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城市家庭结构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因此,笔者拟从分析城市家庭结构变迁的的特征入手,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现状、引起这些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全方位的家庭结构变过及原因分析当前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结构层次的简单化,即大家庭逐渐衰亡,小家庭日渐兴起;家庭中的代际层数、夫妻对数、家庭人数减少;家庭生命周期中的生育期(从第一个子女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是健康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资本缺失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阻,进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主要对策有:转变城乡分割思想,在全社会确立一种城乡开放、平等、统筹观念;打造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市民进行互动和交往的文化环境;积极进行制度改革,创建农民工同城市融合的制度平台;建立健全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人为差别,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积极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加强和发挥民间志愿性组织的作用,增强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3.
透视城市拾荒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登国 《西北人口》2007,28(4):9-13
以进城中青年农民为主力军的城市拾荒者是集弱势与边缘于一身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滞后而产生的。城市拾荒者在为循环型城市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城市拾荒者的规范化管理,以发挥他们对城市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功能,减少或避免这一群体对社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高龄化是中国未来几年内大城市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老年人的迅速增加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明显的压力。在中国传统上家庭一直发挥着照顾老年人的基本功能。然而,家庭结构和社会经济变迁却会影响老人照顾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本文试图利用1997年长春市老人照顾的调查数据资料,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和阐释长春市社区居家老年人同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代际互惠关系,从而深入了解在日益高龄化的形势下老人照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雯 《人口与经济》2015,(2):108-118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十年来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也成为我国城市减贫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和2007两次大型的微观调查数据,从家庭层面对我国城市低保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有8.70%的城镇家庭在低保救助下摆脱了贫困,家庭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分别下降了9.7%和11.5%;2007年我国有59%的城镇家庭在低保救助下摆脱了贫困,家庭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降幅分别达到79.2%和87.8%。目前城市低保的重点救助对象是单人户、单亲家庭、老年人口比重高、失业率高的家庭,以及有重度残疾者和体质虚弱者的家庭,上述特征与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负担加重、持续性失业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组织形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养老院养老模式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在对烟台市的42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和核心式登录的三级编码技术,构建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因素主要包括老人、子女和养老院因素三个方面,并据此给出了提升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空间集聚是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导向下的社会流动过程,也是基于个体理性决策的人口迁移后果。空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演化",人口空间结构变化会带来社会关系和权利结构的演变,大规模人口乡城持续迁移带来中国乡土文化的凋敝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繁荣。社会关系的排斥源于社会权利的缺失,权利贫困引致社会贫困,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致使农民工无法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城市。文章基于城市权利的视角,提出城市公共治理的目标是赋予新移民平等的身份、公正的待遇、不歧视的就业、稳定的住所及体面的生活;保障其在城市公平获得生产、劳动、消费、进入、参与的主体性资格;同时,拥有平等获取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主体性权利,从而在主体构成、主体资格和主体能力等方面实现城市权利的一致性,通过机会的平等、过程的平等,逐步实现结果的平等。  相似文献   

8.
城市郊区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经济转变中,作为传统的农村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冲突最为直接和最为激烈的地区,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变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利用城市化社会变迁的一般理论,在对兰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郊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郊区出现的途径,土地资源的转化模式,城市化社会制度变迁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郊区人口的构成、流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这一群体在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中,相对于一般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加入了民族意识、民族宗教习俗、民族价值文化等因素,从而使其城市适应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本研究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出发,以兰州市流动穆斯林社会调查为基础,对影响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的障碍性因素(民族因素、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阐述了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的关键障碍因素:地理距离、经济条件及心理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与以往的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关键障碍因素不同,制度因素已不再是阻碍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最主要的因素,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中国家庭面临着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家庭形式多样化,家庭功能社会化趋势明显,夫妻关系进一步平等和家庭成员老龄化等发展趋势。南京家庭也呈现出相近的变化态势,家庭人口规模已由五普的2.92人/户降至目前的2.77人/户,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24%升至9.20%,达73.61万人,列副省级城市第5位。吴帆、李建明等人指出,在这样的家庭变迁背景之下,家庭需求与家庭功能的对应结构失衡,家庭功能供求的自我均衡机制失灵,家庭能力建设比以往更加依赖外部的支持。周全德、冯庆林指出中国家庭发展面临结构失衡、功能弱化、关系松散和制度环境制约等困境。因此,各级政府更应聚焦家庭核心功能,了解家庭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并据此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环境和制度支持,全面促进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2012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城市就业人口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对山东省全部城市进行了统一的职能分类。将17个地级市分为省级、省内地区级、地级三级城市。对各个城市的一般职能、优势职能、显著职能也作了详细的探讨,通过分类可以发现山东省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存在的问题,认清城市职能结构发展趋势及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的基本活动为出发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并基于纳尔逊分类法对经济圈整体的城市职能进行分类。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圈以生产性和政策性职能为主,以其作为专业职能的城市数量占总数的比重超过80%,随时间演进,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性和基础性职能不断强化而政策性职能逐渐减弱;经济圈各产业部门整体的职能强度较低,侧重于多行业共同发展,拥有多种专业职能的城市为经济圈的主体;经济圈城市职能的专业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未来城市职能定位应基于现实职能特征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3.
