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聂辉文  聂俊红 《职业》2011,(26):60-60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寻求利益交点,共同发展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莫海城 《职业》2013,(32):116-117
深化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的大势所趋。技校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融入“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企业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推进技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增强师资力量,并为企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实现校企双方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利用校企双方共同的资源开展教育的方式,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各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共同特点。校企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开展学校、企业和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教育,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增加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双方应按照企业和学校的统一调度开展人才培养,并以企业和学校之间签订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合同,作为校企合作的法律依据。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就校企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巩海涛  刘岩  曲晨  李维 《职业》2014,(32):17-18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企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持续的合作机制,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与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有限公司、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多年来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个案,总结和提炼了四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对四种模式进行了优与劣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顾丽琴  袁硕 《职业》2014,(5):33-34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达成双赢。本文提出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合作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制约因素及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孙福东 《职业》2013,(35):112-112
“校企合作专班”是校企双方协商组建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技能型人才,以实现增强学校办学效益和提高企业人才竞争优势的合作双赢、互利互惠以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冯为远 《职业》2014,(6):9-9
校企合作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2012年,广东率先提出“校企双制”办学制度。“校企双制”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学院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学院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已成为时下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目前,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以各种形式开展,其中,合作开发课程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学校、企业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文化融合度不高等。因此,本文从校企“双主体”融合视角出发,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胡延华 《职业时空》2005,(22):39-41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 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已经逐渐 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界的基本共识。与企业开展多 方位、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是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 业教育的战略选择。但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 重心是以校企合作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而对 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科研的实践和研究则显得 薄弱。  相似文献   

10.
高娟 《职业》2016,(20)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把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本文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从5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何耀明 《职业时空》2008,4(10):47-47
目前,全国各类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一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热情,学校也难以在实训方面与企业实现共享。企业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追求利润和自身发展是其第一目标,很难拿出足够的实践场地给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二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2—3年),明显滞后于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三是职业院校依照的行业标准不明确,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订单式”培养流于形式;校企双方虽然在人才培养的岗位数量上达成协议,但多数企业未能深入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教学评价过程中,校企优势互补,难以落到实处。鉴于此,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产业实际与学校发展实际,以政府为主导,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知名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在湖南职教城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以区域产业群为依托的“校企深度融通,工学有机对接”的合作办学。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职业类院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及特色体现.它作为区别于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社会需求的第四类职业教育模式,是以市场需求、社会需要及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校和企业共同培育人才的方式,是提高职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校企合作对促进职校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促进招生就业良性循环及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类院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就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是关键,这种培养模式是企业发展壮大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当今校企合作大多存在结合松散、缺乏实质内容的现状。本文从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双方角色把握及遵循原则几个方面做了探讨,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辉  符智坤  韦春 《职业》2013,(6):112-113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笔者学校化学应用技术系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紧贴广西工业产业需求,通过创建"三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互动、产教合作"的校企合作运行方式,重点实施"三共三双"工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本文就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企合作的做法进行分析,愿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招广文 《职业》2014,(35):25-26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校企合作都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为自身的发展往往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举步维艰。然而,真正的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本文通过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总结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曾龙威  邓超云 《职业时空》2013,(9):52-54,58
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校企合作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校企合作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主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琦 《职业》2014,(3):110-110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列出了以企业为主导进行职教模式改革的优势,并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做法与措施,说明了以企业为主导展开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教育模式改革,可以收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有效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制学院办学模式是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结合国内高职教育办学实际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该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解决下述问题提供了可能:一是校企双方教育责任分离问题;二是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分散问题:三是校企双方人才供需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桂萍 《职业》2014,(26):75-75
以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为例,本文对企业用人导向下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并探讨出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既体现了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又加强了校企合作,有利于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在教育培养方面,校企合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然而,关于校企合作,无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相关企业,在理论知识或是现实的实践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试图分析和讨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上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