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一封信,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这时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巳进行整一年了。 在过去这一年里,王安石提出了几项反兼并的理财措施,先后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役法的改革,也正在积极酝酿中。他的这一系列变法措施,打破了当时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搅扰了“习于苟且非一日”的士大夫的酣梦,捅了顽固派的马蜂窝。那些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利益的顽固派,一个个惊讶莫名,大为震怒,在司马光的指挥和影响下,纷纷跳了出来,向王安石发动了猖狂进攻。司马光的喽曪吕诲打先锋,滕甫、郑獬、王拱宸、范纯仁、祖无择、周(岂页)、苏辙等接二连三地跟着起哄,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熙宁三年,顽固派头子司马光亲自出马。他一方面配合顽固派“元老重臣”韩琦,向皇帝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3)
【说明】北宋著名法家王安石,为了增强国力,改变国贫兵弱的情况,抑制大地主势力,抗击辽和西夏的侵略,在宋神宗年间,以“三不足”的精神实行变法。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代表司马光,不择手段地进行阻挠和破坏。他要求宋神宗赵顼取消新法,恢复旧制;又给王安石写信,用孔孟之道对王安石进行攻击和威胁,对新法进行肆意的诽谤和歪曲。面对这种猖狂进攻,王安石毫不畏惧,写下了这封《答司马谏议书》,同司马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他的所谓四大罪状逐条驳斥,并且揭露了顽固派那种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固守大官僚、大地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1)
某②启: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⑥,终必不蒙见察,故略⑦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注释】①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今江西清江县),曾被封为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他接受了法家的进步思想,在任地方官期间,曾采取一些革新措施。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他又给皇帝写了万言 相似文献
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5)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尊法反儒的战斗檄文,体现了王安石发扬了前辈法家反潮流的精神。他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是宋代法家的代表人物。《答司马谏议书》一开头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北宋中叶儒法斗争的本质问题。王安石指出:“窃以为与君实(“君实”是司马光的字)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就是说,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政事的问题上常常意见不合,这并非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各自所坚持的政治主张有很多不同。可见,这实质上是北宋地主阶级内部要不要改变“祖宗之法”的大论争,是变法与反变法、尊法反儒与尊儒反法两条政治思想路线的斗争。王安石为了摆脱北宋王 相似文献
5.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2)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记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逐步走向崩溃。当时的宋王朝在一小撮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人物把持下,对外屈从于异族的侵略;对内则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地压榨农民。使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大量破产,政治上和经济上出现了一连串的危机。具有法家思想的革新派王安石,代表着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力主变法革新。在他执政期间,先后实行了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短短的几年内,使国家财政由亏损变为盈余,国防力量有了增强,曾经取得“熙河大捷”,收复了一些失地。由于变法对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有所触犯,所以从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也遭到以司马光(当 相似文献
6.
胡永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1,(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其后曾在江浙一带做过多年的地方官。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 相似文献
7.
王显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4,(2)
北宋中叶,王安石打破了儒家的传统思想,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列宁称王安石 “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就在他推行改革的同时,遭到了以司马光为头子的复古守旧派的疯狂反对,王安石坚定地站在顺应历史前进的立场上,迎头顶住,给予了坚决的回击。《答司马谏议书》就是王安石在这场斗争中写成的一篇讨伐复古守旧派的战斗檄文。 相似文献
8.
西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一些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等教材选编范文,在段落划分、句群组合、标点使用、格式处理和内容注释等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本文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例,选用多种通行教材列示了这一问题的十个案例,并根据笔者对原文的理解,从古代礼俗、分段原则与条件、句群与意群的配合、写作方法(如论证方法)对句群的影响、语法体系、句子概念与结构、句子与标点符号的关系以及文体对格式的要求等方面,对上述问题涉及的句、段的处理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一文献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多宋代文集中所收录的王安石《答曾公立书》,其实应该是《答曾公亮书》。从对王安石写作此文的政治环境,以及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语气来考虑,还有王安石当时的身份和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不应该是写给曾公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在《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十七中,收有一篇《奏弹王安石表》,全文如下: 熙宁三年,御史中丞光等累次全台上疏:参知政事王安石不合妄生奸诈,荧惑圣聪,及公亮等各务依违,未曾辨正,乞明其罪,不蒙施行。窃以《易》喻履霜,示为君制臣之术;《书》戒作福,明凶国害家之常。《易》、《书》之义,其知几乎!君子见几,不俟终日,是以自古君无过失而臣不好欺,盖知其几而遏其端也。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四方翘企以望 相似文献
11.
