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国官营手工业作坊概说刘玉堂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例如开垦新的土地)。”①这是因为分工不是一种与生产形式并列的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苏州手工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许多名牌产品誉满中外,经过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局面。但是近十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苏州手工业同样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回顾苏州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对于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手工业的方针、政策,加快手工业的发展,使手工业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工艺是民族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影响民族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思维转变的核心。通过对1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访谈文本资料整理,运用扎根理论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逻辑关系,通过修订范畴与概念,提炼出两类主范畴,一类是包括“传统工艺”“技艺传承”“产品开发与创新”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主范畴,它们决定了民族传统手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另一类是影响价值创造能力的五个关键因素主范畴,涉及“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品牌建设”“政府政策”“空间位置”五个方面。在坚持“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多元融合,价值创造”的基本理念下,核心能力与关键因素共同作用于民族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推动传承人、企业、政府及相关人士从关注传统工艺的技艺传承转变到注重传统工艺的价值创造上来。  相似文献   

4.
从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作用看,楚国八百年中的四十二个君王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有十二位推动楚国向前发展,使楚国先后成为南迁之地荆山的大国强国、汉东霸主、“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对楚国发展强盛作出很大或较大贡献;有二十四位楚君楚王表现平庸,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其前任或前几任的现状,楚国既没更大发展,也没更为衰落,他们对楚国既没作出多大贡献,也没更严重地损害楚国;有六位楚王导致楚国被动挨打、衰落乃至于灭亡,损害甚至严重地损害了楚国。  相似文献   

5.
阖闾所筑吴城实出自楚国逃臣伍子胥之手 ,伍子胥充当了吴都建设的总设计师。吴都整体布局基本上是按宗周制度来规划建设的 ,在楚都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既有所因 ,又有所革。吴都平面构造成“亚”字形 ;其八门兼设水、陆二门 ;城内筑有小城、高台 ,设有市 ,城外筑有台苑、墓葬区 ;手工业区则分布于城内东北和西北一带  相似文献   

6.
楚国的官制自成体系,与中原诸国官制迥然不同,甚至职官名称都异于中原诸国。只有“司马”例外,它是为数不多且与中原诸国职官名称相同的职官之一。因此,研究楚国“司马”的设置、职掌及其属官等情况,对于深入探讨楚国的官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官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莱子是先秦的道家学者,汉代的“老莱子”故事衍生两个支流:一,老莱子是古代楚国的隐士;二,老莱子是“戏彩娱亲”的儒家孝子。唐前诗歌的“老莱子”典故都用隐士含义,唐诗的“老莱子”典故大多数用孝子含义。这一现象彰显了唐人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与推崇:唐人借此典表达对归家省亲的渴望之情;表达“忠先于孝”和“忠孝两全”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8.
云贵近代手工业经历了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战时手工业畸形繁荣以及战后解放战争时的恢复正常三个阶段。其中,1851年机制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是云贵近代手工业兴起的标志,1935年国民政府结束西南军阀并颁布禁烟令则使其战时手工业得以萌芽,而正式兴起则始于1938年厉行严种、严禁、严运的禁烟运动。在战时手工业萌芽及其兴起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的战略转移是国民政府加强其生产的重要原因;战时云贵食粮基本仍可“自给有余”,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建设所需丰富的矿产,复兴民族根据地的需要和交通中枢的战略位置等重要条件。随着全国抗战局势的不断加剧,云贵战时大后方战略位置渐趋凸显。特别是1938年东中部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进一步加强了对云贵的政治和工业化建设,并在严禁、严运、严吸鸦片的同时,中断了云贵洋纱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开启了云贵战时手工业历程。在战时的机器生产大背景下,云贵地区相对落后的手工业重新发展起来,其在推动云贵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贵州“工业建设方始萌芽”,云南工业建设也“开始建立”,但其实质是“畸形的繁荣现象”,背后存在着进出口困难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明后期,苏州在家庭手工业广泛存在的基础上,城市工场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丝织业来看:“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实录》)。那时,有各种专门手工技艺的工匠,分别在不同地点等候受雇。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叫车匠,立濂溪坊。“素缎织工聚白蚬桥,锦缎织工聚金狮子桥,名曰立桥,以便延唤”(《吴门表隐》)。当时,苏州“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是丝织业的一个中心。并且“绫布二物,衣被天下”,丝织品已行销全国。苏州每年产绸有数十万匹,绫、罗、紬、纱、锦三十多种花色。这些美丽闪光的丝绸,是工人用血泪和汗水织成的。“双臀坐不安,二脚蹬不直,半身入地牢;间口尝荤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陈铎《机工谣》)。这就是织工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丝织业工人无穷尽的掠夺和残酷剥削,在苏州先后激起了手工业工人、市民的斗争,农民抗租抢米斗争和“奴变”。这场壮烈的斗争,震撼和动摇了明末封建统治的基础。兹将明末在苏州发生的几次重大斗争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论述古楚国的“嚣类”官职在周官或者其他国家的官职名称中都没有出现,是楚国自己固有的、独创的一类官职。其权力有升有降,权力最大时超过令尹,以军事职掌为主。指出楚国历史上的有名战将也多出自“嚣类”官职的职掌者。对于“莫嚣”和“莫敖”二者的写法,传统多认为应用“莫敖”,但诸多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显示,“莫嚣”或许才是古楚国使用的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一、楚国民歌的渊源楚国民歌是指在周朝八百多年间,先后产生和流行于长江中游地区)(即今湖北、湖南的全部和河南、安徽的大部)的各民族群众口头创造或经文人整理过的民间歌曲和民谣。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湮灭,周朝以前流传下来的民歌资料有如凤毛麟角,使我们今天来探讨楚国民歌的渊源感到十分困难。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艺术起源的共性规律和楚文化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由此及彼的分析推论,从而找出楚国民歌发展的源流和轨迹。楚国民歌的直接源头是夏商时代的“南音”。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内因,所以张正明同志在《楚文化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楚文化的主源,应该到楚人的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职官的管理制度等主要问题,可勾勒连缀出一条楚国官制演进变迁的发展脉络。透过官制,可以清楚地看到楚国是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贵族政治体制的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对于楚国历史的兴衰以及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发展与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释《天问》之"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开头有关“天”的追问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笔者认为 ,《天问》有关“天”的追问是对楚国远祖及其光辉历史功绩的追忆 ,其中涉及的楚国远祖有颛顼、重黎和羲和等 ,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开天辟地”、“东南何亏”和“历象日月”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在明朝,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生产者逐渐变成商人和资本家了。如明嘉靖、万历年间,苏杭一带的丝织业有“大户”,“小户”之分。“大户”拥有数十张或更多的织机,称为“机户”;“小户”就是没有生产资料的“机工”。他们的关系是“机户”出  相似文献   

