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方言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也随之被冷落.方言作为区块性习惯用语,承载着独特的归属感,体现着区域的凝聚力;同时,它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更能生动形象的展现地域文化风貌及历史内涵.我们以河南方言为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阐述传承方言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曹雨婕 《公关世界》2022,(19):88-90
地域文化既是城市品牌的一部分,又塑造了城市品牌,为城市品牌传播提供了深厚底蕴和多元素材,而城市品牌也能从宏观上把握地域文化的发展走向,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空间、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在分析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的基础上,从立足地域特点设计品牌元素;合理选择城市品牌塑造和传播的场景;加强城市景观的设计与优化;注重城市品牌塑造的传播与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敖 《现代交际》2014,(1):93-94
近来以电视相亲为噱头的相亲交友类节目日益火爆,其中尤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为甚。伴随着此类节目收视率的节节提升,其所产生的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而其通过节目所体现出的一系列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与主流社会伦理观念相悖的价值观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与质疑。本文就将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非诚勿扰》为例,深入分析其内隐藏的众多伦理问题。并希望通过相对仔细的分析寻求出能够有效促进当前电视相亲节目价值回归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在全球化的驱动下,韩国文化以亚洲为中心开始传播。作为韩国的邻国,中国受韩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明显。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网页,手机、平板APP等大量出现,韩国文化以此为载体,更方便、更灵活地出现在大家面前。这种形式,拓展了文化交流渠道,使得新兴文化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对用户输出。同时,APP的上线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馨苡 《现代妇女》2014,(12):308-309
《快乐大本营》作为一个成功的老牌综艺节目,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受众群体,且在各大电视台综艺娱乐节目泛滥的时期,通过不断创新与改进,一直引领着综艺节目,独领风骚。作为一档综艺娱乐节目,以其清新、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在中国电视娱乐版图迅速占领自己位置,其带动的明星效应和倡导的快乐理念至今生命力不减,掀起全国电视的快乐浪潮。同时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仍保证收视率节节高升,并使其”快乐”理念家喻户晓。并为湖南卫视打造成中国第一电视娱乐品牌定下基调。  相似文献   

6.
政务微博的出现丰富了政治文化传播的方式,推动着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但网络社会的复杂性也给政务微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以政务微博为例,着眼于政治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及其建设问题,在阐述政务微博的功能、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政务微博在政治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引导政务微博良性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电视谈话类节目在观众心中已经逐渐显现出审美疲劳的态势,节目内容雷同、形式老套、跟风模仿严重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的道路.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想要找到新的出路,就必须转变节目制作理念,开创新的节目形式,形成新的节目风格.《流行无限》以独创性的节目形式和全新的节目风格出现在观众面前,开拓了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由于戏曲的不可译性,导致目前相关译作甚少。近几年随着国力的提升,全球出现了中国热,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文化、经济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对我国传统戏剧而言是一次极大的发展机遇。通过以《墨子》为例对柳琴戏进行研究,从语言风格、剧目内容及受众接受度分析了现代柳琴戏《墨子》的翻译可行性,为促进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言语行为,沉默是日常会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言语行为一起在日常会话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会话沉默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从汉语访谈节目角度来分析沉默现象的研究很少。因此,基于Levinson对沉默类型的分类和Jersen对沉默功能的分类,本文以《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作为语料,试图分析其中出现的沉默的类型以及这些沉默在特定情境下的语用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沉默在现实交往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羽 《现代交际》2012,(1):108-109
目前,几乎每一家上星的电视台都有谈话类的节目在播出,甚至在不同的频道里针对不同的收视群体开办了不同内容的谈话节目。比如,仅中央电视台就有二十多个谈话节目的栏目。此外,一些影视制作公司也在大量制作谈话类的节目,以满足社会上对这类节目资源的需要。比如《老同学大联欢》《夫妻剧场》《热点人物》等等,都是各家电视台中比较热门的节目。但是,在如此众多的电视谈话节目当中,真正优秀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个性化主持人却并不多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电视谈话节目难以吸引人的症结之一。本文将以《鲁豫有约》为例,从主持人的明星化、访谈对象、选择话题、主持人的精英化、反猎奇、反庸俗化等方面加以论证: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是做大做优谈话节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淮阴侯列传》作为《史记》的名篇,叙写了军事人才韩信的悲剧人生,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给予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本文从情节安排、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三方面入手,分析《淮阴侯列传》对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巧妙塑造,进而探究《史记》这一伟大史学著作在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延续千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黄梅戏为实例,探讨黄梅戏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传播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藉此窥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与发展的相关思考,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节目主持人必不可少的幽默艺术,他不仅要求主持人自身有一个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还要求能够对有对节目的把握掌控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和观众顺利交流沟通,用自己的幽默艺术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文中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及其主持人孟非为例,探讨了主持人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也成为重大关切,典籍翻译工作也因此被给予更多的重视。《孟子》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在对外传播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得到与其传统地位相符的重视,应该进行进一步探讨。理雅各《孟子》译本作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影响巨大,但其中也不乏各种原因导致的文化错位现象,笔者在此浅议,期望能为后来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化离散与翻译结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本翻译,离散译者肩负着在异域文化中传播家园文化的历史重任,而他们文化身份与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文化离散的视角着手,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学而》篇的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离散译者特殊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策略及译本最终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指由劳动者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朝鲜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朝鲜民族劳动者从原始的狩猎生活开始,到农业生产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创造出很多的民间舞蹈,它们反映了朝鲜民族劳动生活和风俗习惯,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英译本在西方世界备受关注,在众多的英译版本中,西方译者占据主导和领先地位。少数深谙中西两种文化和中英两种语言的华人学者的译作深受西方受众喜爱,而众多华人译本未能获得西方受众的接纳。文章从西方读者的接受心理、译者的身份、译本出版、译者的中英语言、中西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的《道德经》译本在西方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接受局面,为我国文化典籍对外译介与传播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西方"他者文化"的想象体而存在,中国外交形象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威胁论""强势崛起论"成为目前中国外交形象的主要标签。如何塑造大国外交形象,让他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如何进行中国外交形象的跨文化传播,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影视作品在此方面担任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输的职责。纪录片《大国外交》是一部典型的政教宣传片,详细介绍了中国外交政策战略部署,构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大国外交形象。本文以纪录片《大国外交》为文本,深入探析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建构中国外交形象,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以后的政教宣传片的拍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的传统戏剧堪称同根异花。中国的昆曲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而日本的歌舞伎也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杨贵妃是中日两国戏剧史上都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经过历史数百年不断地嬗变,她的身上集中了很多分量极重的文化元素。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昆曲都既保留着各自的特色,又有相同之处,虽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两国文化对这个人物理解的角度和态度都截然不同,这对后世研究中日戏剧文化的差异以及其原因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尹子伊 《城市观察》2021,(1):152-164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缓解城市拥堵、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具有城市传播的潜力.以广州地铁和广州有轨电车为例,关注轨交运营主体规划设计的后台行为和城市实体空间的多重属性,考察轨交如何连接市民与城市,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发现,广州轨交通过实体景观改造形成层次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立体城市空间景观,同时在动态的空间实践中满足了受众在视觉、行动和情感上的需求,将轨交空间与城市、市民联结起来,又利用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将轨交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相结合,无形中实现了轨交空间在城市中的扩张.基于广州轨交的城市传播实践,未来其他城市的轨交空间和非文化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国家和地方双重文化元素,连接城市其他主体,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动,寻求实体空间在传播都市文明上的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