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小说都存在于时空之中,同时又要表现时空,这似乎是一个惯例。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独辟蹊径,采用追忆的方式表现时空,空间成了一块块碎片,而时间则被赋予了毁坏和拯救的双重力量,并且两者在追忆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特别是无意识记忆,从意识深处唤起既不可再现、客观上又无法逆转的时空,从而在心里上获得一种永恒的感觉,时间在空间里复活。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从物理时空的描写自由滑向心理时空的刻画,进而指向政治时空;时间同步的进程蕴含着空间的扩展意图与帝国野心;空间转换中隐含着时间的断裂与延续、人物的出路与未来。空间、时间及其转换,明显指向了文本的政治蕴含。从时空的政治性层面来探讨《达罗卫夫人》的时空书写艺术,对于管窥伍尔夫的社会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悲剧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具体说从1774年至1831年间,总共花费了近六十年。歌德曾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那么《浮士德》当是其中最伟大的段落。而且是他关于自然(含社会),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的自白,一直响彻在德国与世界上空。《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研究商兑王国明《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刊登的《艺术地把握精神世界的辉煌范例》一文,对《浮士德》的艺术成就提出了独到见解。文章指出:“以往人们对《浮士德》艺术成就的认识,都有意或无意地脱离了作品内容对艺术方法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人们...  相似文献   

5.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是融艺术、哲学、宗教为一体的博大精深的艺术作品,它以其丰富的辨证法思想构筑与整合了浮士德式的立体、可感的"神性人物",同时又沉潜着带有丰富巨大的包容性的思想坐标与精神历程.本文主要从矛盾的二元对立统一的正反两方面来剖析其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内涵,感受其超越时空的鲜活明朗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7.
《浮士德》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蒋世杰歌德的伟大悲剧《浮士德》是近代欧洲时代精神发展史的缩影,是欧洲历史变迁的一面三棱镜。歌德在直接描写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的同时,还凭借一个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来反映现实。这个原型象征体系就是以中古浮士德传说为中心凝聚希伯...  相似文献   

8.
<正> 歌德在他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着力描绘了一场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构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中心事件。诗剧《浮士德》描写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过程,和他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历程。一部《浮士德》,概括了几乎自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几百年间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歌德自己也称它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然而,《浮士德》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为达到“智慧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主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关于《浮士德》这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学界迄今仍显单一。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公认的观点,虽是由作品现实内容与时代精神自然概括出来的,但具有抽象化与单一化的严重缺陷。浮士德形象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反映了人类的普通精神。《浮士德》中具有一个“人性”的主题,它是作品的内在结构,将看似无序的材料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在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冷成金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论文《论化时间为空间的诗词之美》认为,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  相似文献   

11.
时空问题是意识流小说中最具特质的部分。作为意识流派的小说大师威廉.福克纳,其小说艺术往往表现为时空交错、序列颠倒、绵延、跌宕起伏等特征,他每一部小说的时空叙事技巧都是独特的,在他笔下的世界呈现出神秘莫测、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奇异景象。以其经典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及《喧哗与骚动》为蓝本,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解读其丰富变幻的时空叙述手法与技巧,从中领略独特的时间哲学与时空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和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劳动和紧张探索而得出的艺术总结和思想总结。《浮士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自文艺复兴后三百年中德国的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形象地再现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以缜密的哲理思考对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浮士德》就是我们用来研究歌德思想的最重要的作品。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丰富的内容,间或提及歌德的其他有关著作,从中看看歌德的世界观。“泰初有为”——歌德的唯物主义思想歌德在《书斋》一场中借浮士德翻译圣经的情节探讨了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呢?浮士德首先回答是“泰初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狂人日记》的时空结构,特别是与文学时空有关的因素,探讨它们所生成的意义.其次考察时空结构怎样与作品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以阐明它们在生成意义上怎样参与和介入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研究《西游记》的时空布局,必须统一到“心性修养”这一命题上来。具体来说,其一,历史时间的疏忽与消解揭橥出小说作者对取经哲理意义的探求;其二,“神话性时间”在小说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时空的幻化、变形以及延伸中,蕴含着深层的文化与宗教密码。  相似文献   

15.
歌德以浮士德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领域的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西方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雨王亨德森》对浮士德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尽管亨德森沿袭了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五条探索道路,但他为西方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生价值并不雷同于浮士德的既有结论.通过将“观念小说”《雨王亨德森》与“哲理诗剧”《浮士德》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西方知识分子几个世纪以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民歌《茉莉花》是一首中国特色民歌,对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争论。本文对现有的关于《茉莉花》起源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指出民歌《茉莉花》应产生于明代末年,兴盛于清代,最早应在江淮地区流行。并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阐释《茉莉花》的产生和发展是特定时空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翻开我国建国以来的“《浮士德》研究辞典”不难发现一条多次被重复的“准定律”,即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三百年间西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这一观点,不仅夸大了浮士德的形象的概括意义,而且造成了研究工作中的混乱。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浮士德》的文本内容给人的直接印象是,浮士德是一个不信教、不敬神的狂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能感受到浮士德永不停止的勃勃雄心和进取步武,仿佛是来自一种崇高的、充满神性的动力。这样看来,浮士德又不能被简单地划定为无神论人士,更何况他还在死后得到了救赎,灵魂升入了天国。如何看待浮士德人格,理解他的种种作为和目标取向,我们必须回到启蒙深入地影响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了解近代思想史格局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在性”世界观给人们造成的困境,以及为突破这一困境歌德提出了“断念”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歌德有一个长达60年的“浮士德情结”,他的悲剧《浮士德》用一个诡异的人物和故事传达了近代欧洲新精神价值建构的消息,开创了浮士德题材史上的新加工方向。这一切是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心理激流冲击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