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守智 《城市观察》2013,(6):153-162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着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有必要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实现从传统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王庆生  王春蕾 《城市》2018,(5):69-79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实现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而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之一.笔者以2016年我国部分省、 市、 自治区的城镇化指标及旅游业收入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的主成分提取以及相关性分析工具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将积极促进地区城镇化进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Arcgis)及克里金插值法生成专题图,直观分析得出旅游业将从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三方面积极促进城镇化进程.在数据分析与图形对比的基础上,依托旅游城镇化概念,从城市作为目的地和客源地的两个维度出发,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但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困难。城镇化对三农问题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农民的准入门槛、阻碍农民城市融入。因此,需要降低城镇准入门槛,为农民工社会融入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已经和信息化、工业化、农业化统称为四化,这充分显示了城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可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确保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分析我国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现状,总结出城镇化对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并提出土地承载力适宜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作为案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分析了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区域的经济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这三个地区的民生、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率等指标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采用相关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并且还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这三个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化率越高,区域经济的示范作用、辐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集聚能力就越强,优势也越明显,其企业的规模也越大。当前我国城镇化步伐在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经济代表要发挥带头作用,充分体现示范功能,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健、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翔宇 《公关世界》2022,(16):16-17
城镇化的发展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河南省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数量增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城镇化发展建设的积极作用在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逐渐体现出来。截至目前,全省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现阶段,全国都已基本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河南要抓住这个契机,解决好城镇化发展难题,采取相关举措,加快城市化发展建设,探索出具有中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指出了职业教育在培养数量、人才类型、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金玉  杨春华 《现代交际》2013,(12):175-175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指出了职业教育在培养数量、人才类型、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9.
齐骥 《城市观察》2013,23(1):96-10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过程。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线性的“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多元的“文化创新”的展过程,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大北郊作为以金属器加工制作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和生产者集聚的生活社区,其成型、变迁和发展,是基于文化自觉的城镇化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王冠伦  王征 《城市》2016,(5):72-74
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植产业集群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产业集群通过为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镇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城市因规模经济而集聚,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集群也能够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伴随着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转变,城镇集聚经济得以实现,城镇化进程也得以加快.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快速前进的局面,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其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无序发展的状态,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破坏。本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1)走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之路;(2)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3)实现新型城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4)充分认识我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谈锦钊 《城市》2008,(11):66-70
一、城市化与“三农” (一)城市化目标再认识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城市化发展工商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从而使我同经济社会走上现代化大道。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我国农民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就业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其生活条件。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集中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建设城镇.使改革开放30年来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可定义为: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为原则、以科学发展来统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上海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必须以人为本,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关注速度向提升质量转变,突出有效增长和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国际化大都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从人口状况、城镇结构、产业区位商等方面对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多元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具有互动发展作用。本文对如何促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日本的自由职业者人数在日本人口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增加的原因。内部原因可归结于自由职业的思想意识,个人条件等。外部原因则是由于劳动力需求变化、企业雇佣方针、家庭原因及电脑工作的出现等原因。近年来,我国的自由职业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分析这些原因,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活用年轻人劳动力,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郭金兴 《城市》2009,(4):12-15
一、“宅基地换房”模式提出的背景 天津市是全国三个特大城市之一.根据《2007年天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151115万.其中农村人15378.77万.占总人15的33.97%。从就业和产值的结构来看.2007年天津市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比例为13.09%.而创造的产值仅占全市GDP的2.05%。  相似文献   

17.
日本城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庆新  张秋阳 《城市》2013,(8):34-37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在各区域间的大规模流动对教育质量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不同区域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效率、持续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在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应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倡导教育多元化,以此来应对义务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够合理有效地推进发展。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模式。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趋势,意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难点在农村。而城镇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阐述了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提出建立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框架,合理规划城镇发展体系,是切实解决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