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士人在参加科举或做官之后,不少人会经历父母丧亡的人生变故。由于受儒家孝文化的影响,汉代以来士人丁忧期间要居家守丧,不能考试、做官、交游、娱乐,加之受清代前期社会风气、学术潮流的影响,很多清代士人在丁忧期间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在礼学研究、历史考证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在文学创作、讲学、课蒙、编刻书籍等方面的活动,也多与平时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清代科举与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士子把“学而优则仕”看作是变更自身命运的希望,也视为获得社会承认的某种荣誉的标志。而封建统治者则把科举当成稳定社会、维护自身统治的一剂良药。从本质上讲,科举制度是买卖关系在君臣之间的反映。清王朝有效地运用了这一人才选举制度,巩固了它入关以后的统治,使大多数士人成为科举的奴仆,心甘情愿地受人摆布,这是统治者的喜剧,是士人的悲剧。清代科举之八股文上承明代,其弊自不待言,但它与文学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不是“一言以弊之”所能解答的。  相似文献   

3.
南宋中后期,在科举、经济等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下,士人入仕途径变得异常拥塞,士人观念因之改变.士与工商等其他群体广泛交融,中下层士人全面崛起,士之阶层分化逐步明晰.士人分化对南宋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游士、隐士诗人成为一股重要力量.他们散布于两浙、闽、赣等地区,游离于政体之外或政体边缘,使诗坛重心分散于地方.在特定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左右下,其诗作呈现出率直清轻的特点,推动“宋调”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素有人才荟萃的美誉,士人对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的重心。追溯这一历史过程,起始于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经历了西汉时期的一段沉寂后,随着江南经济日渐发达,文化发展,江南士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在东汉历史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地域政治团体。在重儒之风的熏染下,江南士人的学术修养日渐加深,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有著述传世的士人多达二十余人。江南士人群体兴起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原文化的传播,中原官吏的提携,另一方面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和世家大族的出现,都是江南士人群体在东汉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元灭宋后,科举停废长达三十余年.对于宋代以来“专尚科目”的江南士人来说,这一变化影响甚巨,生活境遇、生存方式、士人心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在科举不兴的形势下,江南士人弃学改辙的情形十分普遍,儒学教育和学习陷入低潮.与之形成对照,江南士人中兴起一股学诗、写诗的风气,诗社活动兴盛,诗歌唱和频繁.诗坛风气以晚唐许浑、姚合等人为宗,格调凄苦哀怨.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即士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出现于春秋末叶学官下移、私学兴起之时,历战国,经秦汉,士人接受了由诸侯力政、列国纷争至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建立等时代变迁的洗礼而壮大成熟起来。其成熟的根本标志是士人有了自己的比较一致的人生价值观,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所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中国知识分子自产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时代与学派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士人的人生价值观区分为不同的内容与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1.秦代士人以实现富国强兵而“立功”为最高人生价值。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秦帝国如茫茫夜空中的一颗巨大璀璨的流星,放射出万丈光华而转瞬逝去,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奥秘。一部由弱小到强大、由称霸西戎到一统天下的秦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天下士人建功立业史。据李斯的《谏逐客书》,秦自缪公称霸西戎起,在秦辅政大臣多非秦产,基本来自山  相似文献   

7.