15.
“服妖”观念是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灾异学说的产物,而“服妖”现象中又蕴藏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内容,唐代以前“服妖”现象与服饰流行、儒家礼仪规范以及民俗禁忌观念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四世纪八十年代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楚国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总结这一历史现象,一方面要弄清变法产生的背景,即楚国国情之所然,另一方面又要弄清既是符合楚国历史发展的一场改革,为什么时仅一年就夭折了,以求“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上阐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儒崔东壁曾说:楚国所以能从弱到强,是“犹能用贤故也”,“楚人专以用贤为事,是以强且久”。但这仅是楚国历史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楚国所以最后衰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用贤故也。  相似文献   

18.
楚国的历史演进轨迹,是一个需要从多种角度、剖面和层次加以探索和认识的问题。由于在私有制时代,赋税制度是体现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对楚国赋税制度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一番考察,也就应该是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必要的尝试了。本文认为:与楚国八百年历史中先后存在过的部族公有制、宗族公有制(包括宗、室两级占有制)和家庭私有制等占有形式相对应的赋税形态,分别为赋税制、贡赋制、以田为赋制;公元前五四八年楚国所进行的“量入修赋”这一重大赋税改革,则是楚国由宗族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鲜明界碑。  相似文献   

19.
马山1号楚墓——刺绣宝库早在西周时期,我国的刺绣工艺就已初具规模。出土实物表明,战国时期,楚国的刺绣工艺极为发达,取得长足进展,手法、纹样均显出自己独特的风貌,其制品甚至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那里发现的龙风纹绣丝织物,其纤维结构、纹饰风格与工艺手法等与长沙楚墓所出同类实物相同。楚国的刺绣实物,在长沙、江陵、荆门等地均有发现。1982年1月上、中旬,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对一座小型楚墓进行了清理发掘。该墓位于江陵县(马山公社砖瓦厂的取土场内),考古工作者称之为"马山1号楚墓"。这座楚墓共出土器物130余件,按照质料可分为丝蔴织品,青铜器、陶器、漆器、竹器和木佣等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该墓出土了一批数量多、保存好的珍贵丝织品而蜚声中外,而被誉为丝织品的宝库。  相似文献   

20.
服饰文化是广东昼民生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疍民的服饰形态具有“亲水”的个性,在原料方面具有地带性的特征,同时也是区别水陆社会身份的景观符号;在服饰的空间分布上,珠江三角洲、粤西、粤东各地的昼民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经济社会朝全球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昼民服饰文化的特征朝“离水”的方向发展,其文化保护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