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民族过程”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过程”一词在我国近年来的民族研究文章中多有出现,但对这个特定术语和与之相关的理论本身尚缺研究。本文愿就此谈两个问题。一、“民族过程”的使用和借鉴意义“民族过程”是来自前苏联的一个学术概念,其俄文是和但后者确指“现代民族过程”或“现代民族发展过程”,外延小于前者。故不论是前苏联学术界还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学术界,一般地论及“民族过程”是指。它的英文对应词是EthnicProcess。这即是说,作为学术概念的“民族过程”,一般指泛义“民族”意义上的民族过程。民族过程理论在前苏联学术界的出现历史并不太久…  相似文献   

2.
<正> “民族”这个非常熟悉的字眼,各种报刊杂志经常出现,为什么许多人都感到对“民族”概念不够清楚呢?原因是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使用“民族”一词时,存在着不同涵义。当然,这里面也有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问题。首先我想介绍一下目前世界上对民族概念的不同理解,根据我手头掌握的资料,在目前世界上,关于民族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3.
文化差异与语义词项空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差异并存。差异主要体现为独特性和真空性。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项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民族文化“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随着各民族之间接触和交往日益增多,各民族之间文化的趋同和融合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学习、借鉴他民族文化,研究“词项空缺”,对丰富本民族文化,更为全面地认识主、客观世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民族”这个词是1899年梁启超从日文引进的,再过4年,即1903年,林纾、魏易将英人罗维(R·H·Lowie)的ETHNOGRAPHY译成汉文,是西方民族学传入中国之始;到1926年,蔡元培先生发表《说民族学》,首次定名为“民族学”,距“民族”一词的传入不过27年。辛亥革命后,民族一词被广泛运用,成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民族学作为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开始跻入社会科学。这段历史说明了一个事实:民族一词和民族学是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1929年,杨贤江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译成汉文在上海出版,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从此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5.
“唐汉”:秦教授:请问你对现在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何看法?我的意思是说,从大学校园出来的莘莘学子很难一下子对企业适应。您认为,校园文化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同时,企业文化又该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秦晖:我们现在一般在“一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特点”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你讲的“文化”与本次讨论大多数人讲的含义不同。你上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如今我们教育制度的质疑,所谓学校毕业出来无法适应企业,应该就是这种问题。关于教育,我在《问题与主义》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教…  相似文献   

6.
民族学     
民族学是研究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一门社会科学。“民族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文EθNOΣ(族、民族)和(FPAΦEIN(描述),直译为“民族的记述”。民族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东欧各国等同于民族志(Ethnogra-Phie,包括民俗学Volkskunde),在苏联、蒙古等国称为民族学(),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士、奥地利叫民族学(EthnoIogie),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AntroPoIogγ),美国叫做“文化人类学”(CuIturae AnthroPoIogy)。  相似文献   

7.
中国百年一词的嬗变──“百科全书”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百科全书”定义问题,通过梳理它的来龙去脉,思考一下中国文化出了什么问题,笔者认为很有意义和价值。“百科全书”一词在百年前来到中国,并非“中体”所生,因而词意内涵应该干净,以中国人的聪明,只要认真去看看,给出一个“名正言顺”的定义,应该容易做到;此外,本研究是以文化学为本,一个专用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文化演进的过程,百年一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民族百年文化演进的一种轨迹。(一)百科全书概念传入中国中国和日本古代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而在20世纪的中国读书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有百科全书的了。但是…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我国15所民族高校的英文校名,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翻译“民族”一词。该词虽为舶来之物,但其内涵在中国得到了丰富,成为一个极具中国文化、政治特色的词。因此,翻译时不能仅局限于在英语中找一个对等词,而应跳出语言层面,后殖民翻译理论无疑为该词的翻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在翻译民族高校校名时,可否突出汉语语言文化的话语权,采用异化策略,将“民族”一词音译为“Minzu”,民族高校校名英译遵循“区位/地名+Minzu+University”的模式,这一话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9.
汉儿汉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习称人曰子,每于民族名下缀“子”字,不论是文字或口语里,常常会遇到有“苗子”、“蛮子”、“番子”、“鞑子”等这类词,独于汉族自身,不常以汉子称说,可是又非绝无此目,只是意义不同。所以也不能以自称、他称作解释。旧时代,在一般中、上层里,特别在知识界,用“汉子”这个词,会感觉卤俗失雅,缙绅先生不言之。现代汉语里,对这个词的使用,意义上有发展、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人们共同体,学术界亦称之为“民族共同体”。这个专门术语最早始用于50年代初,即1953年在翻译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时)将“”译成“人们共同体”。后来,约70年代开始,在苏联民族理论界又出现了“”一词,“”一词是“民族的”意思,“”是“共同体”或“共同性”的意思,两者联用译成  相似文献   

