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虔友 《理论界》2011,(9):100-10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坚信自己代表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论战涉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革命后生产和分配及"绝对自由"等三个方面。通过场论战,基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思想界限,提高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更为迅速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论战为正处于建党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论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论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论战的两极是“中国本位文化”论与西化论的对立。这场论战事实上进行了两个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一是关于“全盘西化”观点的讨论。今天研究这一历史上的论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争论1934年4月16日,陈立夫在南京市政府扩大纪念周会上发表题为《文化建设之前夜》的演讲。他说:“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所有文化工作,……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  相似文献   

3.
文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对于人们思想、行为,对于政治、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就成了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人类自从产生了文化,便有了文化模式选择的论争,形成不同的文化学派。在中国,从古至今支化上的论战绵延不绝,有先秦诸子百家的论战,有汉代关于“独尊儒术”的论战;有唐代关于复古运动的论战,有宋代关于革新运动的论战;在明、清,有前、后七子、公安派、桐城派等的论战。近代以降,文  相似文献   

4.
从“农化”到“工化”这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另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与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基本上是同时开始的,而持续的时间更长,在五四以后的许多年中又不断有人提出来讨论。对这场论战,过去很少有人注意,这大概是由于把它视为纯粹的经济理论方面的问题了。近年来有关这场论战的文章资料的不断披露,使我们深感这场被人忽视了的论战是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进行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在一个农村居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国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5.
晚清三次思想分化与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出现的三次思想分化,是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在不同阶 段和不同层面的展开:第一次思想分化时逢洋务运动,其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现代 化”;第二次思想分化正值戊戌变法,其实质是“走怎样的现代化道路”;第三次思想分 化恰当清末新政,其焦点是究竟采用哪一种“政治现代化D模式”。三次思想分化的依 次推进,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从萌始到成熟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6.
五四:文化论战,为何而战?——以陈独秀与杜亚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6,1(3):92-97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陈独秀与杜亚泉发生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文明的论战。对这场论战的评价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失之于简单化,但1990年代之后从保守主义立场上对这场论战进行的再估价也非常可疑。因此,这页旧账很有重新清理的必要。他们究竟在争什么?新文化阵营为何而战?论战开始之前,双方都在进行文明比较,但一方志在文化革新,一方意在文化保守,冲突可谓不可避免。论战中的分歧主要在于:一、陈独秀致力于批判专制主义和呼唤思想自由,杜亚泉却习惯于大一统的思想文化秩序,不喜欢思想的自由状态,因而主张“统整”。二、陈独秀致力于批判中国固有文明和引进西方现代文明,杜亚泉却留恋中国固有文明而不满于西方文明的输入。三、杜亚泉致力于维护固有文明之“国基”,陈独秀则为这“国基”阻碍民主共和的健康成长而痛苦。作为共和国的卫士,陈独秀在当时的努力与蔡锷的护国壮举有同样的意义。任何再评价都需要首先尊重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石文卓 《理论界》2012,(11):10-12,30
“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论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闻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其实质是中国是否需要革命,是走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还是走无产阶级革命之路的讨论。论战在理论上阐明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文化论战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逐渐消遁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渐渐抬头,一些在“五四”时期曾经呐喊、曾经叱咤风云的知识分子由外表的激进转向了更内在、更理性的思考。然而,作为一种思想潜流,西化还是文化保守,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深层,其内在的冲突并没有停止,到30年代中期又再次外化为一场有关西化(包括“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论战。现实关怀的不同视角1935年1月10日,萨孟武、何炳松等十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从而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与西化(包括“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陶希圣、萨益武等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的各文化团体纷纷召开座谈会和讨论会,《文化建设》月刊也专门以“怎样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举行了征文,“一时议论风生,颇显百家争鸣的气象”①,到6月份这场论战的成果就编成一本《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论战主要是在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学者与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学者之间进行。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除了十教授(王新命、何炳松、武唷干、孙寒冰、黄…  相似文献   

