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尊法反儒的战斗檄文,体现了王安石发扬了前辈法家反潮流的精神。他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是宋代法家的代表人物。《答司马谏议书》一开头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北宋中叶儒法斗争的本质问题。王安石指出:“窃以为与君实(“君实”是司马光的字)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就是说,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政事的问题上常常意见不合,这并非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各自所坚持的政治主张有很多不同。可见,这实质上是北宋地主阶级内部要不要改变“祖宗之法”的大论争,是变法与反变法、尊法反儒与尊儒反法两条政治思想路线的斗争。王安石为了摆脱北宋王  相似文献   

2.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一封信,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这时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巳进行整一年了。 在过去这一年里,王安石提出了几项反兼并的理财措施,先后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役法的改革,也正在积极酝酿中。他的这一系列变法措施,打破了当时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搅扰了“习于苟且非一日”的士大夫的酣梦,捅了顽固派的马蜂窝。那些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利益的顽固派,一个个惊讶莫名,大为震怒,在司马光的指挥和影响下,纷纷跳了出来,向王安石发动了猖狂进攻。司马光的喽曪吕诲打先锋,滕甫、郑獬、王拱宸、范纯仁、祖无择、周(岂页)、苏辙等接二连三地跟着起哄,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熙宁三年,顽固派头子司马光亲自出马。他一方面配合顽固派“元老重臣”韩琦,向皇帝  相似文献   

3.
北宋中叶,王安石打破了儒家的传统思想,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列宁称王安石 “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就在他推行改革的同时,遭到了以司马光为头子的复古守旧派的疯狂反对,王安石坚定地站在顺应历史前进的立场上,迎头顶住,给予了坚决的回击。《答司马谏议书》就是王安石在这场斗争中写成的一篇讨伐复古守旧派的战斗檄文。  相似文献   

4.
【说明】北宋著名法家王安石,为了增强国力,改变国贫兵弱的情况,抑制大地主势力,抗击辽和西夏的侵略,在宋神宗年间,以“三不足”的精神实行变法。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代表司马光,不择手段地进行阻挠和破坏。他要求宋神宗赵顼取消新法,恢复旧制;又给王安石写信,用孔孟之道对王安石进行攻击和威胁,对新法进行肆意的诽谤和歪曲。面对这种猖狂进攻,王安石毫不畏惧,写下了这封《答司马谏议书》,同司马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他的所谓四大罪状逐条驳斥,并且揭露了顽固派那种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固守大官僚、大地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6.
廖原 《老友》2005,(10)
纵览古今,在江苏工作过的江西籍名人数不胜数,他们为江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他们每一位都有传奇的故事,每一位的经历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和人生教科书,他们为江西人民争光添彩。在江苏笔耕过的江西人有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解缙、汤显祖、邹韬奋、罗钦顺、傅抱石等著名人士。他们的成就和业绩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王安石(1021—1086),临川人,先后在江苏扬州、常州等地担任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在我国散文史上,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家。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他是"一家"。他与南京有不解之缘。17  相似文献   

7.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至十年(1074至1077),正当王安石变法之际,辽朝(又称契丹),曾为山西北部的边界划分问题向宋朝提出交涉,并迫其割让了部分领土。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就以此为由,制造了一个流毒千年的冤案,诬蔑王安石提出“欲取姑予”、“以予为取”的主张,把数百里北宋领土,割让给了辽朝。自此以后,绝大多数史籍都沿用此说。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已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王安石有关言论,论证北宋失地之责不在王安石;“欲取姑予”之论并非出于王安石,完全是守旧派邵伯温凭空捏造。但对这次宋辽边界交涉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还没完全搞清楚。以至最近  相似文献   

8.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  相似文献   

9.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一○五六年),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赠王介甫》一诗中写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公以李诗、韩文自况自勉,并以此勉励王安石.“后来谁与子争先”一句,足见欧对王的殷殷寄望、切切推重.于是王安石答以《奉酬永叔见赠》:“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王安石显然置“道义”于“文章”之上,表达了壮心  相似文献   

