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赫哲族与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两支少数民族。两民族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通过两民族服饰、生活用具、萨满用具以及图案纹样的对比分析,比较了两民族文化生活与图案艺术的异同。我们在研究两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要借鉴发展他们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图腾文化:人类远古的幻想和寄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伦春族历史上古老而奇特的图腾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承袭着民族文明的生命密码。作为我国较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坚守着一方土地,传承着一种文化,他们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世界的主宰,而当做是其中的一部分,并希望人与世界万物建立起血缘般的关系,从世界万物中获得自身生存的权利。我们只有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天然乐生倾向,才能实现人自身的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世居大、小兴安岭地区,以狩猎著称于世,茂密的森林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强悍勇猛的个性,也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善良淳朴的民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鄂伦春人只有8659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8196人)仅仅增长了四五百人左右,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无文字,然而这并不妨碍勤劳朴实的鄂伦春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传统艺术。鄂伦春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学界对其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近些年来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略显单薄。本文就对其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一番考述。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是位于我国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桦树皮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制品初步成型后,鄂伦春人在其表面饰以装饰纹样,鄂伦春族装饰纹样来源于自然,展现了游猎民族简约大气的审美情趣,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安定和谐的祈愿。  相似文献   

5.
模仿论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本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成就,科学实证地阐述了模仿论的历史内涵,澄清了模仿论在人类学视野中的原始文化本相。模仿是原始巫术表演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艺术起源问题时,模仿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使用交感思维的行动的过程,是一种表现、表演或象征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6.
红色旅游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红色旅游研究的深入。其中,历史学的研究丰富、丰满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学的研究规划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促进了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培育了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体旅游者与原住民等问题,试图为红色旅游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10):75-80
鲁迅的戏曲论并非是从理论上探讨戏曲文本和舞台表演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得失,而是从文化批判立场出发、通过戏曲作品与舞台表演所反映出的问题而对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进行的深刻思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戏曲,是文艺"瞒和骗"的一个样板,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粉饰现实之缺陷,鲁迅有关论述揭示了中国戏曲代表的传统文艺突出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居的焦虑正在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焦虑的重要方面,这种焦虑显现于当代居住实践的诸领域。去居化是当代人居住困境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居的物化、居的丧失和居的流动,它使居日益远离居的本质。去居化本质上源于资本的困境,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居的现实面貌,居住空间在这里成为资本权力的试验场。在当代,一种可能的居住理想是对资本暴力的空间抵抗,它保障平等不受侵犯的居住权利的实现,并着眼于建构和谐共居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9.
汉族是最早定居新疆的民族之一.特别自清代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因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支援边疆建设,或处于避灾、经商、谋生等目的,自行迁来这一地区的居民连续不断,这些外地迁来的居民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而且带来了他们在原住地修建居屋的习惯,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民居聚落文化中心,在同当地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中,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汉文化.  相似文献   

10.
富晓星 《学术论坛》2002,(6):112-115
语言学是人类学 (或民族学 )最亲近的学术好友 ,首先将语言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是1 9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自觉吸收并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观点、方法、材料进行民族研究 ,是现代人类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播化学派、功能学派的"地理圈理论"、"需要理论"等为基础,探究<诗经>、<尚书>、<韩非子>、<史记>、<汉书>等古籍中反映的我国古代居住的观念、经验、方法等居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两个典型猎民村的实地调查,直面定居后鄂伦春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从社会政策的研究视角出发,透视由狩猎生产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方式后,国家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相关政策对鄂伦春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究竟起到了哪些作用,在政策的制定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实际问题,反思国家福利政策引发的民族发展方式探讨,以及国家转产政策与民族实际生存状态脱节的问题.培养鄂伦春民族的文化自觉能力,对鄂伦春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使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相协调,从而实现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顺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范可 《学术月刊》2020,(3):141-154+120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下国内各界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生存性智慧和生态文明这两个我国学者所创的概念,结合人类学的理论思考,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与对"发展"的反思有关。"发展"所带来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积极发展日益完善所必不可少的,是文明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理性的生存性智慧对于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有所助益。生存性智慧是一个文化长年累月的生活实践经验的累积,不能因其非理性而忽视。狩猎采集社会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提供给社会成员许多有关所处环境的知识,他们对于其他物种的看法近些年来引起了所谓"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家的高度关注。人类学者相信,许多狩猎采集社会和游耕社会对待各种动植物的态度是这些社会之所以能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实现动态平衡的奥妙所在。他们对于其他物种的看法与态度是一种"美德",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4.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大文化”概念便于揭示社会生产力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从“大文化”的角度入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各个层次和操作环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的道德风尚,把握好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花山文化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开发花山壮族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注意其民族文化的真正裁体,应该确保民族文化的正确展示及其真实性.花山文化品牌具有产业和事业的两重性,应该组建成花山文化产业集团,并以集团产业化方式运作文化艺术旅游,逐步提升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发展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应该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民族社会福利建设中存在着由于民族福利制度自身功能发生偏差而产生的制度风险。它以民族福利制度与民族经济社会制度及福利文化传统之间的制度冲突为发生基础。制度冲突尽管以有限理性与制度变革为生成根源,但其风险化的关键在于是否在民族福利建设过程中维护了合理的民族权益。因此,风险的规避在于根据确保民族合理权益的原则进行制度协调,改进民族福利制度。当前,尤其要据此原则将民族福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市场化、平等化改进,以化解其现实风险。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山林文化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张志忠 《晋阳学刊》2009,(3):96-104
与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不同,米兰·昆德拉提出的“欧洲小说”观念,是以审美现代性对抗“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的源头所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对资产阶级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审美现代性立场的坚执中产生的反省,阐述了他独特的“欧洲小说观”与审美现代性起源新说。他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以审美现代性的态度,审视和评判现代生活,深入地考察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系列现象:媚俗,舞者,轻与重,快与慢,记忆与遗忘,革命、鸟托邦与抒情姿态,等等,犀利地揭示出其中的现代性悖谬。  相似文献   

19.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除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层面予以关注之外,更需要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当地人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西藏民居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表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本文根据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在简要勾勒西藏民居文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西藏民居的类别与特点、居室陈设与装饰以及起居礼俗与禁忌。该文还探讨了西藏民居在新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