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家族文学史》即将问世了。这是继《土家族简史》出版后土家族历史研究的又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这里,我谨代表鄂西自治州各民族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编写各民族的文学史,是由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四家联合下达的科研任务。《土家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由湘、鄂、川、黔四省民委领导,由四省的专家学者联合组成顾问及编写小组,从八五年十月开始,迄今三年,终于完成。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
新近出版的《土家族文学史》成绩斐然,令人可喜,它是当前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新成果。它不仅是湘鄂川黔广大土家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对弘扬土家族文化、振奋土家恢民族精神、促进土家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等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而且为光大(?)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为编纂我国多民  相似文献   

3.
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卫所制度初探戴楚洲1982年.国家民委转发的《湘鄂川黔四省恢复土家族成份座谈会纪要》规定:“恢复土家族成份的工作主要在清代‘改土归流’前的土司、土官管辖的土家族地区,在其周围的卫所地区和边缘地带也有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土家族...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现有人口近三百万,自称“必际卡”(意思为本地人),反映着它的历史悠久。土家族自己的语言,现仅于湘西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的某些聚居区内保留较为完整,亦在川东、鄂西等地有所保留,其余大部分土家族地区均巳通行汉语(文)。由于无本民族的文字,汉文献记  相似文献   

5.
鄂西民族地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鄂西地区的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其人口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对土家族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大体上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20世纪90年代以前,鄂西地区土家族研究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进入90年代后,鄂西土家族研究的这种被动局面开始得到改变。纵观鄂西地区90年代土家族研究的态势,大体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统一认识,树立信心,健全机构,凝聚队伍的蓄势阶段,后期才是出批量性成果和真正起飞的阶段。其显著标志至少有下列两个:其一…  相似文献   

6.
清代江苏无锡戏剧家、诗人顾彩访问鄂西容美土司田舜年,记下所见所闻,写成《容美纪游》。土家族学者高润身、高敬菊为之作评注,将容美古俗与现代土家族民俗作比较研究,乃土家族文化与民俗的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土家族和清江流域,着眼于土家族的社会生活与土家族地区的山川风物,去着力挖掘和热情吟唱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风情,以诗的语言集中表现土家族的整体艺术形象,刘小平是第一人.他熟悉自己的民族和土地,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土地,且又执着于做人和做诗的追求,因此,《鄂西倒影》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亮丽的人格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土家族青年刘小平个人诗集《鄂西倒影》(作家出版社 .1999.6 .)的文本研究 ,揭示 90年代中国诗歌的个人化。地域化趋势以及这种反一味“内转”诗歌在诗歌逐渐芜杂、失重的窘困下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9.
“竹枝”,原是流传湘鄂川黔边的一种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依据这种民歌的格调,创作了《竹枝词》共二十一首,遂成为唐代中叶以后风行的一种诗体.湘西土家族聚居各县,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左右,先后改土归流,汉文化大量传入,“竹枝词”这种诗体很快的被土家族地区文人所接受.永顺地区的一些文人(主要是土家族),写了大量“竹枝词”,总名曰《溪州竹枝词》.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湘西土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湘鄂川黔边区的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神话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的神话传说中,族源神话占了一定的比重,很有特色。 土家族族源神话丰富多彩,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老虎与人结合的后代,成了后来的土家人。其代表作是《虎儿娃》。它的基本情节是:虎与人结合后,生下一个孩子。那孩子脸上半边人形半边虎形,既有人一般的聪明又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是在一八四一年抵抗英国侵略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清史稿》、《清史列传》、《湖北通志》、《恩施县志》均为其立传、最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以及为纪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自治州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具有直爽、强悍和豁达等诸多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无论是在土家族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着明显的表现。本文仅就这诸多特征中的“悍”略加论及,以就教于学者。 1 土家族性格特点中的“悍”,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的有关史志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记载。如《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有“隶土籍者,悍而直”的  相似文献   

13.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它必然要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现实生活,民族发展历史有所反映.因此,在编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史与民族史的关系.土家族文学史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考查的结果证明,土家族文学是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土家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家族神话产生在远古时代,有开天辟地神话,兄妹成亲神话,卵玉射日神话,太阳和月亮是兄妹神话等.  相似文献   

14.
《龙船调》是一首在鄂西土家族民间经时历岁、流传久远 ,享誉世界的优秀民歌 ;它具有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突出的主题、清晰的结构 ;并以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展示出其独特的土家族音乐魅力  相似文献   

15.
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鄂西土家族民歌中的衬词大多数出现在民歌的曲首、句首、句中和句末,与民歌正词一起构成整首曲子,决定着民歌的风格、意境和情感等,一般以语气助词、称谓词、拟声词、习惯语或俗语的形式出现,具有描述当地土家族生活、抒发土家族情感、弘扬土家族艺术精神、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功能。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的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充分展现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竹文化探析王平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交接处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种竹历史悠久,并由此孕育了悠久的竹文化,即以竹及其制品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的总和。本文将从竹与土家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对土家族的竹文化作些探讨。一、竹与土家族的物质...  相似文献   

17.
<正> 绪论湘鄂川黔四省毗连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称“必际卡”。现约有九十多万人,其中湘西六十多万,鄂西二十多万,川东、黔东约二、三万。几千年来,他们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古老的文化。他们以刻苦耐劳称著于世,在缔造统一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关于土家族族源的问题,目前有几种说法,现将我们的观点摆出来供专家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当代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廪君之后,土家族文化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时期。这在刘孝瑜、王炬堡等先生编著的《土家族简史》一书中反映较为徹明。然而,土家族文化在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变迁都没有当代变迁这么剧烈。本文以笔者1989年在鄂西卯洞社区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对土家族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主要侧面加以浅析,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由湖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南民族学院共同发起召集的《土家族文化志》编纂工作会议,于1991年10月7日至9日在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召开,来自湖北、湖南两省从事土家族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共1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土家族文化志》的编纂宗旨和彭英明等同志拟定的编写大纲,并就编写计划和分工以及其他有  相似文献   

20.
关于聚居在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先民的社会形态,《土家族简史》(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简史》)有过概括性的论述,认为唐宋时期土家族的经济是“封建领主经济”,实行农奴制;元末明初,土民私人占有土地已经出现,明末清初,土地买卖更加盛行,封建领主经济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化”。土司时期,土家族聚居地区所建大小土司数十,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个土司,必然各有各自的个性。那么,容美土司的社会形态是怎样的呢?由于前史未详载,本文对容美土司社会形态的考察,主要只能拘限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