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化适应--研究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经济生育模式已不能完整地阐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文化适应作为一个不同于经济、社会、政策的因素而对流动人口生育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明确文化适应内涵及文化适应作用于流动人口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形式和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从文化适应角度来研究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提出文化适应机制将使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有利于我国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勃 《社会科学》2008,(6):89-94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强调对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进行考察,是关注老年群体主体性的研究思路不断延伸的结果.通过对441名城市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有关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数据资料.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年龄不是判断其社会适应水平的直接因素;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归结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或不变的人居多数.这些结果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英明 《理论界》2009,(6):153-154
电视节目的品牌化时代已经到来.过去的以频道为主,封闭、落后、自我的频道经营方式将不再适合目前的潮流,电视节目的品牌化经营将影响整个电视传媒业、电视广告代理业以及相关产业中的每一个人的职业命运.研究这一趋势,并主动适应它的发展要求,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确定的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又将会有一个大飞跃.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成一体,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借鉴融通中发展.在现代转型时期,中西方文化只有相互融通,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大学信息教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敏 《天府新论》2003,(5):120-122
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将信息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行信息教育,能够塑造新型、复合型人才.在高等教育中,要树立信息教育观念,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探索信息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跨国公司内部的中外职员之间在价值取向、相互评价和互动关系等方面,探讨了跨国公司在文化上如何与中国社会进行交流、适应等问题.经调查和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文化适应问题,并不像有关研究认为的那样严重,尽管存在一些矛盾和紧张.这里的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不可能改变它以适应跨国公司的文化需求,所以跨国公司大多采用"本土化"战略,一方面通过各种培训机会让中方职员接受跨国公司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另一方面将一些本地民俗纳入到跨国公司的行动中去,从而消解文化适应上的紧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7.
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文化适应过程可划分为文化冲突、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本文尝试从文化适应的最小单元入手,来分析构成文化适应系统的物理适应、社会适应和观念适应的过程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失地农民适应性的策略,主要包括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建构,政府部门的就业促进,市民的社会接纳以及居住社区支持系统的构造.  相似文献   

8.
如何尽快提高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一直是大一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而这项"适应性教育"工作做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所带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本文从大学新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造成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因素分析以及提高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能力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对辅导员如何通过"适应性教育"尽快提高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进行了阐述,进而得出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逐渐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有利于辅导员提高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能力的重要措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高校实验教学将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形势?本文提出了总体的思路和具体的设想,以期推进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它在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异,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探求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入世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何种挑战和机遇,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加入WTO,更关系到我们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形势.中国加入WTO,既没有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那么多新的挑战,也没有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那么多新的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加入WTO对国有商业银行挑战和机遇的实质所在,进而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扩大开放,稳步迈向国际化 从外向化到国际化,提出已有多年。两者之间的区别,不仅在数量上,我国尤其是沿海省市的开放依赖度早就不低了;而在本质上,只要还实行高关税政策和少领域引资,总不是真正的国际化。逐步撤除关税壁垒,放开投资领域,正是“入世”,才使我国经济开始与国际市场相融合。不言而喻,这是机遇,又是冲击,要有恰当措施,获得正面效应。 “入世”意味着进一步开放,最直接的效应是扩大进出口贸易。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率;就是在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增长率顿然受挫,我国在稍…  相似文献   

13.
孙长坪 《社会科学》2008,(1):93-103
国有企业概念未能表述企业法律形态,不能作为企业法主体概念.我国国有企业可表述为六类企业主体概念.即公共企业、公有公司、相对公有公司、公产合作社企业、公产参股公司、公产合作企业.这六种企业又统称公产企业,即由公有资产投资者全部或部分投资形成的、含有公有产权的、具有经营性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公产企业概念比国有企业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达这类企业的经济性质,更好地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更好地体现现代企业的内在规律,比国有企业概念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法主体概念的要求.我国应整合现行国有企业法律法规,完善以公产企业为企业法主体概念的企业立法.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全新的最具实质意义的改革, 它具有直接社会性、非常急迫性、充分理性及自觉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若取得突破与成功, 务必采取理论先于对策的思路, 破除与废弃传统国有制理论, 大胆进行国有制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严瑞珍 《河北学刊》2001,21(4):6-12
中国加入WTO大局已定,中国经济将要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本文从我国经济的全局着手,分析加入WTO后,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风险,提出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几年过渡期,紧急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挑战,化解风险,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6.
袁东安 《学术探索》2003,(12):27-30
国有企业集团在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仍然带有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它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培育市场导向型企业集团的同时让国有企业集团平稳地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面临外资银行和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的双重竞争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才能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大金融创新步伐,做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内控制度创新,才能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20年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经历了两个时期。 90年代中期以前 ,国有经济布局变化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被动调整 ;90年代中期以后转变为有意识的主动调整。在讨论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时 ,人们通常注意的是经济部门的重要程度和企业规模大小 ,而忽视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准则。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将面临退出难问题的困扰 ,但随着改革深化 ,国有经济从无效率领域中的退出将日益成为一件正常的事情。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应与降低非国有经济进入壁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关注国有经济从无效率领域中退出的同时 ,还应注意国有经济主动进入竞争性领域问题。这对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素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李国良 《河北学刊》2007,27(5):226-228
深入研究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与对策,是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表现为结构特征和产业特征两个方面,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应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等基本原则。处置对策包括选择"资产管理中心模式"为主要模式,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方位的现代监管机制,以及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嵌入在国有企业场域之中,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设计的过程,而是场域关系作用下的演进过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场域中的惯习、行动者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场域结构决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