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霓 《学术探索》2013,(6):129-132
王尔德在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许多矛盾面具,引人关注。借用韦尔施对现代审美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到,王尔德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为艺术而艺术地生活”信条和人生艺术化的“为艺术而成为艺术人”信条当作“为艺术而艺术”唯美理论的注释和扩展,通过塑造矛盾面具,进行多重自我建构,体验丰富的艺术人生,使自己的审美追求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2.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进 《学术论坛》2006,(4):156-159
歌唱艺术不是单纯追求歌唱技巧的艺术,而是十分重视歌唱感染力的艺术。歌唱者要发挥最佳的演唱水平,声音的美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的表现,这两大要素的结合十分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如果只重视技术而忽视艺术表现,发声技巧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只有在演唱时真正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准确、生动、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3.
康德将诗积极融入他对审美及伦理问题的思考中。诗被康德视为最高级的“美的艺术”。诗人凭借艺术天才和诗学义务赋予作品以典范精神,这种作品能够为人所追随,并让心灵脱离病态,为人建构起真正的“美丽心灵”。以“诗心”为内核的美丽心灵,召唤出心灵的“共情”能力,它是关切社会、理解他者和奠基道德的重要条件。康德诗学是一种融合了伦理纲维的“大诗学”,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文学艺术的怡情及审美个人主义,而是将文学作为进阶伟大人格与正义社会的有效选择,因而它追求的是一种诗学正义。  相似文献   

4.
一張启城同学在去年《学术月刊》12月号发表的“蔣孔阳的观点是否是修正主义”一文,認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毫无例外的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他和蔣孔阳先生一样,都認为在阶級社会里除了存在具有阶級性的作品外,还有所謂“不为任何阶级服务的作品”。也就是說,存在“超阶级”“超現实”或“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点”和“染”本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两种技法。 这种绘画的技法借用到文学艺术中,成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有人称之为“点染”格。在一篇作品中,正面表明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曰“点”;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所进行的铺张曰“染”。这种“点”与“染”的结合,常常深刻而又明确地突出作品的主旨,给读者以鲜明丰富的艺术感受。 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的技巧也便自然地被借  相似文献   

6.
延宕艺术,是指在叙事作品中,为了加强读者对作品表现对象的感受,有意延缓叙事进程的一种手法。高中语文有许多文章都运用了延宕艺术。恰当地运用延宕艺术,不仅能丰富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灵,更能深刻地表达作品的主题。一、通过延宕艺术,丰富人物形象《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以描摹生动而素为人所称道。白妞说书的技艺,通过作者巧妙地应用比喻,而使人感觉“三月不知肉味”。其实在这之前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延宕艺术的手法,为下文正面写白妞做了铺垫。明湖居听书人们慕名而来,听的就是白妞说书,所以才九点多人们便“赶忙”去明湖居…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史评价体系中,装饰性常常具有贬义色彩。它意指肤浅、依附性和缺乏个性。但在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创作实践中,我们看到装饰性逐渐成为艺术自律性的实现手段,以此扭转三维透视的艺术传统。而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装饰性更以其平面性、直观性特征掀起一场身体化、感官化的视觉观看革命,以此抵制旧有的精英主义审美体验。这一悖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使人们经由艺术反思生活蕴含的深刻哲理,另一方面也使艺术在放弃精英姿态与坚持精神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书坛由于受西方表现主义美学观的影响,只注重观念,而忽视传达观念的操作实践层面,不讲求实践工夫而竭力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得其书法仅是一些理念的堆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技艺"层面的艺术实践非常重视,但书法又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其所关注的除了结构、章法等技巧层面的美学规律外,还有人格、心志、理想等超越于技艺层面的东西,这是理解书法实践指向的另外一个层面.艺术家通过作品可把理想传达到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进而创造出一个新天地,由此书法可彰显出通向世界的维度,体现出干预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曹永盛(现在,人们都知道他叫“曹篁生”),出生在著名的徽州卉村落——呈坎,今年刚刚40岁。他是国家非遗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才艺早慧、早现,是个“天生”的竹木雕刻艺术家。他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匠人,成为一名技艺超群的工艺大师,  相似文献   

