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制度之先河。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经费制度、录用和奖励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此制度的封建属性不可避免,但它在客观上冲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腐朽落后的顽固守旧势力,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生派遣教育之先河,沟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培养了中国近代工业大批实业和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容宏的倡导之下、由洋务派主持派遣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和稍后的第一批留欧学生,是近代中国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式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的开端,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是研究洋务运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在一般的论著中则叙述不详,评价不一,不少论著由于对洋务运动完全持否定态度,从而对洋务派主持派遣的官费留学生,也一概视为买办  相似文献   

3.
近代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是继幼童赴美之后的又一次借异邦以育才的举动,其延续时间长,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在中国留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留欧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行一些探寻和审视,以期能对我们当前的留学教育变革提供有益的思路。一、洋务派借异邦以育才的思想和留欧学生的派遣 19世纪70年代,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主要目标的洋务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洋务派官僚们经常为新式人才匱乏问题所困扰,深深感受到人才缺乏的不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当时海军建设为契机,派遣留学生赴欧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拉开了中国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时期的官派留学生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创举和飞跃,它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外交、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在洋务派的主持下,形成了关于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筹措以及学成回国后的任用和奖励等一整套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于对外交人才、加强海防和洋务事业的需要,通过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留学生,开始了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实践。它在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顽固守旧势力,引起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贡献。虽然其封建属性、管理落后等缺陷还不可避免,对中国近代化事业不可能发生决定性作用,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在近代教育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905年晚清学部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是晚清新式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新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部成立后就积极调整规范了留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学部在留学的各个国家设立了游学管理的机构;并结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和国外教育的机制及时地确定了留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另外,针对前期留学教育发展中衍生的各种问题,拿出了具体而切实的解决办法,主要有:留学生资格的限定与保障、留学生学习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合理分布留学国别等等。在学部的大力整顿下,晚清最后几年的留学教育朝着更加有序和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7.
洋务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派别。19世纪60年代,他们在中国举办洋务教育;改革科举、兴办学堂;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派遗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这些举措对于改造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近代新的教育机构,培养现代科技人员的外语人才,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理论,发展我国的军、民用企业,改变我国长期封闭自守,被动挨打的落后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洋务派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冯桂芬是近代早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开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先声.本文从冯桂芬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体系与内容、在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和影响等方面,对他的教育观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早期的现代化运动。留学教育则是现代化运动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中留美与留欧两个不同阶段的留学教育,体现出洋务派在思想层面与器物层面之间的取舍,而这种革新层面的定位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清季名臣重儒,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发展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积极主张出国留学,尤其主张留学日本,并身体力行,大批派遣留学生,为留学立法,制定了奖励和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清季名臣重儒,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发展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积极主张出国留学,尤其主张留学日本,并身体力行,大批派遣留学生,为留学立法,制定了奖励和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留美生和留日生是近代中国留学生中的主力,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留学走向的不同,也造成了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作用的主要领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留美生侧重于科技领域,留日生侧重于政治领域。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留学背景的不同以及留学生对留学所在国的观感不同。  相似文献   

13.
论近代中国留学生报刊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中国掀起了留学之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留学之风盛起后,留学生在海外所办报刊──留学生报刊的内容、特点及其在近代史和报刊史中所起的作用。文章通过留学生报刊的兴衰,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为了推进留学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留学教育政策,调整、规范留学生的派遣。由于政局不稳,政府财政紧张,民初的留学教育政策总体而言不够稳定,缺乏全盘规划,成效有限。但是它毕竟给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形成了较系统的、有鲜明特点的留学教育思想,一认为留学功效最佳;二认为留学主要应去日本;三认为留学科目主要应设工、商、矿业、外交、军事和教育;四认为派遣留学生要积极,管理则要严格。同时,他又以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念为指导,去努力实践其留学教育思想,促进了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最近 ,由徐州师范大学周棉主编、 2 30万字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 (以下简称《辞典》) ,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周棉在 80年代中期即开始关注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前途问题。 1 989年夏 ,他确定并开始了以“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为中心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的总课题之研究 ,得到了李新、张岱年、季羡林、茅家琦、谢冕、孙玉石、林非、叶子铭等著名专家的肯定和支持 ,被公认为“开辟了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新角度”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创新价值”。因为此课题把留学问题放在中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一生十分重视办教育。他创办和改造书院、兴办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张之洞办学堂的数量和类型之多,范围之大,以及在废科举、建立系统教育制度等方面,在当时没有人能同他相比。他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家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我看中外合作办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5月在“全国高校来华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上,我应邀作题为“来华留学教育:一个尚待重视和开发的产业”的专题报告。当我作完报告,没有想到全国150余位都是来自有权招收留学生的重点院校的代表,仅有一半同意我的教育产业的观点,另一半则不同意或持保留意见。有一位代表会后还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把接收来华留学生看作可能赚钱的知识产业的观点,我暂时不能表态!”所幸的是,恰好一个月之后,在党中央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  相似文献   

19.
洋务派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派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中国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正面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 ,其主要贡献体现在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设备 ,创办近代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学习和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留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同一时期,洋务运动也在中国蓬勃开展,两场运动中,统治阶级都实行了“走出去”的方针,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赴欧美。从留学教育的兴起、发展及留学教育的作用来看,明治维新时期的留学教育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试图阐述这种“同”与“不同”,从一侧面说明为何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