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意义。 社会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关社会发展的现代研究中,社会人际关系的模式及其功能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许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如费孝通在其早年以中国现实为出发点的研究著作《乡土中国》中,就曾论及小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中国社会当时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更多表现出“团体格局”的特性。“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代表了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中国农民工社会犯罪问题及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偏离的社会排斥研究视角。作者认为.社会排斥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概括造成农民工社会犯罪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和家庭、学校等环境方面的影响。文章引入默顿的结构压力理论,认为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经济目标和公民权方面。据此,文章提出了“社会排斥-结构压力-社会偏离”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进行有关的经验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姚丽云 《社会学》2005,(4):13-19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中国社会文化中找寻本土概念以研究中国社会,是许多港台和大陆学者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其中“人情”一词更是成为了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出发点,并由此展开了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相亲”是现代人择偶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它以“电视相亲”、“交友网站”、“婚姻中介所”等多种形式出现,但是它都不同程度的反应着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尤其是两性在这一社会互动中的地位。社会性别理论主张透视个人行为与角色的社会性别意义,试图把社会性别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考察,以把握社会性别是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强化或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5.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本文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 ,发现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丁字型结构造成了持续的“社会结构紧张” ,社会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太大 ,社会交换难以进行。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从丁字型结构和结构紧张上得到解释。中国社会要想最终从“紧张”走入“宽松” ,需要等待丁字型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最后 ,本文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变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6.
夏季达沃斯论坛将“社会企业家”作为一个单独界别隆重推出,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国内首届新公益论坛上,有关“社会企业”的讨论也让这个近年从欧美引进中国的新事物引人注目。在国内公益界,已有不少人跃跃欲试要兴办“社会企业”,声称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帖良方。不过,与之相伴的是另一种声音:“别急着炒热。”  相似文献   

7.
提起教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现在官员、学者和教会人士最常用的一个词是“相适应”,意思是宗教(当然包括在中国的基督教会,且天主教或曰“基督公教”以及基督教或曰“基督新教”的教会在内)要与社会(特指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想,我们更应该说的另外一个词是“做贡献”,意思是宗教(在此特指在中国的基督教会)必然而且已经与社会(在此指中国社会)相适应,并且已经从“相适应”走向了“做贡献”。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巩怀虎 《社会学》2006,(3):9-13
社会资本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方兴起的一种跨学科的分析范式,由于该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及其结构化的形式、信任、互惠、合作等意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较为契合,因此传人国内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我国城市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寻求城市社区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为切入点,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结合“80后”产生的社会背景,对部分“80后”心理品质进行了逻辑演绎和事实分析。文章从“80后”、“80后现象”引入,联系有关社会分工、分化、异质性理论,着重分析了部分“80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问题及表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友庭 《社会学》2007,(3):1-12
对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困境的理解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中进行,而对社会分析范式的探索,能使我们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加敏锐地认识社会,并指导现实中民间组织发展的实践。综合各种社会分析范式,并结合当前关于社会转型的具体研究成果,笔者提出“转型社会”的核心概念,并运用“共生共变效应”作为“转型社会”最鲜明的特征,以区别于既往研究中作为“传统——现代社会”的一元线性的社会转型的单性过渡形态,采用一种复性的过渡社会形态来分析当前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困境及其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两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至今,这两个概念在各个阶段的重要文献中被使用时,其含义一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最终都变成了在实际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操作性定义。  相似文献   

12.
交换是人类历史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交换是消费领域中最基本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的健康与繁荣。以往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与商家关系的研究,大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文中旨在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论述消费者与商家关系.即把消费者与商家互动看成是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互换的过程,对消费者与商家交换关系的特点、形成过程、交换资源的具体内容做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理论是鲍德里亚所有理论的支撑点,在后现代语境下,消费社会中的物变成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的交换变成符号的交换,在这样的交换情景下,公益广告的出现摒弃了符号与符号的攀比,在消费环境下试图建构原本真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对于“消费”这个词我们大概不太陌生,但“消费社会”这个词我们就不太熟悉了。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社会:那里的人专门消费,而不生产?假设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的话,我们只能说它就是天堂。天堂是一个梦想,是乌托邦,而不是现实,从理论上说它不可能实现。但一些手长、腿快、眼睛亮的人总是希望捷足先登。因此实际情况是,在无边的“地狱”包围的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局部天堂”。  相似文献   

15.
“礼物交换”包括了实物交换和象征意义交换两个层面,“请客”是“礼物交换”的一种形式,“请客”蕴含着关于人际关系的丰富意义,而这种意义正是现实中人们身份认同的诉求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中国的改革已经逐渐进入了“深水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冲突愈益激烈,2005年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多达87,000起,是1993年的10倍之多:二是去年出现了关于改革成败和方向的论争,这实际上是现实中的社会冲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反映。改革进入“深水区”,这就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不再可行,而必须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理性认识当前中国的社会冲突也就显得尤为紧要。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刚刚过去,然而人们对于这一年的各种风险和灾难记忆犹新。年初的“非典”危机不说,年中安徽芦岭、河南安阳等地发生严重矿难以及淮河流域的大水灾也不说,就在2003年末2004年初,重庆市开县的“12·23”气矿井喷特大事故,已经导致数百人死亡;被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警告为猛于“非典”的禽流感,又在中国多个省份被发现。亲历多种风险确实使人们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高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人”是当代中国耳熟能详的名词,有多种不同解读。在社会学视野中,社会人与“单位人”相对。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地区,从摇篮到坟墓,城市居民都离不开单位,找单位解决问题也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个时代的人被社会学家称为“单位人”。城市改革启动后,劳动合同制得以推行,单位制度不断解体。这就使得单位员工的生活重心逐渐由就业单位向生活社区转移,表现为单位人向社会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公关之忌     
公关是一门社会语言行为艺术,每个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都从事着语言行为艺术表演,大至国际邦交,小到市井买卖,人际关系不同,社会舞台不同,都想通过自己的表现与接触者达到思想心灵的和谐沟通,进而达到所祈望的目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知演绎了多少类似“三顾茅庐”“投桃报李”等出神入化、脍炙人口的剧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交换理论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学派的理论来源、概念名词、思想特征等都具有经济学色彩,学派的核心概念——社会交换与经济范畴内的经济交换有着极大的联系与重合,同时也有着重要区别。当前社会存在着社会交换经济化的倾向,二者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不正常融合与错位。基于此,对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进而阐释其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