10.
一些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等教材选编范文,在段落划分、句群组合、标点使用、格式处理和内容注释等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本文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例,选用多种通行教材列示了这一问题的十个案例,并根据笔者对原文的理解,从古代礼俗、分段原则与条件、句群与意群的配合、写作方法(如论证方法)对句群的影响、语法体系、句子概念与结构、句子与标点符号的关系以及文体对格式的要求等方面,对上述问题涉及的句、段的处理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1.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王安石在青年皇帝神宗的支持下,担任参知政事(副相),针对当时发生的社会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对赵宋王室的政治、经济、农业、商业和军事等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并营法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当时封建社会各阶级、  相似文献   

12.
一、此诗写于何时?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至少有如下几种说法: 1.笼统的说法,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退居江宁时。 2。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我们只要将三种具体说法略加辨析,此诗写作时间问题就可解决了。第二种意见明显有误。首先辨明其误有三。一是季节错误:诗写的是春天,而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是熙宁七年四月的事,返回江宁是六月十五(见《谢上表》);二是方向不对:以常理揆之,离开江宁问何目还是自然的,正返回江宁途中泊船瓜洲而问何日返江宁是反常的,因为瓜洲仅距江宁八十余公里,说还即还,无须发问;三是心情不对:持这种意见的人中有看出第二点矛盾的,于是解释“还”字,不是还江宁而  相似文献   

13.
前言《辨奸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御用文人邵伯温,托名苏洵伪造的一篇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谤文,是一株尊儒反法的大毒草。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14.
沈季长为王安石小妹婿,其夫妇与王安石交往颇密切,其父子同为王安石“新学”学派的重要成员。安石诗文集中尚存有不少与其夫妇唱酬之作。钩稽有关文献资料,探讨沈季长生平、思想、著述及其夫妇与王安石交往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可发现,王安石与沈季长夫妇交往并非仅仅停留在一般亲缘交往的层面,他们在政治、学术、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交互影响,由此我们也可更深切地了解王安石“新学”发展、嬗变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围绕变法问题,王安石(公元1019—1087年)和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的激烈论战,是在封建社会走向下坡路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场论战,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中革新派与顽固派之间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和斗争。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宋神宗时,王安石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和严复可称晚清民初思想界双峰并峙的两位巨人,他们的学术和思想有许多相同点,但亦有明显差异。1908年,两人对改革家王安石的集中评论为我们认识其异同提供了极佳的视点。两人当时各自的处境不同,严复地位极高,而正值壮年的梁启超游亡海外,希望得到清廷重用,因此,他们对王的评议也就有所差异。在政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政以肯定为主,辅之以批评;严复对王安石的评议前后一贯,有肯定也有批评。在心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称颂不已;严复对王安石有褒有贬,认为其理想本身就有问题。在学术方面,梁启超关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强调“求大义以经世”;严复则侧重于文学和哲学两方面,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王安石的思想,故批评多于赞许。上述歧异不仅彰显了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各自情状和不同内涵,也体现了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晚清思想界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7.
上博简(五)《竞建内之》和《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当是一篇。简文中日食发生的时间,应在齐桓公四十一年。此时,竖刁和易牙在齐桓公朝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他们多年用心的结果。易牙、竖刁朋党群与,惟利是视,其危害性为鲍叔牙和隰朋所认识。鲍叔牙、隰朋作为正直的官员,不会坐视不管,他们借助日食这种天象,对桓公讽谏。管仲在临终之前,也曾经劝诫桓公。齐桓公听取了谏议,决定任用贤者,并发布命令,进行各种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新编王安石年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岁 十一月十二日,王安石生于临江军,时其父王益为临江军判官。顾栋高《王荆公年谱》谓王安石生于天禧三年九月二日,误。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曰:“王安石传,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王明清《挥塵录》言,国朝名公·多(?)于六十六,介甫亦其一也。吴曾《漫录》谓介甫以辛酉十一月十二日生。李壁亦言介甫生于天禧五年辛酉。自天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故居半山园,座落在今南京市中山门内侧南京博物院北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退休江宁(今南京)十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在这里完成了不少学术著作,写过许多优美的诗篇,是我们研究王安石晚年的思想和文学的重要地方。王安石为什么晚年要退休到江宁呢?这就要追述一下王安石与江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