11.
湄公河这个名称是从英文MekongRiver一名音译过来的,而英文Mekong这个名称又是从傣泰语民族对这条河流的称呼MaeNamKhong这个名称演变过来的。如果按照傣泰语的发音来音译的话,MaeNamKhong应该译为“湄南公”。在傣泰语言中,“湄南”是河的意思,而“公(”Khong)这个词,则是从Krom或Khom这个词演变而来的。Krom或Khom是泰国的泰族和其他一些傣泰语民族对孟高棉语民族的一个泛称。因此,“湄南公”是湄公河的名称的含义,就是“孟高棉语民族的河”。作者认为,傣泰语民族把流经他们土地的这条河流叫做“孟高棉语民族的河”的原因在于:这个名称反映了一段湄公河流域民族变迁的历史,即孟高棉语民族是该流域的土著居民,至少是比傣泰民族要早的当地居民,而傣泰民族则是后来才迁到该河流域的民族。虽然孟高棉语民族和傣泰语民族在该流域的分布空间已发生了根本的置换,但湄公河这条河流的名称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条反映这种民族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赵震 《江淮论坛》2023,(6):53-60
关于“真”这个词的理论不同于关于“真理”的理论。“真”理论主要研究“真”这个词的功能及其一致性用法。“真”这个词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语形上刻画一个句子的语义值,二是在句法上进行概括。谓词意义上的语义刻画会导致说谎者悖论之类的悖论。日常语言中的“真”有算子和谓词两种语法形式,可以把语义刻画功能和语法概括功能拆分开,并分别与“真”的算子用法和谓词用法匹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真”的功能,同时又可以在不修改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情况下避免说谎者悖论之类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前提是“质的规定性”顾名思义,中国美学史,是中国的美学史,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历史上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范畴、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而所有这些又都是跟我们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社会生活以及由之形成的特定的民族心理素质分不开的。因此,一方面:既要将中国美学史放在“中国的”这个“特写境头”中,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来把握,充分显示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5.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探讨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国民性格”的时候,有三个词是应当予以关注的,那就是“批判”、“反思”和“忏悔”。正是对这几个词的不同诠释或不同态度,使得两种文化及其不同历史影响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了。一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批判”这个词是完全不陌生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无疑是最高的。当时有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四大”对一度还写进了宪法)。其实,这“四大”归根到底是“一大”:大批判。在那个年月,几乎人人都在进行批判:批判阶级敌人,批判牛鬼蛇神,批判封…  相似文献   

17.
对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人们在谈论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原因时,往往多涉及相关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很少分析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心理,这也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研究不能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作些探讨,以求有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急躁心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出于富国强兵的良好愿望,而产生了强烈的超越意识。超越就是超过西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并未用“超越”这个词,但类似的词语如“制夷”、“驭夷”、“驾乎其上”、“制胜”、“并立”、“争…  相似文献   

18.
<正> “代沟”一词,一两年前经常挂在一些青年学生的嘴边上,象其他一些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洋八股洋教条一样,也成了一种时髦的套话了.然而仔细追究起来,就会知道这个词是不“科学”的.所谓“代沟”的思想是浅薄的,也是荒唐的,它既不能正确地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也不能适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最近一个时期,“代沟”这个词的使用率在青年学生中似乎不那么多了,它被更为时髦的“自由”、“民主”所取代了.但是,有关“代沟”的思想却没有消除,它依然严重地污染着许多青年学生的头脑.实际上,从动不动就是“代沟”到迷醉于西方式的“民主”、“自由”是有必然联系的,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日益泛滥的必然结果.为了彻底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对青年的危害,我们必须破除有关“代沟”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须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应首先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于民族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命运所系的是祖国.国家至高无上,国家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的体现和幸福的源泉.在我们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只有树立牢固的国家、国民意识,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艳骨”,中国词学史上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词学范畴,重视词作情与景的真实,追求一种“即性灵,即寄托”的创作观.温庭筠词既非单纯的艳词,也非为寄托而寄托的身世之词,而是遵循词体绮艳的特质,抒写真景、真情的“艳而有骨”的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