Rural-urban residence and modernism: A study of Ankara Province,Turke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ta from the Ankara Family Study, in which 1138 married women living in Ankara city and four selected villages in Ankara Province were interviewed in 1965–66, are us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amount and timing of urban residential experience on six dimensions of modernism i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Scores on the modernism indexes consistently are higher for the women with urban residential experience. The proportions of variance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accounted for by the urbanism factor are: nearly three-fifths on the mass media index; nearly two-fifths on the nuclear family role structure index; three-tenths on the home production or consumption index; two-tenths on the religiosity and extra-local orientation indexes; and a seventh on the extended family ties index. The place of residence prior to marriage, the period when decisions about schooling are made and socialization into adult roles occurs, appears to be of special importance. Women who migrated from villages to the city at any stage of the life-cycle, however, report attitudes and behavior more modern than those of women with no urban residential experience (though less modern than those of women who have always lived in a city). Such micro-social analyses may help to illum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developing nations and to account for the coexistence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patterns in transitional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interrogate the role of the city improvement district (CID) in the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bil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outh African city and the case study of the Groote Schuur Community Improvement District (GSCID), a public–private urban governance scheme situated in Cape Town’s middle income southern suburbs. Using the theoretical lens of bodily-scale mobility, we investigate the CID’s ac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is useful, as we will demonstrate, because it is through the mobility and immobility at the scale of the body, where the CID’s mandate is operationalised and it is through the control of mobility that the CID’s mission, discourses and activities are linked.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CIDs, as elite-driven urban renewal initiatives closely aligned with capital interests, employ exclusionary spatial practice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shap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rban experience in significant ways. We conclude by theorising the co-constitutive nature of human mobilities and capital as the ‘human-capital mobile assemblage’ and by arguing that the CID occupies an ambivalent 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rban growth of 33 small and intermediate Korean cities during 1975-1980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Using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opulation growth of a city is measured by variable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distance from a metropolitan city, and educational level of residents in a corresponding city. At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tage in Korea, those cities whos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ore specialized in the transformative sector rather than other sectors have grown more rapidly. The closeness to a metropolitan city and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residents for each city strongly influence urban growth of small cities."  相似文献   

16.
史晓浩  王毅杰 《南方人口》2010,25(2):32-41,31
与其父辈不同,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教育与社区结构,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学校在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中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流动儿童的学校类型不同,其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迥异。在不同的学校空间,流动儿童建构出了不同的交往文化。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获得了更多与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接触的机会,他们与城里人的交往频率也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冲破身份制度的藩篱,从结构上实现与城市的社会融合。民工学校流动儿童则正在经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人口规模的成长经济效益,与城市的人口规模本身所处阶段有关,与人口规模成长的速度有关。城市人口规模成长的经济效益由城市的自组织能力的增长速度与人口规模成长速度的相对关系即缺口决定。城市人口规模的成长经济效益,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城市与区域的不一致性,即对城市来说出现了成长不经济,但对区域来说却存在成长经济。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男性精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有追求向上流动的现实需求 ;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城市独生女家庭由于女性独有的社会生存能力缺陷 ,面临着养老危机。同时 ,在城乡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与控制机制的城乡差别作用下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较农村早得多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二者的互补性促成结合 ,从而形成独特的、城乡互补的“填充”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7%,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如果将城镇人口总数扣除被迫城镇化且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以及未享受市民待遇的流动人口,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约为41.6%。同时,城镇人口过半以后也面临诸多挑战:整个社会没有建立起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对于城镇的作用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城市缺乏清醒认识;城市管理对城镇化发展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市常住居民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对城镇化挑战,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城市化的作用和实质,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积极探索建设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州、深圳、东莞三市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产生了影响;是否在城市购买住房、城市融入感和自我身份认同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决策;购买城市社会保险显著提高市民化意愿。而务农经历、婚姻状况和是否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则未对其市民化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