读者间的不一致,其原因一方  相似文献   

4.
柯岩是当代一位永远勃荡着青春、以真诚和坦率讴歌着爱与美的作家。她将自己所有爱的热力献给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爱不仅仅是同情,也是一种负责和献身。有所爱必然有所恨。因而作家不仅以真挚的爱心滋育着一切处于悲沉、稚拙的苦难中的人们,而且以高度的艺术自律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客观真实的美学风范,展现人生的真情真谛  相似文献   

5.
透过“格式塔”看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一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推崇整体,重视接受主体性,该学说中的整体、闭合与同构审美三原则不仅对读者品鉴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文学作品模糊美感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 爱与“憎”(恨)相对立,合成一对基本情感,属于“意向活动”,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时的根本态度。客观事物中能满足人的需要者,遇之则爱则喜,得之则欢则乐;客观事物中令人厌恶者,遇之则憎则恨,得之则怒则哀。“爱憎(恨)”与“喜怒”“哀乐”,两两成对,其中以“爱憎”一对为根本。“爱憎分明”对人生至关重要,人们常视之为“立身处世”的重大原则,它是心理学领域中急待探索的课题,本文拟对“爱感”中的几个问题作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读者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中的具体作用入手,论述了文学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来的文学创作都是为着一定的读者群众的,作家心中都有着“潜在的读者”,他们是作家创作过程中不执笔的合作者,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最后完成者。作家创造着读者,读者也创造着作家。而读者接受更是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土壤,作品意义的生成,作品价值的衡定,审美效应的发生,都不可能离开读者的阅读消费而孤立绝缘地产生。所以人民是文学工作者的母亲。坚持“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民歌进行审美比较。文章认为:黄河流域民歌的审美特征,就是高大的美、健壮的美、奔放的美和质朴的美;长江流域民歌的审美特征,则是纤细的关、柔和的美、婉约的美和艳丽的美。黄河流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气势而不在文采,而长江流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则主要在文采而不在气势。两河流域古代民歌的审美差异,是由两河流域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之反映现实生活,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实现的,也是通过读者的头脑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还有一个极端重要的中介,那就是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而单就创作来说,文学就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所给刺激的一种反应。因此,不研究这个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创作主体,不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外部因素得以在文学内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4,24(6):82-84
女性总是作为爱的使者出现在中西文学作品中。但由于地域或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性情和特征:中方教化重理性,故"东方女性"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理性约束的成分;西方教化求自由,故"南欧少女"则任由激情飞扬。社会环境的陶冶、审美取向的不同,也将拥有"理性自我"的"东方女性"和拥有"激情自我"的"南欧少女"区别开来。"南欧少女"为爱而爱,"东方女性"为婚而爱。前者关注爱的过程,后者更看重爱的结果。为爱而爱会"爱不涉性";为婚而爱会无视婚前性行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涉性爱情描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以及"官本位"、"家本位"的思想分不开;而"爱不涉性"则与西方古代的"精神之恋"、"骑士之爱"等传统不无关系;也在于西方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对性的关注及将性描写从文学中分流有关。无论"东方女性"还是"南欧少女",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形成不争的悲剧———定位于婚姻、爱情的人生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1.
美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倦追求的精神享受,美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并能使人获得精神方面的愉悦和满足。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语言或文字为媒介,创造出一种想象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景、情节、形象,再现出作家的审美意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它的创造过程还是它的欣赏过程,都会使作者或读者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象活动,从而把人带到一种特定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十分重视原作者的立场观点。而原作者往往通过间接的方法将其立场观点隐含在作品深层,这就给翻译带来困难。汉译英时,汉语中有些文化背景的内容涉及到原作者的立场,译者要认真考虑原文的深层意义,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状况。译者务必透过词语表层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达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东西是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在他的小说中,通俗词汇被频繁使用。在作家2016年的新作《篡改的命》中也出现了不少网络用语、方言、口语等"野生词语"。这些特别的词汇从文学作品中一跃而出,抓住人们的眼球,为读者带来非常新颖的阅读体验。此类词语的频繁使用既表露了作家的文艺追求,也回应了读者的情感期待,使作品更具独特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可能设想的。”一个好的作家往往善于捕捉他自己感官接触到的美的事物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如颜色、形态、声响、语言等等,经过强烈的感情冲动和深刻的理智思索,再将事物的美以及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作家本人的美感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济慈的《秋颂》便是这样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要达到传神的效果.翻译作品失去情感性,就失去了文学的内在美和情感美,就不能打动人,吸引人.文学作品翻译的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翻译成败的关键问题,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作家通过创作阶段的动情,即作家对生活、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感悟的体现.译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体会以及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迭到入情,在此基础上进入二度创作即翻译一再创作,这样使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情感能交流,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写考场作文如同一次时装秀。时装不仅要衣料舒适,更需光彩照人。光彩对于作文来说就是文采。高考《考试说明》在写作的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文章要有文采。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语言要有特色,有一定的文学性,能给人语言上的美感和享受。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不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采飞扬的语言固然能令读者赞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得体的语言也能给你的文章增色,形成你文章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的生命系于读者,存在于读者的阅读之中,一旦离开读者,文学作品也就丧失了现实的价值。一方面,读者不是盲目的接受作品,而是以自己的选择、淘汰、肯定成为文学史的能动构成因素。另一方面,接受群体的审美期待视界要受到时代文化整体的制约。与此同时,接受群体会根据自身的特质、喜好而将审美体验反馈给创作群体,反映到文学作品中。这些因素正体现了元代蒙古族与元曲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从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葱绿配桃红”很容易让人想起旧时女子身上红红绿绿、色彩纷呈的着装,可见这是一种很传统的色彩搭配.而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则一同也有“红花要有绿叶衬”的讲究,张爱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