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的叙述频率强调事件与被叙述次数之间的数字关系。如用同样的词汇、语块、句式乃至语篇表现不断重复的故事场景和故事情节,就是单一回指叙述。作为对《马太受难记》音乐叙述方式的文学模仿,《许三观卖血记》的最大文体特点是单一回指叙述方式,然而一经翻译,其英译本的读者反映与原作的读者反映相去甚远,原因在于翻译策略未考虑叙述方式的文体表征特点,故需借此重新定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历史人》的魅力不仅源于小说思想的多维,更在于作者叙述技巧的独特。小说在形式上规范有序,内容上却杂乱无章;多重叙述声音的运用让虚构的谎言成为了现实,又让真实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停留于"现在"的叙述形式及多种时间技巧的有机结合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丰富了时间的呈现形式;第三人称外视角的书写角度让叙述浮在表面,读者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也就难以释放自己的同情;而作者又通过叙述氛围与艺术形象对读者进行着隐形控制。巧妙娴熟的叙述技巧拉开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客观的真实在虚构的外衣下显得遥不可及,而这种真实与虚构的交融正是小说带给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3.
A Dill Pickle的叙述声音、距离及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西兰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A Dill Pickle"中,采用作者型的叙述声音,通过人物内视点,利用表述行为、对信息量的控制等含蓄型叙述,以及大量运用人物的直接话语,牢牢控制作者、人物及读者之间的距离,树立了作者的权威性,从而控制了读者的价值判断.同时,作者在读者与女主人公之间成功建立起同情的纽带,使读者认可女主人公的价值判断,从而从侧面加强了作者型叙述声音的权威,使读者认可作者的价值判断,并与其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叙述视点是作者选择的叙述故事、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叙述者。它既是作者叙述某个故事的视角,又是作者提供给读者的视野。通过它,作者可以将故事的发生、发展、情节的冲突和高潮、时间顺序、前因后果、人物角色、中心思想等等呈现出来;通过它,读者能感觉到作者所要...  相似文献   

5.
抒情诗的叙述是抒情的基础和手段,叙述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主要运用叙事学的方法来分析抒情诗,并从时间角度来分析抒情诗的叙述,它包括3个方面时序、时距和频率。时间结构的建构为读者了解抒情诗文本的结构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诗情画意之中。  相似文献   

6.
围绕小说叙述视角、叙述体和它们之间的切换等展开论述。指出:许多被视为“叙述不可靠”的作品,由于读者视角的参与而弥合了其“不可靠性”;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时,不一定要让叙述者扮演一个诗性化的全能的角色,也可以把叙述角度严格地限制在“我”之所见所闻。这样做往往会给读者留出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叙事学研究中,叙述开端是一个被相对忽视的研究领域。而对于虚构叙事作品小说而言,叙述开端的功能极其丰富,它在创作前影响想象机制的转换与实现问题,在创作中对整个叙述结构起预示与建构作用,对于读者具有引发阅读兴趣与意义认知上的影响与功用。在创作、文本、读者具有互动意义的语境中,叙述开端研究蕴涵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诱使读者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从叙述策略的角度对该现象的剖析表明 ,《洛丽塔》的文本迷局主要由三种方式组成 :即确立审美价值体系、采用多重叙述视角和预设隐在读者。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是一种诉诸于作者审美体验的结构体。作者叙述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且影响着借助作品与作者发生联系的读者的接受方式。本文试图探讨在作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下,作者与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0.
叙述手段在读者和观众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本的创作者可以通过顺序、节奏等叙述因素控制读者或观众。艾萨克·丹森的小说《走出非洲》打破了正常的叙述顺序,读者在阅读非洲的奇闻逸事的过程中会对文本产生极大的兴趣。西德尼·波拉克电影《走出非洲》则强调内心独白和音乐的作用,导演对文本进行了视觉和听觉的重建,让观众看到一个情节更加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的灵魂是其独立的思想和传统。百年南大历经沧桑,但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历久弥新,这在不同时期的校训中都有展现。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南京大学确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激励南大人弘扬传统,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12.
Using unique 1990-round census microdata, thepaper describes the household arrangements ofelderly people in Bulgaria, the Czech Republic,Estonia, Finland and Romania. We overview suchtopics as institutionalization, ``headship'rates, ``relationship to reference person,'general household composition, and solitaryliving. Few elders in any country lived withrelatives other than children or spouses. However, elder living arrangements in Finlandexhibit a more ``Northern European' pattern,those in Bulgaria and Romania a ``SoutheasternEuropean' pattern and those in the CzechRepublic a somewhat intermediate pattern. Thesituation in Estonia seemed again distinct.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制进程,对世界法制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在对本国法律文化反思时,也常常不忘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法治社会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挖掘其合理因素,正确看待情、理、法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合理运用情、理、法。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认知和推理过程,除需要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及阅读技巧外,还需一定的语篇分析能力。文章借鉴Halhday & 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以及辛克莱(Sinclair)提出的实现语篇连贯的句际关系中的囊括和预示理论,论述并分析了衔接、囊括、预示三种使语篇连贯的不同手段在阅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代湖南除水、旱两大自然灾害外,主要的灾种还有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和疫灾,都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16.
物流动态更新决策理论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既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又是管理科学的起源,经过多年的补充、衍变、提高和完善,更新决策理论已经成为管理科学—运筹学应用的典范。追溯不同的经典管理理念,不同的更新决策模型都殊途同归地获得了经济订货量公式EOQ,展现了EOQ所特有的"原始之美"。而由于制造、市场、财务和运营之间的管理冲突,又产生了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商物分离说和服务中心说四大物流管理学说,显露出"混沌之美"。在需求呈现出线性变化和二次非线性变化的条件下,可以给出具有"和谐之美"的统一方程和解析算法,对应上述决策原则的著名算法PPT、Silver Meal、LUC和Ritchie均为其特例。在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需求情况下,杨氏方程提出了具有"统一之美"的数学结构,构造出了具有普适性的解析算法,这是对管理科学之科学统一性的诠注。  相似文献   

17.
南朝萧衍曾是“竟陵八友”之一。在齐末的社会动荡中,他统率军队,开创了新王朝。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文治武功俱有可观。晚年他又是一个痴迷的佛教徒,曾经多次舍身同泰寺,最后在侯景之乱中悲惨地死去。萧衍的一生,经历了由文士、将军、皇帝、佛教徒的社会角色转换,这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行动、动机与自我概念 兼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学家倾向于关注行动背后的结构因素,而对行动的动机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近几 十年来,社会学家开始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但现有理论仍缺乏中层机制的支撑。自我概念可以较好地 解决行动的动机问题,其三个组成部分,即自尊、自我效能与本真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在提供动 机的同时,免于生理或心理决定论。以知识分子意识形成的社会学研究为例,自我概念的缺乏导致了现 有研究的结构主义倾向,而将自我概念与场域、惯习等概念相结合,能够发展出一系列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19.
"哭、泣、啼、号"是一组常见的同义词,但并非浑然无别,而是同中有异,古往今来都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辨析,但众说纷纭,讫无确说。通过考察,可以认为"哭"是哭泣的通称,古今皆然;"泣"是多泪之哭,多指小声或无声流泪之哭;"啼"是大声之哭;"号"是声言交杂之哭。  相似文献   

20.
诗学批评界一向将诗与歌、谣、谚、语笼而统之为诗 ,实为不妥。诗与歌、谣、谚、语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同源异流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 ,现实的目的不同 ,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理清诗与歌、谣、谚、的性质和它们的关联 ,会有助于对中国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纲领“诗言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