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三言"在叙事方式上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言"将原本偏重时间一维的说话艺术发展为时空并重的小说艺术,它使小说具有了空间感、逼真感.这一艺术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应归功于"三言"在叙事方法上的杰出造诣一是叙述者以客观叙述为主,以主观叙述为辅的叙事态度;二是叙述者对叙述视点的灵活运用.在进行客观叙述时,叙述者交替运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显示了极强的叙事才能,取得了多种审美效果."三言"的作者凭借丰富的创作经验,变换叙事的态度和视点以凸显小说形象,吸引读者注意力,召唤读者的审美参与,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以往我们对叙述者的关注,常常是追踪谁在叙述。叙述者是谁固然十分重要,但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我们将探讨的小说叙述者的知情者身份,就表现了叙述人与故事中人物的某种特殊关系。而正是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知情叙事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小说在叙述形式上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的小说视角常采用独白的形式,叙述者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独特叙事视角在其代表作之一《洪堡的礼物》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作者索尔·贝娄将叙述中心置于故事叙述者查理·西特林的意识中,全力刻画聚焦主体,充分运用“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固定式内聚焦、不定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让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关注着自己的过去,追问着生存的意义.贝娄通过不断变换聚焦者的时空位置来感知叙述声音,进而妥善处理叙述者西特林的视野,客观分析叙述者的思想和感受.借用叙事视角变化的互补关系排除各种不可靠因素,减少读者认识上的偏差,彰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从而赋予小说极强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4.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张洁的小说表现的是一种“评价性的现实”,即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叙述者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这样一来,全知全能的外聚焦叙述与人物内聚焦叙事相结合就形成了特有的意义空间。张洁总是在同一个作品中写几个人物的故事,通过共同的主题形成多人物、多故事的拼盘组接结构。张洁较少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性,而是注意在小说中自觉地设置一些有象征意味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将读者引向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鲁迅小说作者“说”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可以用来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用什么样的时间方式会组织故事。本文在这里仅运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来分析鲁迅小说中作者是选择什么样“说”的方式,用什么样的叙述者来行使介人文本权利的。 作为作家创作的产物,纯粹客观的无作者介入的小说是不可能存在的。鲁迅小说扬弃了传统的介入方式,通过叙述者、人物与作者的不同关系巧妙地介入作品,收到了特殊的美学效果,开创了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2012,(8):250
侯素琴撰文《论小说叙事学中的叙述视点、视角与聚焦》指出,自西方小说理论诞生以来,对于从什么角度和如何叙述故事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早在1832年李斯特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洛克哈特也曾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进入20世纪,小说文体学得以长足发展,叙事理论在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在欧洲文学史上被誉为"奇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叙事方式的开拓性艺术创新。其一,它大胆借鉴书信体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欧洲传统框架式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开创了多个叙述者叙述相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其次,在欧洲小说叙述视角的演变历程中,首创了欧洲小说旁观式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李自国 《江汉论坛》2012,(2):119-123
《红高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标志着莫言小说叙述视角的创新:一方面,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叙述声音进行历史想象,故事内人物"我父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历史,这既对先辈传奇人生及其意义做出了不同的经验处理,又让抗日故事与爱情故事交错展开,凸显先辈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叙述者"我"的现实与叙述焦点"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互交错,建构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天才的女作家。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来源于小说的内容,更得益于其完美的形式。在萧红的小说中,叙述本身被戏剧化、情节化、故事化,成为审美对象。其小说娴熟的叙述技巧,使形式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阅读趣味。 叙述技巧一词的内涵很大,包括叙述者、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许多内容。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把故事底本变成叙述文本,都有一个感知事件的具体方式,即叙述的角度问题。叙述角度是二十世纪小说叙述研究中最热门的问扭,视角问囚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海峡两岸女性家族小说中,叙述者干预主要分为对话语的干预和对故事的干预两种方式。二者最基本的区分在于"是否削弱小说之结构"。叙述者干预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叙事技巧,大多受到中国古典传统戏曲和小说的影响,且部分地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和电影的理论与技巧,与所讲述的故事往往密不可分。叙述者干预对小说伦理意蕴的展现和读者的伦理取位均起到重要导向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与理解故事和人物。  相似文献   

13.
谭君强 《学术研究》2005,(10):131-134
在叙事作品中,描述的对象经由叙述者的视点展现出来,视点所涉及到的并非纯粹的形式或技巧,它内在地包含着思想的功能,与叙述者的思考密切相关,也与叙述者、人物、作者、隐含作者之间的关系相关。这一功能无论在故事外叙述者、还是在以故事人物为叙述者的作品中都表现出来,并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叙事门类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可以说,叙事是小说的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小说作品,不仅为小说的批评和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而且为探寻小说的艺术构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比较能说明问题的重要阐释途径。本文试图从小说叙事的角度,研究小说两种不同的叙事效果,即动态叙事与静态叙事,以说明造成小说艺术形象生动与否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动态叙事和静态叙事的概念在小说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到有些作品非常生动,它们所叙述的故事很容易把我们引入那个虚构的形象世界中,有的作品则非常乏味,絮絮叨叨…  相似文献   

15.
列斯科夫是一位天才的叙述家 ,他的许多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列斯科夫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 ,而且“我”不仅成为小说的结构要素 ,同时也把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不仅是作品的创作者,也被看作小说中讲述故事的叙述者,二者合而为一。伴随着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叙述状况出现了变化,逐渐由二者的合一到二者的分离。考察中西叙事作品中作者与叙述者合一的叙述状况及分离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为更好地理解小说创作与小说分析的一条重要原则,并构成当代叙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作品在叙述视角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称叙事作品的特点。第一人称叙事作品的叙述者,是以与被叙述人物同一的特殊关系加入到叙述视角当中的。这一特点,使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在叙述时间与叙述视角的关系、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浓重的追忆色彩和视角转换的自然性,也是使作品的叙述视角产生各种复杂关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豆棚闲话>在叙事艺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它从整体上打破了以往话本小说的叙事方法有不止一个叙述者和叙事者层次,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就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它也在内容、形式、主题等很多方面突破了以往话本小说的创作成规.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叙事手法上,<豆棚闲话>都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其最完美的作品。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的叙述者尼克可谓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完美产物。菲茨杰拉德运用"目击者"型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描写整个故事,并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尼克的形象更加丰富完美,从而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整个作品通过尼克独特视角的叙述显得真实而又客观。本文旨在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目击者"型叙事角度和圆形人物的构成进行探究论述。  相似文献   

20.
杨剑龙  李伟长 《江汉论坛》2005,(12):117-121
贾平凹的长篇新作<秦腔>展现了中国当代农村真实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家拳拳的乡土之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作品写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采用了环形的故事结构和密集的流年式写法,他是以对于故乡农村十分复杂的情感来叙写故乡的,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采取故事中人物的叙述与故事背后隐藏的叙述者交织的叙事视点,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乡镇人物,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策略,是一次新的卓有成效的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