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谷若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被中外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文章从方言对译、注释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对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托玛斯·哈代被誉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悲戚”来源于哈代自身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自然感悟等方面,他的作品流溢着独到而浓厚的悲剧意识。但“悲戚”决不代表“颓废”,“刚毅”才是哈代这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诗人、小说家的性格和作品的真正底蕴。本文通过对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浅析试图证明的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赫赫有名、举足轻重的作家,而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首屈一指、影响颇深的作家。两位作家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评论界中的“宠儿”,“褒贬不一”、“饱受争议”成了评价两位作家作品经常使用的词汇,而哈代1895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与劳伦斯1913年出版的《儿子与情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裘德与保罗追寻的精神之爱与欲望之爱,可以更好地理解哈代与劳伦斯两位作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英国的伟大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使上个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完成的地步。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因此人们称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由于他的小说对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有所突破和超越,因此他又被称为“现代派的先驱”。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父亲是石匠,喜爱传统…  相似文献   

5.
哈代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我出生的那个日子毁灭吧。”——哈代《无名的裘德》“我出生在世上啦,懂吗?真的,那就是罪名。”——尤金·奥尼尔《毛猿》“我的思想早了大约五十年,所以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这是裘德的悲剧,也正是哈代的不幸!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公众为狄更斯喝彩的掌声刚停息,追随狄更斯的作家还在以“有希望”的结局给苦难的人生抹上一层虚幻的色彩,此时,哈代却以他的创作公然向人们指出: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人的“本能或欲望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是在孤独中去抗击那可知而又不可知的命运。当然,对于沉醉于假想的乐观中的英国公众,哈代作品的这种意象,换来的只能是一片聒  相似文献   

6.
哈代长篇小说悲剧形式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原型学和影响比较研究方法,以哈代的五部“性格和环境小说”为例,探讨哈代长篇小说悲剧形式之源。哈代长篇小说悲剧形式主要源于古希腊悲剧、圣经文学和莎士比亚戏剧,有的则是多种悲剧形式的融汇综合使用。哈代在继承借鉴中有改造、创新,因此,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凸显文本与语境的互动关系,即“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同时也提出了文学文本“颠覆”与“遏制”的政治功能。细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可以发现该小说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意识,哈代在小说中试图对社会的中心意识进行“颠覆”,但其在“颠覆”过程中却又受到历史语境的“遏制”。  相似文献   

8.
试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对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观,即生命悲剧意识,做新的分析。肯定哈代作品的生命悲剧意识源自他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和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后期影响,通过文本分析,阐释哈代对生命个体和人类群体悲剧命运的哲学关照。  相似文献   

9.
小说《还乡》出版于1878年,是哈代自187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以来的第六部小说。但许多评论家通常把它看成哈代的第二部重要小说,第一部他们认为是1874年出版的《远离尘嚣》。《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也代表他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由喜剧向悲剧过渡的开始,《还乡》的间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过渡。“《还乡》是哈代持久的悲剧创作中的第一次全面尝试”。循着这条路线,在以后的十七年中,哈代为他的读者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完整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矛  相似文献   

10.
哈代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性格与环境小说”是最能代表哈代创作成就的作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哈代的代表作《还乡》进行了新的解读,揭示出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层的自然生态思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性叙事艺术及思想意识来源于故园多塞特在他内心的纠结而成的情伤。结合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当时的英国社会史实和“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发现,英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冲击了托马斯·哈代浓厚的故园情,酿成哈代“怀念故园而故园不再”的故园情结。哈代以创伤书写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英国工业革命后渐行渐远的多塞特式故园的思恋,呼吁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应兼顾民众家园情怀。  相似文献   

12.
哈代人物的自然激情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物塑造方面,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人物几乎没有直接的对立面,即没有与正面人物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象狄更斯笔下凶残的恶棍,在哈代小说中是没有的。读者所能明显感觉到的,就是哈代的人物都充满激情和人性的特点。有研究者谈到:“必须注意的是在哈代的世界里,有一小部分象巴尔扎克的激情或野心在起作用……爱的本能深入到人性的核心,这个本能问题差不多变成了一个使他无法摆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中横跨两个世纪的伟大作家。在他长达八十余年的一生中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弥漫宇宙的意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求解这个问题,对哈代极为复杂的哲学思想作初步的探索,还其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真面目。哈代的一生是闪烁着追求真理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哈代的思想与基督教观念格格不入,其立论的依据主要来自《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两部哈代的力作。其实,这是对上述作品的误读。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着重阐明:哈代之所以能使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会奉为神圣的道德观、婚姻观露出“吃人”的狰狞面目,恰恰在于他自觉运用了基督教的两面明亮的镜鉴──动机论道德观和“爱人如己”这一最基本的教义。  相似文献   

15.
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进化向善”的宗教观,是一种摒弃一切形式主义而强调内心虔诚的宗教观。哈代对基督教形式主义信仰实践的批判,对基督教情感道德的讴歌和现实价值意义的肯定,则是通过小说创作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其“性格和环境”小说中为了表现并深化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色彩,除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巧合、对比等。哈代还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情节发展模式来表现人类的命运被无法预知的“超自然力量”所控制。这种模式就是几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分分合合,交叉换位,如同跳“方阵舞”一般,但最终都回到原来的起点,其结果也无一例外地以悲剧结尾。这一情节发展模式独创一帜,读者既为哈代的创作手法所惊叹折服,也为主人公凄惨的命运而叹息不已。  相似文献   

17.
《还乡》这部小说出版于一八七八年,它是一部悲剧性的现实主义力作,很多评论家认为它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将对《还乡》的环境伊格顿荒原,主要人物克利姆、游苔莎、尤布赖特夫人等,对哈代的“巧合”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进行分析,以求得我们对《还乡》这部作品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遭遇的不公而大声疾呼。哈代把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淫荡的杀人犯”的苔丝歌颂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为女性伸张正义,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哈代的妇女观迥异于当时那个时代.当我们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像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并非命运的捉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根源。苔丝是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哈代在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借用phase这一天文学术语 ,意指苔丝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时期 ,并将苔丝比作月亮 ,对她寄予莫大的同情。小说未能客观地分析酿成苔丝之死的种种原因 ,而是过分地渲染偶然的因素。但哈代的世界观是复杂的 ,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切不可断章取义 ,随意贴上“悲观主义”、“宿命论”的标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