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学界对新闻消费主义的研究经历了由开始关注到逐渐走向高潮的过程.通过对国内现有的有关新闻消费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传播学、文化批判、经济学等视角考察了目前我国新闻消费主义研究的状况,归纳了其中的一些热点话题,并对重要观点进行了特别阐述.从总体上就目前的研究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文化形态,消费主义带给新闻实践的影响是显著的,由此许多人认为消费主义必将侵蚀专业主义.但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消费社会的逻辑结构是市场民主制.从新闻伦理学角度对专业主义和消费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可知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并非是消费主义影响新闻实践的必然结果,新闻实践中呈现出的专业主义或消费主义是政府、媒介、工商界以及公众四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内容的消费主义开始影响我国的消费生活,也逐渐进入我国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简要梳理了西方理论界有关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消费主义倾向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新闻价值取向的异化。针对这些不良倾向,中国传媒在实践中应该以人为本、注重文化、持续发展,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应对消费主义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有相融合的一面,可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建构,具体体现在新闻消费主义对受众需求的尊重和对客观性原理的促进,同时二者又有相冲突的一面,可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消解,具体体现在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报道制作的影响和对受众的影响.通过制订法律规范媒体的行为和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缓解二者的冲突,找到平衡点,使其在对峙抗争和渗透融合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了文本细读与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关于消费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以符号崇拜为特征的消费主义对心理的异化作用.通过解析作品中的消费主义,特别是炫耀式消费,认为作品主人公对被赋予了符号价值的有形商品的追求,实质上是对豪华消费品所展示出的拥有者无形身份、地位的心理诉求.这种明显的非理性消费的消极作用才是导致"悲剧"的深层根源,这为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新闻教育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审视,就目前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重点探讨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新闻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些相关因素和制约因素,结合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确实可行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二战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成发展并向世界广泛扩散以享乐至上为核心的社会思潮,由于其满足人的最基本的消费欲求和心理需要而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同,并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文章着重对消费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抵制消费主义对我国影响、侵蚀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西方消费伦理的产生是消费社会转型和消费主义文化全球肆虐的必然结果,也是可持续消费的内在诉求。它通过消费者伦理、伦理消费、消费伦理学三条路径,从环境保护、理论体系构建、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等方面对现代消费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伦理审视。西方消费伦理研究虽在批判消费主义文化、探讨可持续消费的伦理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解决。厘清这些问题,为消费伦理学向纵深层次拓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二次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消费主义文化不仅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而且还是现代媒体变革与媒体社会文化建构功能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的结果。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而且新闻传播事业日新月异,现代媒体的传播建构功能与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追求物质享受和享乐主义的消费主义思潮也大有蔓延之势,因此对现代媒体的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建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将具有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后,新闻失实就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中的痼疾和顽症,对新闻失实的批评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重要内容.对新闻失实原因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微观的新闻业务性批评,即从作者和编辑等把关人角度,探讨他们在哪些主客观因素的主导下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新闻失实;另一种是宏观的社会学批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讨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不得不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批评主体据此提出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客观性原则以限制主观偏见,注重辟谣工作,改革社会政治体制等建议来治理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思想——新闻的人民性。它是在顺承马列新闻思想和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政治性、时代性、阶级性的新闻性质的归纳。这种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新闻思想因其正确性在中国新闻学中确立了地位,并庇护和推动了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发展。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研究,独立、专业、自成体系的新闻学的建立迫在眉睫。这时新闻的人民性推动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荣耀的压力,客观上阻扰了新闻学科体系的突破、发展、独立,给新闻学界带来一定的困惑。因而也就对新闻的人民性是不是真正的新闻学本体概念,以及其同新闻本体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条件异方差是金融时间序列变量的一个典型特征。在分析沪深股市指数数据统计特征的基础上,用GARCH-M模型和门限ARCH(TARCH)模型分析2001年6月到2005年3月期间中国股市收益的波动特性,并对沪深两市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沪市内在的不确定水平比深市高,沪市市场上新的正面消息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则比深市大。中国股票价格的波动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且沪深股票市场杠杆效应不同,当出现"利好消息"时,深市比沪市的冲击大,出现"利空消息"时沪市比深市的冲击大。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期间四大媒体在时效上的竞争在现代社会已然白热化,中国媒体的表现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并 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报道形式多样化,尤其以广播和网络的突然崛起为标志。本论文从电视、报纸、广播、网络 四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报道策略,以及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发展方向;还有战争后媒体的反思等等。伊拉克战争对 中国媒体来说是一次考验,危急时刻的紧急应对报道策略是反映一国媒体成熟性的标志。虽然在报道的过程中也存在 一些缺憾,但是通过这样一个事件表明了我国的媒体也在迅速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一种新的身体规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主义是当代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想。它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理论上,对消费主义所持的态度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和批判主义两种。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成为一种新的身体规训形式。它的规训策略是建构理想的身体形象,大众传媒的宣传与鼓动,身体改造技术的标准化与普遍化运用,并对消费主义氛围中身体境遇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尊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迈进,法制新闻报道愈来愈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更是广大受众爱看、爱读、爱听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以及新闻审判、法制新闻娱乐化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对这类现象的特点及争议性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就法制新闻报道如何既充分实现舆论监督,又严格尊重司法尊严、实现新闻报道与司法工作之间的平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显示出法制新闻报道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青年文化的“差异”特征决定了其在消费社会中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但是,中国的教育与媒介文化使得中国青年的消费主义更具有后殖民的可能性。在权力的霸权压制下,中国当代的青年文化呈现出全球化想像与模仿特征。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是他们认清自我、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几代革命者新闻活动与经验的总结 ,它既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 ,同时又特别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 ,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坚持舆论监督、坚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新周刊》、《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是近年来涌现的一批新锐杂志.通过大众文化的视角通过对它们进行透视,可以总结出新锐杂志的两个内在矛盾游戏精神和消费主义.游戏精神的核心是自由,体现在新锐杂志中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自我张扬,它是非功利的;而作为大众传媒的杂志又无可避免地成为消费文化的传播者,消费主义体现的是对人们欲望的刺激与满足,因而又是功利的、颠覆自由与个性的.  相似文献   

20.
从《本周》看电视新闻传播的平民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业在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上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激烈的电视传媒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的较量无疑又成了关键.在此种环境下,未来电视新闻会朝着怎样一种传播理念前进,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又应树立怎样的传播意识并切实实行之,都是值得的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