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教师发下作文后,大多数学生仅是看看分数,并不重视教师的评语,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变教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批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作文讲评”是老师批改作文后,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指出成功之处、问题所在以及努力方向,以达到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取长补短的目的。“讲评、讲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评,学生听。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定式。至于这效果如何,结果怎样,人们考虑得并不多,可老师们的怨言却越来越多:什么“作文批改工作量大”,“学生不爱动脑筋”,“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写作水平没长进”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讲评”方法上作了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郭胜平 《职业》2011,(30):130-13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体现了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要求作文教学要淡化文体,降低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重视兴趣情感对写作的影响。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如何体现这一新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作文教学要面向儿童,面向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我总听到身边不少语文教师抱怨:作文不好教.更不好改。教师唯恐对学生不负责,对交上来的学生作文,咬紧牙关,挤出一切时间字斟句酌,层层把关。对其中缺点也如“黑脸包公——铁面无私”,必批无疑。一次次作文批改完后,学生作文本上总是满满面飘红。几堂课过去了,教师案上的一堆作文“小山”下降却极为有限。学生在简单地瞄一眼评语和分数后,便摇着头迫不及待地把作文本塞进了抽屉。这次作文之旅,师生都好像得到了“大解放”。师生间这一评一看的单边评价方式,结果常常是费力不讨好.缺乏实效。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激发作文兴趣、加强读写训练、注意观察生活、树立写作信心、培养评改习惯”的五步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学生的自身创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多采用“学生写、教师改”这种模式,于是教师像“愚公移山”一样一篇又一篇批阅案头高叠的作文,常常累得头昏眼花。可是这些精批、细改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却往往只看一眼等级或分数.便扔在一边了事。学生对作文兴趣还是提不上来,作文水平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让学生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评判作文优劣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地渗透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趣味作文,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大胆地走进生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自由命题,让他们喜欢说什么就写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天地。  相似文献   

9.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人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下面三条途径去培养:  相似文献   

10.
对于聋哑学生而言,培养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细致、独特地观察,用想象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评改方法多样化,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义务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普通高中)。可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这个本应激情涌动、诗意盎然、馨香怡人的“世界”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沙化和缺失,他们阳光不在,真诚不在,美感不在,作文中出现的是一个个清冷淡薄的模样。如何运用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作文始终困扰着农村的学生和教师,老师挖空心思地教.学生硬着头皮“挤”,结果许多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但语言干巴。而且内容贫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尤其缺少对观实生活的反映,作文题材虚假、单一。究其原因,除了农村学生阅读面窄,信息量小。语言积累相对不足,语言运用能力偏低外,农村作文教学的城市化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学生情感的载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时时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增强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并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进行习作。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让学生学生写出更精彩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安平东 《现代妇女》2010,(6):154-155
中学作文教学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阅读教擎中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练,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明确要求: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根据大纲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我常按以下做法进行。 一、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可分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两部分,即语与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语言运用与表达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要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就从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作文教学要张扬学生个性 1、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 作文是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一种写作体验.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个人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当作学做人的一种历练.在强调真实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如:有这样一堂广告课使人颇受启发.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搜集广告词,充分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说广告,以后组织评广告,最后写广告.这一堂课学生非常投入,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兴趣.  相似文献   

17.
孙文欣 《职业》2013,(35):129-129
目前,职高生的作文问题多多,概而言之,体现为“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言之无文”等,要解决这“三言”问题,主要有两大对策:一是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二是强化读写一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鲍源泉 《职业》2013,(17):152-152
技校学生作文基础薄弱,又缺乏修改的兴趣和习惯。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入手,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做一些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三年级作文要求是共性化的即命题作文,但是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出现作文时,三年级学生经常要写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造成学生对作文丧失兴趣.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对情境的定义,结合情境教学在中国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本人认为创设情境是激发三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威廉·托马斯认为情境可以分为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三大类.本人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为了激发三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在为学生创设最佳场合的时候,可以从这三类情境入手.张化万、周小兰、钟铃老师分别从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着手,在创设集体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考的路上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由于时间有限,对于真实情境、想象情境和暗含情境都没有进行细分.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与希冀改善目前三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老师共勉.  相似文献   

20.
张运达 《职业》2014,(14):134-135
传统教学方式和思维让学生的作文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个性,只有通过改变思维方向,提高思维活度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直接思维等都能让学生在创作之前得到更好的启发。培养思维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多看多读多观察,拓宽知识面,勤思善想,激发创作欲望等都给作文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