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及明代张居正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三次变法运动。本文试图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重新认识这三次变法,以求更深刻地总结其成败得失,全面地汲取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宋神宗是熙丰变法的主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那次著名的变法运动,历来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言下之意,这场变法的主宰自然是王安石。自80年代起,不少学者已注意到此名称难免以偏概全,因而慎重地将“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作为这场变法的称谓,很显然熙...  相似文献   

3.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4,(6):113-120
王安石与苏洵、苏轼、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同为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和士大夫。因为性格和素养有别,苏洵看不起王安石;因为王安石领导熙宁变法,苏轼上奏反对,苏辙是先拥护后反对,而王安石对苏轼兄弟给予挤压排斥。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恩恩怨怨,体现出北宋士大夫的为君王忧和为天下忧的士大夫精神,也体现不同政见者之间的意气性格,由此可感知历史的厚重与性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4.
冷辑林、乐文华在《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那次著名的变法运动,历来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言下之意,这场变法的主宰自然是王安石。自80年代起,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此名称难免以偏概全,因而慎重地以“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作为这场变法的称谓。很显然熙丰变法比旧称更接近史实。但要进一步指出这场变法的主宰是谁,却似乎很少有学者感兴趣。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场变法的主宰往往决定着变法的命运。分清变法的主宰对于熙车变法的研究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宋…  相似文献   

5.
试论山谷诗与王安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谷虽出自苏门,政治观点属于苏轼一派,但在诗歌艺术上却与苏轼相似处少,而与王安石相似处多。王安石实际上是黄山谷最为推崇和重点师法的前辈诗人:二人都强调师法杜甫;二人都重视诗歌法度技巧的考究研磨;二人诗风的共同趋向是变平易坦直为深拗劲峭;山谷诗在立意、句法和艺术手法上多受王安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黄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富有爱国精神的著名文学家。他同王安石都主张革新,但在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元老重臣因反对新法纷纷离开朝廷,王安石不得不重用一些“新进勇锐之人”,其中也混进了一些野心家、投机派。自熙宁四年(一○七一)起,苏轼离开朝廷,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一○七九),苏轼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谢表》中说,神宗“知其(自指)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贩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指出这一风波蕴含着政治因素 ,即王安石及其亲信谢景温欲通过诬奏手段 ,阻止苏轼出任谏官要职  相似文献   

8.
过去对苏轼居密一段的研究近乎空白,但这却是苏轼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陈文将苏轼这期间的诗词作了迟异常说的解释,认为其中都有政治寓意,寄托了对王安石新法的意见,实乃苏轼对付变法之障眼法。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变法期间,一大批著名人物如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如何评价这些反对派,历来存在争议,本文现拟就此问题试作评价。一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日益因循守旧弊病百端的历史条件下,由宋神宗支持与领导,王  相似文献   

10.
在对《尚书》的诠释中,苏轼从应物合乎情理性所要遵循的标.准情本论出发,用从众的观点批判了王安石从智性出发而以为精英分子可以违众自用的思想。王安石的《尚书新义》过分渲染了刑罚的作用,而苏轼认为治国决不可以过度依赖刑罚甚至重刑,因而对《尚书新义》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诠释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其中的分歧是二人的哲学思想在经典诠释中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苏轼的政治思想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他有进步的一面,同王安石一样有改革的要求,与顽固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熙丰时期“东联高丽”战略研究孙建民顾宏义为了对抗来自北方的威胁,彻底纾解外患,北宋长期奉行“东联高丽”的战略对策。但其真正全面付诸实施,却是在王安石领导和影响的变法运动期间。可以说,联丽制辽作为熙丰对外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变法派富国强兵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熙宁四年底,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离京城,通判杭州。在判杭期间,苏轼开始了词的创作。促使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而非出于自觉,其近五十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然而,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苏轼在判杭词中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苏轼自觉提高词品、革新词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洛学、新学、蜀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连章 《中州学刊》2002,(6):130-136
本文认为 ,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和苏轼蜀学 ,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有异有同。三家经过相互驳难 ,相互吸收 ,相互促进 ,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风格。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上 ,都希望变法改革 ,来挽救由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局面。只是在具体方法上出现了分歧 ,王安石变法的总目标是富国强兵 ,总方针是“理财”、“通变” ;二程则认为应该通过行仁政、重礼义、重教化的办法调整社会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主张“兴利” ,二程主张“尚德” ,二者产生矛盾。二程加入反对变法的行列。但在态度上是比较温和的。他们在学术上 ,都为儒学的哲学化、儒经的义理化做出了贡献。在宋明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二程洛学与苏轼蜀学之争是保守派内部的派系之争 ,他们都反对新法。他们的争论主要是表现在学术上的性情之辩 ,苏轼主张性情统一论 ,二程则主张性善情恶论。洛学、新学、蜀学经过长期的争论 ,最终是洛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地位不甚高的杜甫在宋代却备受推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陆游、文天祥等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公元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江西临州人,是北宋时期一位具有法家思想的进步政治家。北宋仁宗(公元一○二三——一○六三年在位)时,他从地方官被逐步提拔到中央机关,便以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积极宣传改革。宋神宗(公元一○六八——一○八五年在位)上台以后,又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和宰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运动,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尊法反儒的斗爭,把长期进行的儒法论爭推向一个新阶段。王安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衰落  相似文献   

17.
论元丰改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变化中的作用葛桂莲北宋中叶,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积贫"、"积弱"之势日益严重。为了挽救赵家王朝的统治危机,神宗在王安石等革新派的大力倡导下,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变法运动,即"照本变法"。元丰改制是照丰变法...  相似文献   

18.
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三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都活了六十六岁,这真是历史的巧合。就苏轼现存集子来看,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应试时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年二十二岁;最早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1059)再次赴京途中父子三人合编《南行集》里的四十首作品,时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变法,在北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元祐更化则是这次变法的终结。长期以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但一般肯定变法者则否定元祐更化,否定变法者则肯定元祐更化,二者必居其一,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了。 目前史学界大多认为王安石变法具有进步意义,而把元祐更化看作是一场复辟和历史倒退,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宋人选唐宋文选本选录唐宋作家之散文数量进行排比分析,得出宋人心目中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是苏轼、欧阳修、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司马光、张耒。八大家的诞生,各有其具体原因,且与宋代古文、理学同源共存的特定学术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