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伟 《河北学刊》2012,32(2):157-160,166
所谓中国化,是指外来文化按照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漫长的中国化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本文以佛教典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坚守和调适为视角,试图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适应并促进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原则和途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从邓小平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包括理论前提、思想前提、认识前提、主体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包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注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汇和整合;重视语言的民族化和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以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新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因循守旧、保守观望等心理的消极影响;混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等认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在于它不仅结合中国的儒家伦理、实用心理和各地域文化特征,适应中国社会发展所导致的阶级阶层变动,而且还有所丰富和发展,受其启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自觉重视和解决好日常伦理建设、普重功利的现实及其超越和引导、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一”与“多”的关系以及新社会群体的需要和期待满足等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较之于佛教中国化,在传入背景、思想地位、传播过程和学说性质等方面毕竟存在不同,因而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魂”,立足于现代社会实际,科学处理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宏伟 《社会科学家》2012,(4):25-28,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距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文章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与中国学术界两个维度对整个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展望研究的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现实性这个逻辑起点,分析传统文化精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剖析了传统文化糟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消极影响,阐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效应的启示,指出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激烈的文化论争。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一种"去民族化",即它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了"中国意识的危机"。与此观点正好相反,有人指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极端的民族化",实质上是搞"民族主义"。此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围绕"文化内容"的民族化还是"文化形式"的民族化问题,理论界一度展开激烈的争论。直面论争,澄清误解,回击诘难,有助于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汤用彤之所以能在同辈学者所未予重视的学术领域独辟蹊径,原因在于他对文化双向交流问题有深入思考。他借用文化人类学有关文化移植的前沿成果应用于思想层面,认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接触必须经过冲突与调和的三个阶段,才能在本地生根。他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例来说明外来文化必须经过很大改变以适应本地文化,方能被国人广泛接受。总结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理清以汤用彤为中坚的学衡派的文化运思理路,而且对于外来文化中国化规律的探索和当今的和谐文化建构以及解决"文明的冲突"都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主要在实践观、社会理想观、人本观等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民、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这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立场与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三种价值:一是符号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二是互补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可以实现功能互补;三是发展价值: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来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仅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而且是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探察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与不同之处,是为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根源和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1.
外来文化本土化,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本土社会需要;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具有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除了适应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相融和相通之处,这些共同资源给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佛教中国化过程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中儒家的"尊母"理念对佛教中国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从情感上强调母亲的恩德、积极倡导对母亲的爱与孝、佛教徒母亲在子女信仰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及观音菩萨女身相的确定这几个方面。一、儒家"尊母"理念传统儒学具有典型的男权中心主义倾向,在历史上儒家有很多歧视女性的地方。如儒家认为  相似文献   

13.
从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无不透射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出发点,李大钊坚持"求真"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义利观和革故鼎新精神,立足工农群众的实际,以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思索轨迹.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回顾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认真总结他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当前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事实本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依据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中国的社会变迁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的"相融相通"。在基本路径上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辩证互动的"问题式"对话、马克思主义文本与中国解释者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对话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式"对话。在研究走向上应该从"学科闭守"走向"学科间性"、从"单向度割裂"走向"系统性整合"、从"精致科学的构造"走向"问题意识的重塑"、从"文本原意的追寻"走向"文本与研究者之间的解释学对话"、从"本土视域与世界视域的分离"走向"历时聚焦与共时比较的并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并生根发芽,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肯定有着契合之处。当前,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关联性,将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理论保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之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来阐释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变迁现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型,也实现了文化创新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孙百亮 《天府新论》2009,(1):113-117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重性自相缠绕、难以分割,以及认知的局限和文化情感的纠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和消解异化并存,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解决问题的出路是,认真反思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选择和取舍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3,(1):100-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 ,涵蕴着中国社会 2 0世纪以来变革与发展历程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中国化”所内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展开 ,构成一种视界融合的互动关系构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模式的转换和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