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对美看法的根本。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同时,还会产生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马克思的思想中,深刻蕴涵了“劳动创造了美”,通过劳动实现人类从必然到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考察异化劳动时,提出了一条著名的美学论断:“劳动创造了美。”对于这一论断的理解目前存在着很大的歧义,相当多的论者都是把“劳动创造了美”的论断引申到一个具体方面去发挥,例如人类劳动同动物活动的区别,人的劳动的有目的性,以及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与美的创造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对“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问题,更作了较多的论述,并引出了各自的结论。但是,对于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论断的理论前提和本来意义,即马克思是在什么具体条件和规定情况下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这种规定条件下的“劳动”和“美”的确切性质是什么;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引起足够的探讨。本文试图对此提出几点初步看法,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苏轼对艺术价值的看法,与其人生哲学相联系,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苏轼对审美享受的看法,一是强调“适意”,即在审美欣赏中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在审美创造中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艺术表现的自由结合;二是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其核心是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享受中的能动作用。苏轼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的统一,其所概括的统一形态主要有“常形之美”、“形神之美”、“常理之美”三种。苏轼强调“意”与自然的统一,并探讨了统一的过程,提出了“性与画会”及“境与意会”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的美学问题讨论中,有不少论者提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如,有人说,马克思提过“‘劳动创造了美’,这说明《手稿》认为劳动可以创造美,美是劳动创造的”;也有人说,“所谓‘劳动创造了美’,是从美的产生的最后的终结的根源上来说的。”如何理解才符  相似文献   

6.
“劳动创造了美”的伟大思想第一次将美的本源问题移入科学的方法论中。劳动作为中介,它沟通的是人类与物质世界,使它们不断达成新的本质统一.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并不断地创造美.在审美发生问题上.西方近现代美学对审美主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但由于它们一般都忽视、或不能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作用,从而使其理论产生这样那样的失误.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范式的西方文化研究,较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自由时间”论把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分成“必要生产时间”与“自由生产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三种,与此相应的是“物质生产”与“真正自由的劳动”、“自由消费活动”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时间、三种活动构成了“审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审美消费主义”的主要问题也就表现为否弃“自由生产时间”、“真正自由的劳动”。“审美生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为我们今天批判不断扩张的“审美消费主义”与新兴的“审美生态主义”对话,进而构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格局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一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欣赏美与创造美,也是人的整体活动中的必然部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是人对世界整体关系中的重要方面。所以,正常的人总有审美活动,总有创造美的自由。从这点来看,人对世界总有审美的态度,总有从美的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异化劳动是否能创造美呢?部分同志是持否定态度的。有些人认为,人类社会开始到现在,还没有产生人的对象化劳动创造美的条件。马克思是在“私有制的扬弃是一切人的感觉和属性的完全解放”的前提下,谈到“人化了的自然界”和“对象化了的人”这种话的。人的对象化,“就是按马克思当时的想法,说明人的生活和精神完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私有制扬弃之后,共产主义实现”时才能实现的。马克思到底怎样看待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这一问题呢?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了畸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确立看作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使对象具有了转化为美的可能性。是劳动实践使人获得了人的感觉 ,是实践塑造了审美主体 ,是实践造就了人的本质的多样性、丰富性 ,进而使人类实践创造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对象、事物不断地转化为美 ,同时 ,人们对美的发现 ,又使人的感觉和审美意识得以塑造和升华。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辐射 ,在时间空间上张扬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14.
苏联美学家万斯洛夫和斯特洛维奇在论述他们关于“美是作为对现实现象、首先是对人的劳动产品的审美评价的范畴而产生的”美学理论时,着重强调了“劳动”和“劳动创造”的意义,对此,蔡仪同志把它当作理论前提重点进行了批判。他说:  相似文献   

15.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手稿》美学命题论(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起 《理论界》2007,(1):162-16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这对黑格尔和赏尔巴哈的理论既是一种历史性的扬弃,又是一种开拓性的超越。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对象,既是客观的、感性的,来自于现存感性世界,又是主观的、对象的,它不是现存感性世界本身,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现存感性世界成为人的对象世界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人的劳动和劳动的对象化。正是在这个意叉上,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美的本质属性,现在不少文章着意从人类劳动史和主客体关系上来探讨,这个方向是正确和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具体论证和得出的结论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比如,能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劳动不但创造世界、而且也创造人类本身,直接引伸出美是劳动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又根据人类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产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审美意识物化的表现,因而说美是审美感觉的物化,或社会和自然,实践和本能、认识与生理相结合的产物?我感到都是有不少问题的。笔者坚持美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说(见《求是学刊》1982年第3期)。现在结合这些问题,再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美与自由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就使用过这一概念。不过,直到18世纪末,康德才首次把自由的概念引入“美的分析”,提出“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榆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①其后,席勒又进一步提出了美是“现象中的自由”,但它的真正含义则是指在感性现象中显示出来的道德上的自律。同时他又认为,“美先于自由”,“如果我们要实现政治的自由,必然要通过审美教育的道路。因为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②席勒的看法明显地带有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这使得他虽然对美与自由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揭示,却远未达到科学…  相似文献   

19.
作为湖湘文化“霸蛮”、“火辣”特征互补结构,有一种灵泛、灵动、灵性的文化基因。表现为船山美学在审美态度上的“灵泛适性美”;审美观照活动中的“灵动洒脱美”;审美意象创造时的“灵性潇湘美”现象。  相似文献   

20.
现在,对于美的发生与创造有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它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但在具体解释这个唯物史观美学命题时,常常见到一些简单化的说法。比如,不少同志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作根据,认为人类一开始劳动美就创造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