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张福海 《北方论丛》2012,(2):134-137
海德格尔所说的原诗是对世界生成的源初统一性和发生之命运性、诗性的命名。在他那里,世界的本源性发生是一种诗性的生成,而此种诗性的生成就是原诗的发生。海德格尔的"原诗"思想深化着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诗性生成的认识。他对文学五要素作出了与传统诗学迥然相异的本源性阐释。他的原诗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也要看到海德格尔原诗学思想的局限性,那就是道性有余,技性不足。  相似文献   

2.
儒家哲学建立在由诗歌表现出来的本真情感上。在诗情本源之上,可以依据诗的修辞建构起绝对和相对的主体性,给出伦理主体和社会规范。因此,儒学是“诗情儒学”,而儒家伦理则是“诗性伦理”。诗性伦理由“兴于诗,立于礼”构成,并分别以“克己复礼”与“礼有损益”作为其规范性和时间性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刘成纪 《中州学刊》2006,(5):284-288
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是西方美学解释艺术本质的主导方式。但这种对艺术中主体因素(体验者)的强调,却导致了艺术的终结。据此,搁置主体性,放逐审美体验,让作品摆脱艺术家和欣赏者的钳制而独立,就成为一条有效的艺术救赎之路。但海德格尔从作品寻找艺术本源的方式,并无法改变艺术由人创制、为人而在的基本事实。这一事实说明,审美体验对于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仍具有不可或缺性;也说明当代美学的任务不是放弃体验,而是通过现代改造,为体验者与体验对象重新确立一个可以共在的基点。这一基点,就是暂时搁置人对自然的器具性再造(实践)和情志化改造(移情),以最不具僭越性的身体与对象建立联系。由此,所谓审美体验的主体性,就是身体性;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以体去验”。  相似文献   

6.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郭湛我们的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空前地解放了人,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人的主体性可以在正负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来,有建设性的主体性表现,也有破坏性的主体性表现。社会上各类犯罪增多,许多人道德观念淡薄乃至沦丧,就是这种破坏...  相似文献   

7.
试论思想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勾永才管好本源管好本源,是指管理者管好产生思想和行为的根源。治病治粮。管好了本源,也就能从根本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管好本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控制传播导源。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教育管理过程就是信息传播过程。传播什么样...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意,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诉求就是通向主体间性。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超越单子式主体性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具备了通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展现的是真实的主体间性,它对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实践生成、普适化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文论是当前文学理论领域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思想形态。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这一理论的重要视角。对于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哲学语境下对主体性文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是在主体伸张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而这一关联就是一种批判性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诗性主体是主体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功能结构和元话语,是保证生命存在的创造激情和幸福感、美感和诗意的精神基石。诗性主体呈现非本能、非概念、非功利等特性,从功能意义上,诗性主体体现话语主体、交往主体、情感主体、消费主体、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等结构性功能。在当代性意义上,现代人类迫切需要重建和完善诗性主体,反思和批判知识、权力、道德给予主体的规训和压抑,抗衡和拒绝社会意识形态所崇尚的只要感性享乐而放弃彼岸承诺的实利主义潮流,守护着自我存在的审美超越性和诗性情怀,由此保证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力和生命存在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12.
陈剑晖 《江海学刊》2004,(2):184-190
散文的诗性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异质层面”的认同 ,同时也是对文学标准语的背叛。本文以诗性智慧为原点 ,从语言的感性心灵化 ,语言与生活细节的交融 ,语言的隐喻性和陌生化 ,语言的音乐性等方面探讨了散文的诗性语言。散文的诗性语言应是一种心灵性的语言 ,它应是人的存在的家园。诗性语言以高度的具体性和意味性来激发读者的联想 ,它突破了传统散文语言的“明”和“实”的限制 ,具有诗的纯粹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关乎生活的层级性思考——关乎"主体性何以可能"的存在论;关乎"绝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上学;关乎"相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下学。既有的易学哲学史印证了哲学观念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应,体现了一般性思路:"形而上者"为"形而下者"奠基,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包括现代新儒学在内的易学哲学均缺失了本源存在视域,只涉及"主体性是什么",没有触及"主体性何以可能"问题,也并未建构完备的现代性易学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易学哲学的当代开展,首须"返源",解构既有的易学形而下学及其相应的形而上学,建构描述主体性所由以挺立的本源存在及其发生机制的存在论;在此基础上"立相",建构关乎现代人类主体性的易学形而下学,以及相应为其奠基的易学形而上学。唯其如此,才能彻底完成易学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反映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把众多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属性,贯穿到反映论,就是主体性原则。换言之,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反映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客体性是指客观对象在主客体关系中所具有的规定性。客体的共同规定性就是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他们相互联系内在统一规定着客体的一般性质。客体在被改造和被反映活动中相对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共性,就是客体性原则。一、反映的主体性原则1、反映的自主性这是作为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简论主体性与主观性的三个区别朱宝信,肖新生在实践与主体性的讨论中,有论者认为主体性就是主观性,因而对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表示怀疑。笔者认为主体性不是主观性,二者至少存在着三个重大的区别。(一)主观性首先指的是人(以及动物)的精神意识状态。这是...  相似文献   

16.
理性本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的命运喻示着文化的进渡.理性在近代的张扬和现代的式微,都是由于我们对理性的本源不够清明.从根本上说,理性的原初意义就是一种"洞见"和"观看",也就是古老的"理论"(theoria),或者说是theoria的别样表达;理性作为"直观"的"努斯"(nous),开拓了人类自我反省的机制.而理性作为"看"和"说"的"逻各斯"(logos),给人的存在以根基性的设定.归根结底,理性就是作为"光"(phaos)或"启蒙"(enlightenment)的"智慧",是对理性的认识功能和批判功能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17.
从法哲学的角度分析,主体间性是权利产生和保障的基础,被追诉人的权利问题归根结底是主体间性缺失问题.程序主体性理论一直致力于保障被追诉人的权利,但单一主体的立场使它陷入理论困境,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要从根本上保障被追诉人的权利,就要以程序主体间性理论超越程序主体性理论,塑造主体间性的诉讼文化.这不仅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而且要借鉴西方主体间性理论资源,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制度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的本质是什么?主体性是否排斥客观规律?这是主体性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按学术界对主体性内涵的一般理解,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不错。但若深思一步可发现,这些特性都是对主体区别于客体的现象性特点的概括,而如果从主体区别于客体的本质性特点来看,则主体之为主体的主体性,乃在于主体是自主、能动并富于创造性地认识和利用客体的客观规律。进而言之,主体性的发展也是以主体对有关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多寡深浅为基础的。用黄楠森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该是主体性越强,我们认识里的客体性也越强。”就我的理解,客观规律性应当是客体性中最基本的属性或内容,如此则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成立并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9.
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史出发考察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它使得对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内在地具有了哲学史的支撑。主体性原则的真正确立是从康德开始的。主客二分或对立是主体性得以产生的前提。从根本上说,主体性原则在于对理性和自由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确认,在对这一最高本质的诉求和拥有中,主体积极能动地认识、构造甚至是变革对象或客体。  相似文献   

20.
一部中国近代哲学史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是先进的思想家们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史。他们向西方学习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当然可以说,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如果追溯一下两个口号的哲学根源,则可以归结为学习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思维方式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主体性哲学①。科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民主就是反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以及各种变相的封建压迫,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重视主体与客体、我与非我的区分,不重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