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按自己的性别立场对清代女性写作展开评论,通过强化女性的文学成就改变女性缺失的社会价值,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的身份与认同,表现出较为自觉的诗学意识和女性意识.但是,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一方面在努力表达着属于女性自己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却还是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使她们的主体性话语表达陷入矛盾困境.  相似文献   

2.
以留白美学为切入点研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穆迪日记》及其他诗歌,可以解读出其作品的深层意义和美学意蕴。阿特伍德持续寻找女性文学传统和加拿大文学传统。她创作的女作家形象敢想敢言、不落俗套、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她书写女性移民对土地和国家从陌生到熟悉、认同的过程。阿特伍德的诗歌和插图采用空白、消失、虚无的意象,象征几十年前加拿大文学和女性文学的空白状态,揭示他们的作品面临再度被淹没的威胁。加拿大国家文学的发展不能没有女作家的参与,她们的创作应得到认可并纳入发展图景之中。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中美女性诗歌兴起时期的黑暗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美女性诗歌在兴起时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量的黑色意象,极力渲染黑夜和黑色感觉。本文认为这种强烈的黑暗意识是女性意识在二十世纪新一轮觉醒的必然表达,黑色和黑夜所具有的既肯定又否定的意义在建构女性话语、女性诗学原则的同时又成功地解构了男权文学传统中关于美、关于女性、关于生命的神话,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上 ,女性经历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女人时代———人的时代。在文学领域中 ,女性形象经历被歌颂———被书写———自我表现。中国女性文学经历寻找迷失了的自我———觉醒女性生命意识———醒女性主体意识。到了人的时代 ,会发现女性和文学都在拯救人类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上的一件盛事。根据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以及话语主体形象的变化,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三度的增变:即以舒停、傅天琳为代表的“前女性诗阶段”,以翟永明、伊蕾、唐亚平为代表的“女性诗阶段”,以及邵薇、王小妮等女性诗人们为代表的“后女性诗阶段”。从舒伸到耶薇,这种植变完成了从“女神”到“女人”的话语主体形象的变异,以及文化背景与精神个性上的“超越”、语言运用上“轻化”与“淡化”的探索等等。反思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历程,聚焦“诗”与“女性诗”之定义的再现,相信新世纪的中国女性诗歌定将在广度与深度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叙述话语的转变 ;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基础上,经历了女性自我性别认同与超越性别的成长过程。在漫长的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体制中,女性一直是历史的缺失者与被动的参与者,承受着男权制这种传统的钳制。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与责任感所占有、掩盖,被封建的文化伦理所异化,女性与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少数民族女性话语以写作的形式更为弱化。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的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是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女性作家文化身份与主体位置出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滑动与漂移。梳理和思考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对更好地把握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叙述话语的转变;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女性网络文学受到女性主义全球化和主流文学个人化创作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化特征。它是创作主体挣脱社会主流意识统辖而返回文学本体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当代文学发展进步的成就之一。正确理解、区分女性网络文学个人化以及帮助、引导其健康发展,是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与评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肇始于现代文化启蒙运动,但是启蒙思潮在从国外引入时被启蒙者进行了功利性的改造,从而导致了启蒙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男性启蒙者由于潜在的男性中心意识造成了女性主体性的失落,具体体现为女性经验主体性的失落、女性思维主体性的失落、女性行为主体性的失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女诗人,紫梧在诗集《秋天是生病的季节》中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复杂而独特的时令感悟,"伤春悲秋"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向在诗歌中反复呈现,诗人将日常生活融入诗歌,契合自然而得体,体现了富有诗意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在自我生命意识的挥洒中展示了真正觉醒的女性意识,在女性立场上的人文关怀中传达了灵魂的高度自觉性。诗集萦绕着唯美的情调,显示出新唯美主义式诗歌特有的风姿。  相似文献   

13.
欧美学界通常盛赞文艺复兴的性别形象,怀亚特诗歌被视为男性气概的英国典型。怀亚特的赞美诗和讽喻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和性别书写。前者内敛的特征体现了宗教改革和君主王权对男性主题的权力制约,后者揶揄的态度反映了历史主体和女性视角对性别意象的政治隐喻。从这两个层面解读怀亚特宫廷诗歌,揭示其男性书写的女性意识和政治生活,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性别观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岭南女性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的自由叛逆性使岭南女性文学洋溢着反叛的女性意识;重商务实的平民意识驱使岭南女性文学在题材、人物形象、审美趣味等方面表现出平民化风范;开放兼容的特质则导致岭南女性创作在体裁、语言、叙事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15.
由于儒家独尊地位的丧失以及女性教育地位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南朝女性自述诗在诗歌数量、题材方面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是因为社会风气中艳情风气的弥漫以及追求新变文风的影响、历史条件和家庭关系的改变,导致女性自述诗中人伦情义的缺失。女性自述诗中人伦情义的缺失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变相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个体经验的不断展开、女性审美自由的不断拓展、女性艺术形式规范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审美价值取向,其目的是要建立以个人化写作为基础,以张扬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和自由审美精神为旨归的女性主义性别诗学。  相似文献   

17.
“生存意识”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的总体趋势,既是写作转型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学走向现实的结果。在这一前提下出发,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历史走向也同样浸润着“生存的主题”。当然,作为一种文学个案和独特的文体形式,新诗的发展路径一直有着自身的特点,在结合“世纪初诗歌”涌现新质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研讨20世纪90年代新诗的历史走向,进而重新审视诸多热点现象和悬而未决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8.
中英诗歌中都涌现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作,虽然二者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但由于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中英抒情诗情景表现模式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主体观念的差异性和情景关系的差异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诗的出现和歌谣运动的发起都是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产物。新诗吸收了歌谣在语言、节奏方面的优点,从而使其走向现代化、中国化、本土化。歌谣在发生源泉、创作者以及形式方面向诗歌靠近,借助诗的影响提高其在学界的地位,从而奠定歌谣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新诗歌谣化,完成了生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统一,推动了现代诗的发展;歌谣诗化研究,完成歌谣身份的转化,为歌谣成为现代学科奠定基础。新诗与歌谣的相互影响,加快了文学现代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