民间考评式结社是盛行于元、清两代的重要社会现象.它的出现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紧密相关,同时也是科举文化作用的结果.即使清代统治者严令禁止文人结社,但这种结社形式仍然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清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民间考评式结社的流行不仅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学发展,也填补了清代文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或科举不第的心理空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一向是重儒轻医,明代亦如此。但与前代不同的是,明代出现了众多儒生弃举从医的现象。这一方面与明中后期科举竞争加剧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当时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有的也与儒生个人经历或社会环境有关。儒生弃举从医现象的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拓宽了士人的谋生方式,另一方面壮大了从医者队伍,使得更多的病人得到救治。而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大量儒生弃举从医,促进了明代医学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不仅形成了完善而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分科也进一步细化,与现代中医的分科基本相同,中医的临床实践也取得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正应 《学术探索》2014,(10):153-156
朝鲜李朝书院的兴盛,与李退溪的书院思想和书院活动有直接关系.李退溪认为,当时的国学乡校已经失去了育人的本质功能而沦为科举应试的工具.兴建书院势在必行,非为举业而为尊贤讲道.通过对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析,李退溪认为书院重人格教育的尊贤讲道之风可以纠偏当时浮薄恶劣的士林风气、提高士人人格修养、美化风俗并使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0.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3,16(4):25-28
晚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士人价值现、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改变,出现了逃禅归隐、弃儒从商、纵欲享乐之风。这不仅表现了封建秩序已遭到严重冲击,也反映出士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丁蓉 《学术探索》2011,(5):94-97
明代南直隶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明代南直隶举人人数是明代各大政区的举人人数中最多的。本文通过辑录和考订相关文献,获得了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籍贯信息。对举人籍贯按府进行统计后发现,明代南直隶举人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苏州、常州、应天、松江、徽州、扬州6府,此6府的举人中式率较高。而南直隶各府举人人数的多寡,与各府的属县数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人大代表候选人产生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大代表候选人产生方式改革有利于各利益主体政治参与热情和要求的表达,提高了选举的民主程度,确有进步之处,但仍然存在侯选人民意基础差、选举效率低、难以避免暗箱操作等不足。我国人大代表候选人产生方式完善之路在于适当提高候选人的提名条件;彻底取消讨论、协商和预选,直接通过投票产生人大代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遴选优秀人才成为候选人,增强组织提名候选人的竞争力,确保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民主选举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候选人的产生,对发展党内民主至关重 要。候选人产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过程。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 目前中国共产党选举制度中关于候选人提名方式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职业选拔情景中被试作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实验研究,探讨职业选拔情境下被试对人格测验作假的性质。被试为两组对刑警职业熟悉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共276人。研究结果显示,60-80%的个体都会作假,大部分人属于轻度作假;作假程度要比西方的大一些,人格分数平均升高0.6个标准差以上。这将大大影响人格测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3,(3):120-127
本文就台湾进士这一地域历史人群之成员总数、名录、佳话、义举、轶事等钩沉索隐、取证考据 ,并就清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有所介绍和评估。认为 ,台湾进士是一个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人群 ,宜以“地域历史人群”视之 ;台湾幕友、台湾班兵、台湾塾师、台湾教谕等亦各是一“地域历史人群”、各是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简论清代黄州府的进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黄州府的举业兴旺发达,进士及第的大有人在,进士人数位居湖北全省第一,成为湖北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这种现象,绝非偶然,既是因为黄州府的士风厚善、书院众多,还离不开地方官的重视和邑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洪武三年五月,明廷为开科取士事颁诏天下,具体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然而诏令对当时全国12直省乡试录取名额的规定,在现存明清史籍中至少有5种说法,分歧主要集中在两广解额上.明初两广曾有合行乡试的经历,但这一事实并不广为人知,这或许正是引发洪武三年乡试解额出现诸多说法的原因.依据相关文献,大体可以推知:洪武三年开科诏计划在全国乡试中录取举人500名,其中应天府百人,河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陕西、北平9省各40人,广东、广西各20人.这与学界目前普遍采用的<明太祖实录>中的说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公民自主参选人大代表的兴起,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在各方面影响到人大制度的选举过程和结果。然而,目前在研究区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过程中出现的这一新兴群体时。许多研究还处于概念冲突的状态。可看到的相关概念群包括:“自荐候选人”、“非组织提名候选人”和“独立候选人”等概念,不仅引发学界和人大工作者的许多争议,而且给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带来现实挑战。因而探讨自主参选人的兴起及其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成为人大选举制度由“确认型”向“竞争型”演进中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深化领导干部队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当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重要基础.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社会对选人用人工作的信任程度,包括社会公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满意度和对被任用干部的认可度两个方面,前者是选人的社会风气问题,主要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后者是用人的社会导向问题,主要体现科学性的要求.选人用人公信度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选人用人工作信任度和被任用干部认可度的测量器.构建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公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许友根 《晋阳学刊》2012,(6):101-105
《登科记考再补正》主要存在重复录载前人已经使用的史料而没有进行任何考证、将史料中凡有"进士"字样的人全部录载为"及第进士"、依据未经考证的方志与宗谱等史料录载登科人名以及由于不清楚武举考试的基本史实而产生的误载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到该书作为史料工具书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更事关后续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值得学界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