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重新阐发,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切入现实的路径。其所蕴涵的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实行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认为,生态学是反对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他批判了“经济增长有限论”和“自然资本化”理论,批驳了生态帝国主义的错误观点,驳斥了“技术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观点,认为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仅仅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生态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4.
马克思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基础,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具体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问题,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物质变换裂缝是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由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导致的自然本身的异化的结果,马克思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这种生产方式下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裂缝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共产主义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实现人类与自然最终和解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要义,切实贯彻其理念政策提供了思想遵循和理论基础。作为物质变换理论的内容延伸,“物质变换断裂”从反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因背离物质变换导致的生态危机,并阐释了其根源所在,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打开了思路。新时代重建乡村生态优势,重整生态振兴力量,必须及时弥补“物质变换裂缝”,从生产方式、体制机制、价值理念、主体践行等方面对症下药,最终实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张起军 《南都学坛》2002,22(3):105-108
马克思在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 ,在批判世界的过程中 ,从浪漫主义的批判发展到历史主义的批判 ,把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结合起来 ,把批判运动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批判理论 ,从而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非科学批判理论的完整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受李比希和摩莱肖特思想的影响,创造性地赋予"物质变换"概念以生态和社会双重意义,并运用它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其物质变换理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生产实践(劳动)是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实践是导致物质变换断裂即生态环境失衡的根本原因;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生产是物质变换顺畅进行的有效手段;生产者联合起来的未来社会是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前提。考察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渊源和基本思想,对于澄清理论是非,领悟其独特内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城镇化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基本原则相契合.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生,就使得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而背离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对能耗和城市人口比重进行的二元定距变量的统计分析,证明城镇化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物质变换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载体,但必须按照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合理、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原则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在生态层面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维度,在制度层面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进而从生态伦理、制度规约与科技创新等角度为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马克思生态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指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是人类未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诸多缺陷.它背离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曲解,否定工人阶级是真正的社会革命主体,在人类解放的道路上出现了迷失,最终难免陷入革命的乌托邦.通过对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解读和辩证思考,会对开拓哲学视野、理解当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必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本文试图从概念、内涵、特征、方法论及当代价值五个视角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总体分析,以探究学界研究的优缺得失,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3.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要摆脱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学科化、封闭化的传统研究模式,就必须从整体性出发,从思想来源、内容体系、发展脉络、文本结构、研究方法、实践要求等方面人手,才能完整把握和彰显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了深刻的阐发。在叶氏看来,有境界的作品是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以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叶先生以“兴发感动”来标举境界说的独特内涵,但是她又认为境界、神韵、兴趣没有什么区别,这使她的立论有两相龃龉之嫌。其实,对“真”的诉求贯穿着王国维的哲学观、美学观和文学观,并自然而然的影响和决定着他的词学观。只有从真的文学、美学和哲学三个维度考诸王氏的境界说,才能有效地解释王氏何以认为境界乃“探其本”。叶先生对境界说的理解只是领会了境界作为“感受之真”的第一层含义,对境界之真的美学之维和哲学之维,叶先生未能作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说马克思创立了生态哲学,主要在于马克思确立了这一哲学的主要生态原理:其一,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存在物互为对象,以及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出发,创立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其二,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的断裂,间接揭示了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生态循环、生态平衡原理,这是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三,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目标,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双重实现,这是他的目标方向原理。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自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它为全人类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自然生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弗莱提出的"三角形"批评说,即探讨作者、读者、批评家与文本的复杂关系。首先,文本生成是个"胎生"的过程,一旦生成,它就和作者处于关联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关系中。其次,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就是与文学文本进行"亲切的接触",与文本"打成一片",并完全融合。最后,批评家的任务是还原文学文本非功利的、自成一体的形态,他不局限于单个的、封闭的自足文本,而是向"大文本"迈进,并以宽容的心态视其为体现人类命运和人类理想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文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之一,而作为文体之一的赋学批评,因赋创作的特有体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为赋之体,“不歌而诵谓之赋”为赋之用。然深入古代赋论的历史与体系,其间隆替、交叉等复杂现象又非前引之句可以概括,所以欲明赋学体用,必先对赋的理论批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8.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共产主义内在地蕴含着生态文明。伯克特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克服了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这从本质上表明了共产主义的生态文明意蕴。共产主义财产从多个方面确保人的自由且全面地发展。人的发展程度越高就越能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性,越能明确人在公有资源管理中的权利与责任,从而真正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标准来管理自然。共产主义致力于增加的自由时间,将被用于人类各种各样的智力和美学的自我发展;这会减少物质能量吞吐量而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人的更高程度的发展则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生态知觉理论的剖析,从环境的提供、人的先天本能两个角度来阐述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并把这种生态知觉理论应用于景观设计中,提出如何作为环境的提供者和如何满足和限制人的先天本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