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一出戏"到"人生趣剧"--徐志摩与哈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代是对徐志摩产生较大影响的最重要的西方作家之一,徐志摩的诗歌在哈代那里汲取了丰富的创作营养.我认为,如果无视徐志摩对哈代的崇敬、仰慕和偶然模仿,就不能认识他诗歌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他的忧郁.翻开他4部诗集中的任何一部,人们都会发现,在他那想象奔放、才思焕发、恋情炽烈的诗篇中,还夹有一类诗,充满惊人而深刻的哀怨.哈代把人生比喻为"一出戏"(a show),徐志摩由此激发了"人生趣剧"的概念.本文从对生命的描绘、对情爱的妙思、对入世的追寻以及悲喜剧的差异等方面,探讨徐志摩与哈代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当哈代在伦敦作助理建筑师的时候便开始写诗。他的诗歌创作欲望起初来自于雪莱和斯文本恩。但对他影响最深的却是多塞特郡的一位小学校长威菲·巴恩斯,他的那些具有高雅韵律以农村为素材的诗歌在哈代看来简直成了梦幻中的绝妙佳句。在后来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哈代始终以此作为创作目标。哈代一生中共写了九百一十八首诗。这些诗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其中包括:用方言写的故事诗、讽刺诗、爱情诗及沉思录等。有些诗歌要比他的小说更能简明地表达他的思  相似文献   

3.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作为跨世纪的文学巨子,托马斯.哈代常常被后人称为伟大的小说家,但他更是位杰出的诗人,他引领了英国跨世纪诗歌的航向。本文通过剖析哈代三个不同时期创作的悲观情结的诗歌,论述其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阐明了哈代对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英国现代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时代的文学巨子。他一生中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产品。那纯洁美丽的苔丝、善良富有追求的裘德的不幸遭遇曾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探索又曾唤起多少人的共鸣。然而,从他的作品开始问世的时候起,批评家对他的创作的看法就  相似文献   

6.
19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英国农村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给哈代的诗歌带来悲伤忧郁色彩。然而,在悲观的表面,他的内心及一些诗作却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哈代不是一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哈代的悲观主义具有双重性:哈代悲观主义的实质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忠于现实,反应社会;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而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7.
死亡在哈代的诗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人性的虚伪,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终结。然而,死亡不仅没有终结哈代对亡妻爱玛的思念,反而令这感情喷泉再度进发。哈代既认为人死之后就无人惦记,可又希望自己“身后”能被人记住。他的几首不同时期的诗歌清楚地表现了他看待死亡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还没有哪一位作家能象哈代这样以深刻的悲剧意识透视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并凝聚为创作灵魂的。的确,有不少有识之士从哈代的创作中,特别是从他的小说创作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崇高的悲剧意蕴。他的创作以其独到的悲剧意识,深沉浓重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人生、自然、文明、性爱、婚姻……,视野开阔,情感凝重,发人深思,悲剧感强。探论哈代的悲剧意识,一是要看他的创作表现,二是要看作者本人有关悲剧的见解。这里所论及的“悲剧意识”并不局限于美学范畴,它还包括作者对社会、人生诸问题的悲剧透视和哲理思索。据此考察,哈代的悲剧意识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9.
哈代诗歌与民谣有不解之缘,民谣为哈代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哈代在汲取民谣艺术滋养的基础上,借鉴民谣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乡村题材和爱情主题的民谣体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哈代诗歌借鉴了民谣重复、叠句、对话、问答等艺术形式,突出了民谣易于口头传唱的特点;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民谣夸张、虚构、巧合、简洁和明快的叙事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传奇性、诙谐感和戏剧性;在语言方面,常采用口语、方言、俗语和乡村词汇来营造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哈代诗歌与民谣形成了鲜明的互文关系,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反映了诗人的乡土文化认同和民间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荒原上的钟声——试论哈代的命运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从《还乡》开始,哈代告别了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开辟了另一个表现他所理解的人生的天地——爱敦荒原。虽然在改变风格后的创作中,有些人生悲剧不尽在作为实景的爱敦荒原上搬演,但哈代心中的荒原已经形成。这里石南丛生,一片荒凉沉寂,这里“和人一样,受了轻蔑而努力容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质证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在对抗中澄清争议,发现案件真相,使庭审不走过场。然而,审判实践中质证大都以书面形式出现,往往流于形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失有关质证权实现的保障措施。该保障措施来源于:交叉询问规则之完善和相关配套措施之构建。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