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志荣 《学术界》2012,(3):116-122,285
气韵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它既是一种感性风采,也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层次与境界.气韵流布于作品的感性形态中,是生命律动和精神韵味的统一.气与韵的关系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气韵以形似为基础,重在传神,乃至余味无穷.它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也反映了精神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艺术家的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风格特征,并体现和谐原则.在作品气韵的创构中,艺术家的天赋气质尤为重要,而后天的陶养也很重要,并使其得法,通过技巧和艺术语言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2.
李蕊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1-144,160
让.雷诺阿的电影,横跨了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等不同的阶段,在世界电影史上是一个独特的标本。他的电影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让.雷诺阿风格"。"让.雷诺阿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实主义和心灵表现的结合;二、长镜头、深景深镜头、复杂的场面调度等电影语言的开创性的运用;三、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突然转变的格调。在现实主义风格和现代奇幻风格之外,存在着一种以"突然转换的格调"为特征的中间形态——"让.雷诺阿风格"。  相似文献   

3.
郭新生 《中州学刊》2008,(3):233-235
艺术设计思维是设计师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具有多样化和综合性特征,设计师只有了解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培养将多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的能力,才能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5.
关于《读书后》所体现的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变化,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尚未讲清。王世贞晚年并未放弃讲求格调的诗文复古主张,而是对与之不尽相同的倾向采取了包容态度。批评态度的变化,实质是审美视角的转变由早年关注诗丈外在的艺术风貌,转向更多关注作品之外的人品学识和章句之外的旨趣风味。  相似文献   

6.
<我的丁一之旅>延续史铁生小说一贯的哲恶风格,将一代人的命运置于人类"失乐园"的总体背景,回顾和反思一代人在历史和现实双重境遇下的心灵历程与精神探索.丁一之旅是现代人"失乐园"的寓言.三位一体的角色设置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曼有站在"永恒"之维、"现在"之维对一代人进行审视、做出评价的意味.对于现代人能否返回完全没有遮蔽没有隔离的伊句园的核心问题,作品中呈示出的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7.
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关系问题,古代有 "文如其人"说.从风格与人格、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入手,比较详尽地分析了风格与人格之间存在的种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在审美创造中,风格与人格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一面.因此,对于风格与人格的关系应当作具体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视所有的风格就是人格的表现.同时,还要从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考察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命题对我国古代作家的人格修养、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如其人"作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创造和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一个优秀传统,它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某种优秀历史文化、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主体人格精神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今大众文化泛滥和个人低俗无根写作的语境中,重提这一话题,对于重塑当代作家纯正的人格与文格,重建文学作品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宏扬作家主体人格精神和确立文学批评的道德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李简瑷 《兰州学刊》2007,(1):26-28,31
在《反对阐释》一书中,桑塔格主张:在符号表层之下根本没有隐含着什么深层意义,意义就在表层;对那些将被阐释的作品而言,艺术家本人的意图无关紧要;最好的批评是把对内容的关注转化为对形式的关注的批评;人们需要的不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新感受力.她的这些口号可能有些激进,但它们正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精神的体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思想回应了后现代艺术的现实诉求,代表了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传统理性批评的反叛.  相似文献   

10.
张燕玲是一个本色的作家,一个本色的批评家,一个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学者.文学之于她,文学批评之于她,都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她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状态,而且更是在一种"人类关怀"的观照下,站在以史实为背景、以人类的精神生活为前景的舞台上,呈现出祥和、从容的格调,这使得她的文本叙述在此岸与彼岸的理性交汇中产生了独特的思想张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学从"神韵"到"格调"固然有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帝王倡导的因素。康熙与乾隆虽然都倡导醇雅诗风,但诗学思想仍有诸多不同。康熙以"吟咏再三,意味不穷"之深厚雄浑的盛唐元音为尚,重视诗歌风格的建设;乾隆更强调诗人的人品和气格,强调以忠孝论诗,更注重诗歌的思想和内容,反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神韵说。"神韵"本出自"格调",清代前中期诗学又从"神韵"转回"格调"不是简单的诗学思想轮回,而是有文学和政治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读汪曾祺(1920-1997)的小说,总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在那些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气氛中,在写实的严谨与写意的空灵交织成的优美文字里,似乎隐匿着一种深厚的意蕴.一种并无实体,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注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契领着整体的美学风格,形成其基本格调的意蕴.而这一意蕴得以生成滋养的文化母体正是深厚的民族传统,一种顽强地执着于现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对李梦阳诗学的评价中出现了一种重格调或重情感的“二难”现象.实际上李梦阳诗学本身并不存在这样的矛盾.他论格调是在重倡生动有力、富于批判精神的儒家传统诗学的框架内展开的.对新兴市民文学的认同,正源自于李梦阳对传统儒家诗学的深刻理解,其思想的敏锐性亦来自于对儒家诗教中风雅颂三体之别的深刻体认.对《潜虬山人诗序》的再解读,可证明清诗学格调、神韵两派之分,颇为牵强.李梦阳诗学不能简单概括为格调论.  相似文献   