顾全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北宋中期,一些有识之士从爱国爱民出发,奔走呼号,上书言事,力主改革弊端,振兴朝政,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简称言事书)及司马光的《论财利疏》,是当时有影响的书奏,通过对这两篇书奏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王安石、司马光的政治经济思想,而且可以了解王安石为什么推行变法,以及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由于史学家对《言事书》评论较多,而对《论财利疏》则重视不够,本文重点探索后者的内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俊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资治通鉴》的正式编修,始于宋英宗治平三年。然而早在此前,司马光已久蓄编修一部编年体通史之志,但由于内容浩博,工程巨大,“私家力薄,无由已成”,就先编写了一部简明编年体通史《历年图》(以下称“初编本”),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剪裁史料,加工整理,另成一书,仍以原名命之(以下称“删定本”)。前者早已散佚,后 相似文献
13.
叶坦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宋史·司马光传》基本记述了司马光一生的主要经历、事迹。但受修书时间、体例、宗旨以及史臣才具、观点等等局限,不免出现行文失实、挂漏舛讹、事序颠倒等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本传进行考订。(文中所引《司马温公行状》、《司马温公神道碑》、《司马温公文集》、《司马温公年谱》、《东都事略》卷87《司马光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简称《行状》、《神道碑》、《文集》、《年谱》、《东都事略》本传、《长编》) 相似文献
14.
很庆幸认识贵刊,又让我伤感不已,那是因为当我从生命边缘线上走回来时,才得以认识《专业户》的。我希望我的命运从此改变。我们家很贫穷,母亲又长期患支气管炎,更使家中生活日益难过。也曾试着学习科技,可都以受骗、失败告终。为治穷,听别人说河南烤矿很能挣钱,便只身跑到新密市李堂下井。还没挣着多少钱,一天到镇上买米,途中被二人拦路抢钱,捅了三刀,流血过多,晕倒后,由李堂派出所送至卫生 相似文献
15.
姚雪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Z1)
自从去年拙作《李自成》第二卷与第一卷修订本出版以后,你们积极开展了评论和研究工作,并作为一个科研项目.在武大中文系、华师中文系的部分同志们的配合下,并得到《湖北文艺》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已经写出了若干篇分析评论文章,有的已经发表,引起读者注意,也活跃了湖北的评论空气.同时,你们在关于李自成牺牲经过的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考证文章,在史学领域中作出了一定贡献.你们的这一切劳动,都值得我向你们祝贺和学习,并对你们给予我的鼓午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6.
《延边大学学报》1974,(3)
《甲辰答朱元晦书》是陈亮一一八四年,给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朱熹(字元晦)的一封回信。陈亮是我国南宋时期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他生活在南宋大土地所有制恶性膨胀,金人不断南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朝庭屈辱苟安,国势危殆的时代。在如何对待这种苟安局面的问题上,陈亮坚持了法家路线,坚决主张实行改革,提倡富国强兵,举用贤能和有抱负之士,“驰驱战场,赶走女真,收复失地,洗刷国耻”;同反动“理学”家的代表朱熹的反对革新、反对提倡富国强兵、反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反动路线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晚年陈亮和朱熹曾多次通信,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王霸”“义利”之辩。在这场论战中陈亮对朱熹的反动路线予以有力的驳斥和批判。《甲辰答朱元晦书》就是这场论战开始时陈亮答朱熹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功利” 相似文献
17.
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2)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1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4,(3)
隆中对[原文]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3)
隆中对〔原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相似文献
20.
李光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
李翱是韩愈弟子,其论文理论与韩愈相似。然而,李翱学韩是比较灵活的,他对韩愈的论文理论既有吸收又有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论文理论。关于这一点,章太炎曾经指出:“按二人(皇甫湜、李翱)虽俱学韩,李能自立,不屑屑随韩步趋。虽才力稍逊,而学识足以达之。故能神明韩法,自辟户庭。”(《皇甫持正文集书后》)而李翱的论文理论集中反映在《答朱载言书》中,本文主要依据此《书》,对李翱的论文理论的特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