10.
黄科安 《东岳论丛》2004,25(2):84-88
所谓的“驳正” ,就是反抗正统权威 ;而“俗说”则是以诙谐的态度出之 ,即周作人注意用诙谐幽默笔法创作出蕴含社会深意的随笔作品。这虽是“拨草寻蛇”的看家本领 ,但他也只到要被“火”烤了为止 ,未必有“殉道”的决心。其深层原因是周作人的“中庸”观念在作祟 ,使他在“驳正”与“俗说”之间取得一种艺术的节制和均衡。因而他的随笔作品呈现出“中和”之美 ,是“微词托讽”与“文气庄重”、“游戏而有节制”与“庄重而极自在”这些对立统一关系构成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村中保留了许多古代雕刻,其中尤以木雕为最多。木雕的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山水、各色戏文、翎毛花卉、狮虎猛兽,花样繁多,应有尽有。大都雕工精湛,玲珑剔透。石雕、砖雕和泥塑在数量上虽赶不上木雕,但也有它的精致和独到之处。本文就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试作考察和分析。狮子是流坑石雕的标志性作品。全村保存有两对雌雄石狮,一对在董氏大宗祠遗址、现流坑小学门口,一对在村内中巷“理学名家”宅、明代官宦董燧府第门口。一般雕塑石狮的石材,多用大理石。而流坑石狮却以红石雕成。红色…  相似文献   

12.
雕刻艺术寓实用性和象征性、装饰性为一体.是徽州艺术中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品类。雕刻是三度空间艺术,雕刻艺术与构成它的材料合为一体,只要材料存在,雕刻艺术就存在。徽州的雕刻艺术可以分为墨模雕刻、砚雕、书版雕刻和砖、木、石雕刻。  相似文献   

13.
刘锋杰 《江淮论坛》2023,(3):159-167
徐幹提出“美育群材”一语,指的是用学“艺”的方式来审美地培育人才,通过对技艺、容貌、言辞等的培养,达到对心志、仁义、德行的养成。就讨论“艺”的语境而言,“美育”一词含义近似现代“美育”概念。徐幹与席勒都主张通过审美方式改造自然性格或世俗人心,以达到培养伦理性格或德性品质的目标。但席勒强调艺术教育,徐幹在此之外还强调技艺实践能力的教育,将美育的精神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这是一种“大美育”思想,更切合当代美育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为文之术,首在治心”。由东汉后期文人作品中表现出的心态变化、审美视角变化和作用观念的变化,推衍出一种异于汉儒正统观念的“玄儒境界”。而这种“玄儒境界”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构造,则又成为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嬗变的中介环节。从理论根源上看,汉人能够凝聚儒、道审美趣味而形成“玄儒境界”,结穴于先秦儒、道均落实于人生而又追求于无限的超越状态;从文化背景上看,这种新型人格的出现实现了《诗》、《骚》融合基础上的艺术自觉;从历史条件上看,这种艺术的、人格的、哲学的转折,均根植于汉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中,《在酒楼上》与《故乡》等作品一样,是抒情性较强的作品。小说从“我”岁暮访旧写起,在岁暮雪深的背景上,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落寞和感伤。为作品奠定出一种低沉感伤的基调。随着作品的展开,吕纬甫的出现与自述,这种感伤情绪即与吕纬甫低沉颓唐情绪相互交织,形成作品情绪的高潮,从而产生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在作品中,“我”和吕纬甫都是经历过五·四新思潮冲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曾经意气风发地以改革中国社会为已任,具有强烈  相似文献   

16.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体现着社会批判和审美艺术表现的双重追求。它和“讽刺”概念的某种张力结构——突出的批判—审美双重性的契合,是鲁迅选择“讽刺”作为终生战斗武器的一个深刻原因。在此背景下,鲁迅的讽刺艺术保持了若干必要的张力:“情”与“理”、“平”与奇”、“谐”与“庄”、“杂”与“一”的张力。本文着重探讨“杂”(“繁杂”)与“一”(“集中”、“精练”、“一致”)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形式美学之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历来有从形式的角度阐发艺术规律的传统。早在古希腊罗马,艺术就被看作一种“技艺”,当时的许多美学和诗学著作,大多就是从形式、修辞或技巧等方面来谈论艺术的。这一传统从中世纪之后似乎发生了变……  相似文献   

19.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挑尽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李端此诗,妙在“不忿朝来喜鹊声”一句,可是近来注家,往往误解,遂令佳作失色。如张文勋释云:“她懊恼,她沮丧,连喜鹊的叫声也恼恨起来。”(见《唐诗鉴赏集》),又周锡(韦复)(见《唐诗鉴赏辞典》)与张的解说也大同小异。他们都把“不忿朝来喜鹊声”一句中“不忿”一词解释为“懊恼”、“不满”、“沮丧”等意思。这个错误,或许由张相的解说引出,因为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分(二)”中云:“李端《闺情》:‘……不忿朝来喜鹊声’。意言门前伫望,不见夫归,埋怨鹊声之空报喜也。”这里,似乎把“不忿”理解为“埋怨”之意。  相似文献   

20.
作家创作时总是以其浓厚强烈的情感色彩观物、择物、体物,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艺术形象。“一切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血写的书,心灵的书,深邃而真挚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书。”①所以,创作主体的情感状态对作品的美学追求有很大影响。一、情感对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马克思说:“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②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③这些话都指出了情感的动力作用。情感对文学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起创作冲动、强化审美知觉、鼓动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