14.
冯沅君与宗璞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 ,尽管表现方式和文体风格不尽相同 ,但在她们的作品中却不约而同地闪耀着一种精神——自由精神。然而 ,这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却不时为传统和理性的规范所制约 ,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究其根源 ,与二人同受北大和冯有兰的潜在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是一个民间流传、多人加工和个人主笔的混合性文本,写作主体的非单一性导致它的思想混合性和繁杂性.<水浒传>是一个消闲性和消费性的文学文本,是晚古社会的文人与市民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世俗意志的汇合.它颠覆传统的"儒、道、墨"伦理原则和基本道德本性,消解传统的实践理性和推崇原始暴力与无理性的本能冲动,对于历史与文明的基本准则进行反讽叙事,是一部体现思维暴力和暴力美学的流俗作品,赞赏着一种非人性和非人道主义的美感.文本弥散着对于整个人类正义和文化准则的反叛与挑战,充斥着古代恐怖主义的主体意识.<水浒传>的单元性叙事和碎片式结构方式,粗线条和模式化的人物描写,也必然决定艺术上粗俗化的格调和审美欠缺.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延伸。书法除文字记录功能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意义深远。艺术教育者便会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将书法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效地联系起来。不是一味地出新、出奇,应该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具有现代感、时代感的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7.
梳理桑塔格的全部作品发现,她在虚构类小说的创作中发展了"旅行"作为"自我风景发现"这一西方浪漫主义写作传统,将自我发现与理想乌托邦的寻找加以联系;在批评性散文的写作中,将对自我的关注置于历史意义的语境,对文学的功能及思想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桑塔格的旅行观和其作品具有同构关系,文本的情感格调发生于流散的乡愁和文学召唤的双重情结;叙事赋格则源自对主体及族群创伤记忆的再现和重构。  相似文献   

18.
米学军 《中州学刊》2008,(1):251-253
艺术家心理结构与精神病患者心理结构具有同构性,主要表现在非理性、固着性、幻觉和变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产生癫狂心理,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基础.艺术家的癫狂不是精神性疾病所带来的病态心理,而是艺术家反抗世俗、超越世俗所采取的一种方式.因此,艺术家的癫狂对于抵御人类社会过度世俗化、理性化功利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是作者赴美后创作的一部最具艺术探索精神、最能反映其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的作品,一直受到中美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不少评论家将桑青、桃红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几个不同地理和文化空间中的漂泊流浪看作是一种被动的迁徙.我则认为,桑青/桃红的迁徙尽管带有被动的特征,但更多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行为,是她对抗父权文化、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霸权话语,颠覆美国迁徙神话的一种积极策略,是一种"对抗的迁徙".  相似文献   

20.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6,27(1):105-108
北村的<愤怒>作为表现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小说,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但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指向却不能不使读者发生疑问到底该拿什么来拯救悲剧?作家以人道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介入当下的悲剧现实难能可贵,但作品对这种悲剧现实的表现是却是第三者的,肤浅的.作品把李百义式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理想主义人格"、"永恒的爱"视为消解和超越"愤怒"的最好途径,甚至视为"对于当今中国存在的矛盾来说,是一种最好、最高明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中国的唯一可能性",这只能是缘木求鱼的一厢情愿,作品也由宗教幻想走向了非理性.小说的出现及其评论也使人们对现今的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