10.
追求民主和科学,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他们的历史。 丁文江是中国追求科学的先躯者之一,他为现代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起科学与玄学论战(简称科玄论战,又叫“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捍卫科学,反驳中国的现代传统主义,使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在中国的文化史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论战的背景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文化的意义上更是如此。伴随着空前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产生了中国现代传统主义。 正是在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冲击下,觉醒了的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正>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文化思想界进行了一场相当规模的“新旧思潮之激战”。这是我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新兴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共同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的大论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财富。然而,这样一次论战在过去曾长期被忽视。今天是应该让其重放应有的历史光彩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儒家伦理论战述评——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治洪 《文史哲》2005,(6):33-40
近五年来,人文学界围绕儒家伦理是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的问题发生了一场论战,持前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特别是爱有等差观念,是儒家伦理学中最荒诞、最黑暗的思想;儒家伦理根本不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儒家伦理应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屡见不鲜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承担责任。持后种观点的学者则从文献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哲学、方法学乃至比较文化学等角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这场论战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历次中西文化论战的继续,以其主流话语由以往的“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转变为对于传统的“了解之同情”和“温情与敬意”,表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因而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发生了一场“科玄论战” ,论战的双方分别是所谓科学派与玄学派。玄学派以张君劢为主将 ,科学派的领衔人物则是丁文江。这场论战持续了将近一年 ,当时几乎所有具有影响的中国思想家都参加了这场论战。这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使科学在人生与文化领域展示了其普遍的涵盖意义。一1923年2月 ,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人生观》的讲演。在讲演中 ,他列举了五条理由 ,得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结论 ,他说 :“人生观之特点所在 ,曰主观的、曰直觉的、曰综合的、曰自由意志的、曰单一性的。惟其有此五点 ,故科学无论如何发…  相似文献   

14.
“文化”、“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奚洁人“意识形态”、“文化”、“精神文明”这三个范畴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都属于“社会意识”所讨论的领域,但是它们的内涵与外延还是有区别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次规模较大且影响深远的论战,论战焦点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到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此问题关系着是取消革命还是发展革命的问题,关系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及必然性问题,是历史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一次泛起,故必须认清其危害,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用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清除历史虚无主义萌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儒学究竟是维系人心、规范人的社会关系的人生学问,还是由概念辨析、逻辑推理所建构的哲学系统,这是儒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所必需思考和直接面对的大问题.戴震直面儒学失却匡范人心、维系伦常的社会功能以及宋明新儒学“以理杀人”的现实,延续儒学传统的经典诠释学的方法,从思想理论上分疏和辨析了儒学作为学问和作为哲学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从而提出和完成了终止儒学哲理化进程以回归其学问特质的历史性任务.出于思想理论分疏和辨析尤其是学术论战的需要,戴震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通过经典诠释学所实现的他的学术思想的理论精华和思想贡献,仍然属于哲学范畴;但是,戴震哲学以后,以儒家学问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和思想实现已无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是 1935年文化论战中各执一端的两种思潮。“本位文化”论的官方意识形态背景十分明显,但并不能脱离思想界整体西化的现实;而“全盘西化”论反映了自由知识分子与官方思想统制的疏远和背离,却并未丧失民族主义立场。因此这一论战更多地显示出“西化背景下的本位”和“民族立场上的西化”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被称为20世纪新儒学运动的开山鼻祖。他的东西文化比较理论的出台,在当时社会曾引发大规模的东西文化论战。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一直影响着后人,尤其是他反理智的直觉主义,还被人尊称为中国的泰戈尔。 梁漱滨的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经历了两大转折,正如其后来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所说,“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以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车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①。在梁漱溟思想的两度转折中,对他的人生观、文化理…  相似文献   

19.
<正> 所谓东西方文化论战,是“五四”前后,在文化战线上发生的一场规模不大的论争。开始阶段,革命民主主义者参加了论战;但在它的后期主要成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内部的一场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现在研究这次论争,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以更好地贯彻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科玄论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3年2月,刚从德国回国的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人生观》的演讲,他宣称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激起一些科学家的义愤。地质学家丁文江首先起而论争,于同年4月,在《努力周报》撰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对张进行反驳,指出科学与人生观不能分离,科学可以支配和统一人生观。随后,其他一些名流学者也欣然上阵,由此引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也称“科学与玄学论战”,简称“科玄论战”。科玄论战是在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一次思想大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