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博巴森根”属于叙事性锅庄,其独特的宏大叙事和表演形式在嘉绒藏族锅庄中独树一帜,极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博巴森根”队形多样有序,音乐曲调简洁明了,吟唱歌词慷慨激昂,充满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内涵.舞蹈沿袭了嘉绒藏族传统锅庄的风格特点,在嘉绒藏族舞蹈的“含、摆、曲、颤、顺、开”等身体动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味.  相似文献   

2.
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中的身份认同为研究对象,细致辨析了其中主人公"傻子"形象及其意识特征,指出了这一形象负载的再现嘉绒藏族历史、塑造藏族文化身份的积极作用,进而探讨了这一形象体现出的作家阿来的身份认同策略,积极评价了阿来对藏族文化身份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3.
以《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等作品为代表,对于国家、族群、地理、身份、创伤记忆与多重历史的叙事、实录与反思构成了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阿来极具个性化的地域特色与诗意风格。《空山:天火》揭示了无数个像"机村"一样的自然乡村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受的记忆伤痛、精神错乱与生态挣扎。阿来力图通过书写以嘉绒藏地为地域空间的"机村系列",呈现出不同信仰、族裔、文明形态、地域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揭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历史浩劫与精神创伤,并以充满神性的写作方式探寻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传承对当代人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4.
阿来的诗歌创作,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和读者的重视。但诗歌却是阿来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后来创作的重要开端。本文主要以他的诗集《梭磨河》为蓝本,探讨阿来诗歌创作的母题。阿来在诗歌中书写了藏地生活和文化,抒发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热爱,继而藏地书写成为阿来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    相似文献   

5.
由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创作看当今藏族作家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扎西达娃、阿来的小说文本为个案,以世界文学之眼关照分析当今藏族作家文学创作的现状及走向。扎西达娃执着寻求藏民族文化的“灵魂”,在模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之时,又对抗了“荒诞”。阿来的创作则沉入了民族历史生活中的人物心灵本身,但在文学技巧上却显不足。本文认为:藏族作家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以人为本、以生活现实为本,同时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成果、美学经验,融合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6.
益希单增小说不仅是藏族人民现代生活的形象记录 ,而且刻画了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藏族人物形象 ,描写了西藏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 ,洋溢着特有的“藏味”——糌粑味和酥油味。  相似文献   

7.
从"机村传说"始,阿来开始讲述20世纪后半期藏地乡村的历史,在思考小历史与大历史、村庄与国家、个人与时代、创伤经验与历史记忆的关联时,也标示出他之于藏地乡村历史变迁的复杂的情感地图与情感结构。阿来试图超越"在地"的、"实在"意义上的乡土历史书写,走进乡村的内部去探寻个体和乡村的精神图景与文化记忆,通过对藏地乡村的人物图谱的深描、对藏地村庄精神图景的重构、对族群传统和文化记忆的打捞,显示出他的乡村书写所可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8.
藏地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透视藏地纪录片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引致的藏人自我意识和心理的嬗变.同时也可从中寻觅华语纪录片本土纪实主义传统的延续性.藏地影像民族志在呈现藏族社会生活事象和多元文化的同时,也为往昔的历史留下了一份可供拷贝和再度分析的影像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颁授给嘉绒藏族土司封号的分析,指出多数土司在受封之初,兼有宗教与政治首领的双重身份,这与嘉绒藏族地区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和明代特殊的治藏政策有关.直到清代中前期,嘉绒藏族土司封号的宗教色彩才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10.
“藏地新浪潮”是由藏族导演们发起的一股电影创作思潮,目前已成为展现藏族人精神品质、传播藏文化的重要媒介。自2005年发端以来,“藏地新浪潮”电影屡遭“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尽管有几部票房还算可观的电影出现,但整体尚处于“早场”“夜场”“一日游”“一周游”的窘况。要有效地解决这种状况,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就必须要找出市场遇冷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1.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的理论基础,是藏医学解释人体生理机能及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出发点。认为人体受三种因素的支配。如果这三种因素在整体上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则人体正常而健康。相反,当这三种因素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时人体就产生了疾病。本文认为,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藏医三因学说也是藏族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藏族的文化也是从这三方面入手,在辩证地看待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受其文化的影响,藏民族的心理特征也是建立在这种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另一种模式,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藏族文 化由苯教 文化发 展形 成, 象雄 是 苯 教文 化 的发 祥 地, 藏族 文 化 与苯 教 文 化有 着 源流 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视野中的藏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曾充满活力,显示出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但在15世纪以后,随着宗教向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藏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本文对藏族文化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这种文化的优缺点,认为应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积极寻求与现代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藏族谚语体现了佛教对藏区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语言表达、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藏族普通民众对佛教的真实感受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甘肃凉州所藏朱砂版《藏文大藏经》是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物,是凉州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典籍。文章论述了凉州版《藏文大藏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分析了该版本存在的可能性和基本条件,阐述了其重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宗教建筑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又是宗教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不同教派的寺院极为生动明显地折射出相应宗教文化的发展踪迹。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将苯教发展历史与苯教寺院的发展相联系,对藏地苯教寺庙的发展演变、地区分布以及建筑特点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以卫藏地区的热拉雍仲林寺和卫藏周边地区雍仲拉顶寺的两个代表性寺院为例,详细描写寺院的情形,期望能够对藏地宗教建筑的了解起到一定的查遗补漏的作用,同时,对苯教寺庙建筑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对丰富多彩的藏文化作出更为整体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蒙藏关系史研究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蒙古学界和藏学界比较重视的课题。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体研究、关于蒙藏早期交往、藏传佛教与蒙藏关系、蒙古族在蒙藏关系中的地位等方面。梳理、评述研究成果,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开放与藏族历史发展中的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从吐蕃时代到明、清之际,藏族历史上每一大发展和大转折的时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其最为开放的时期。文章还对藏族历史开放之阶段性、特点及促成开放的原因等做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于乡土社会的考察,家族的研究备受关注,目前主要集中于对汉族家族的研究。本文采用个案比较的方法,尝试对甘南卓尼藏族沙尼组织与汉族家族制度进行结构的比较并分析其原因,以期扩大目前家族研究的视野,为汉族家族研究确立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宗教问题是构成藏区主要问题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信仰仍然是大多数藏族人的精神依托,藏传佛教对藏区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藏传佛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职人员应当成为优秀宗教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组织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