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拜英雄,英雄的故事来源于电影。看露天电影成了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方式。城里人去电影院,买一桶爆米花儿、两杯汽水,随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变幻时而热血沸腾,时而如歌如泣,时而缠绵哀伤。农村人看一部电影是非常艰苦的。爸爸回忆说,当时还是生产大队,每天都有繁重的生产劳动和任务。不管白天累成什么样儿,只要晚上有电影看,大家立即情绪高涨。姐姐、哥哥也是电影  相似文献   

2.
畸小山 《北京纪事》2011,(11):76-80
看艺术电影这件事就这么一下了发生了 多年前的小录像厅、盗版影碟的泛滥,在电影院大萧条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热衷类型片、文艺片的电影青年和影迷,其中有些人后来干上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还有些人成了著名电影导演,比如贾樟柯、宁浩等。如今电影院又重新繁华起来,但是能够看得到的好电影依个屈指可数。作为一个地道的影迷,我不得不经常蜗在电脑前看电影。  相似文献   

3.
"内部片"一词对许多五六十岁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特指特殊年代不公开放映的电影,或是外国电影,或是被禁的"供批判用"的"问题"电影。在那些年代,能看上这类电影,往往是一种身份与特权的象征。而所谓中南海"内部电影",就是西楼大厅所放映的电影,专供中央领导人同机关干部看的来源复杂、种类繁多的电影。  相似文献   

4.
《人生与伴侣》2010,(12):50-50
1.定期约会 事先定好,不约别的人,不做别的事,双双一起去看电影或看戏,或去餐厅共进美味佳肴,或做两人都喜欢做的事。  相似文献   

5.
胡茂全 《社区》2011,(33):62-6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拜英雄,英雄的故事来源于电影。看露天电影成了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方式。 城里人去电影院,买一桶爆米花儿、两杯汽水,随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变幻时而热血沸腾,时而如歌如泣,时而缠绵哀伤。  相似文献   

6.
梁凯恩 《可乐》2011,(4):29-29
梁凯恩:亚洲著名演说家。他曾患严重忧郁症,高中读了九年仍未毕业,两度轻生。我曾因失恋而不能自拔。我怀疑自己的一切,不想和任何人交往,并想到了自杀。我爬到一座18层楼的楼顶,正想往下跳时,突然想到还有一件事没做完。我热爱电影,电影占去我生命的大部分忧郁时光。我在跳楼之前,一定要再看几场电影。我看了终生难忘的《闻香识  相似文献   

7.
插队纪事     
王汶 《山西老年》2013,(8):17-17
人工发电看电影到农村的第二年,在炎热夏季的一天,趁着劳动间隙生产队长对我说:"今晚队里放映电影《列宁在1918》。"我还记得当时那吃惊的模样:"真的?"到农村已有十多个月还是第一次听说放电影的事。因为没有电,当时别说生产队,就是公社也  相似文献   

8.
1小时候最喜欢的事,便是看电影,觉得那是属于天堂的时光。盛夏的夜晚,去公园里看那种露天电影。有人自带板凳,有人随便找块石头坐着,手脚麻利的孩子们便会抢占高地,比如树上或者假山上。我那时候个子矮,又不敢爬高,所以经常在人缝处挤个小脑袋出去,照样看得有滋有味。电影,给了我另一个世界,打开了属于那个世界的一扇扇窗。  相似文献   

9.
赵博渊 《北京纪事》2010,(4):100-102
依稀记得那还是小学三年级时的事,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吧。周日无课,几天前就与几个小伙伴约好,要到西单看杂技。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电影,现在的中老年人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们年轻时,扶老携幼,或与恋爱对象看一场电影,可能比现在过一个节日还快乐。电影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和追求,真是难以言表,有的人甚至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一切都发生在逝去的年代。面对如今萧条不景气的电影市场,曾担任太原市电影公司经理长达20年的王电明,自有其深刻的见解: 电影观众减少实际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果依照粉碎“四人帮”之后大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学有悠久的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已是谁都承认的事。但中国电影是否有传统,是否有宝贵的遗产,似乎一直没有定见。在过去极左路线下,无疑是一概否定,整个三十年代文艺是所谓一条黑线,电影当然就更不必谈了。另外还有一个情况,三十年代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等,大部份尚能公诸于世,是好是坏人们当能自行鉴别;而电影却无缘相见。建国以来,除数得清的几部如《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和《乌鸦与麻雀》等之外,从未再在银幕上出现过。不说电影,就是文学剧本也很少见到,总共只有一本《五四以来电影剧  相似文献   

12.
商晓娜 《新少年》2012,(3):24-25
星期五的下午,学校组织看电影。看电影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有电影看,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不用上课。所以,当广播说"请大家做好看电影的准备"时,几乎全校同学都兴奋得大叫起来。  相似文献   

13.
看电影里求婚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那男子像骑士一样举着玫瑰花、捧着戒指盒,单膝跪在情人面前,说些肉麻兮兮的话,情人就被迷晕了,随即羞涩地点点头,一切便轻松搞定。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7,(12)
看了一个电影,是安吉丽亚·朱莉演的。一个电视女主持人碰到一个预言家,预言家对她说,她将在下星期四死去。她的生活一下被打乱了。她希望这是一个胡言乱语的人,可是他对其他事(球赛结果、天气、地震)的预言一一应验,于是她开始认真考虑下星期四就死这件事。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烦恼,小计划,但是如果  相似文献   

15.
记得第一次去录像厅是在1988年,那年还在读高中。时隔这么久,要不是这次单位要求采写有关电影的专题,看录像的那些事还真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对着电脑屏幕,还会常常想起当初第一次站在录像厅门口的心情:紧张,刺激,新鲜,迷茫……  相似文献   

16.
《新天地》2006,(1)
佳节在即,亲切温馨,电视剧、联欢会、电影纷至沓来,到底看什么,先看看预告吧。贺岁电视剧:热力四射《有梦年代》英达导演独树一帜,以其强大的喜剧班底,推出贺岁剧《有梦年代》,故事围绕罗家五口人各自的生活和感情经历,突出了孝敬父母和爱情至上的温馨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有人说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自己,而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较劲。不过谁知道呢,有时候,我们看电影就是为了和自己较劲。  相似文献   

18.
《源流》2007,(8)
提起排队,我想起了当年的情景。那年代,一天中的上午、下午、晚上都要上班,好容易等到一个星期六晚上,这晚想与家人看电影。但在售票窗口前,人山人海,后面还排着长长的队。没买到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以来,金陵大学理学院、尤其是其后来成立的影音部对于中国早期科教电影贡献殊巨.以金大影音部创办的全国第-个高校学院版电影及电影教育学术月刊<电影与播音>杂志等为实证研究,对其20年代到40年代的科教电影创作分别从理念的萌生与社会化传播、重要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作品的列举及其形成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与重要价值意义等方面详加论述;并认为,金大影音部的电影及电影教育事业标志着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非商业电影发展的核心与高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态势,"发展期中国电影"是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进行历史叙述最准确的概念.这一名称和理念的确立有利于对此阶段的历史分期问题做出判断,是我们回归30年代电影本身的重要依据;"新兴电影运动"是描述30年代中国电影运动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其自身还应该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期中国电影"始终具有鲜明的商业成色,经济因素在"新兴电影运动"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