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对唐代诗人的评析,表现出对唐诗“初、盛、中、晚”分期的认识,是明人高木秉所言唐诗“初、盛、中、晚”阶段论的先声与桥梁;在对这些唐代诗人的评析中,元好问不仅准确评价了具体诗人的特点与得失,还从整体上表明了唐诗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具有一种唐诗发展史的意义。这些对唐代诗歌的评价,充分展示了元好问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独到眼光,以及博识、智慧的评价风格。  相似文献   

2.
高(木秉)是明初闽中诗派诗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所编选的<唐诗品汇>是闽中诗派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唐诗品汇>对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四唐分期说的确立与宗法盛唐格调的诗学审美取向的形成.<唐诗品汇>标志着格调派诗学理论的确立,在诗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学的分期在唐诗研究中分歧最大 ,导致众说纷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本文认为“声律”和“风骨”是唐诗分期的客观因素。文章以唐诗选本和唐人评述为基点 ,通过分析“声律”、“风骨”在唐诗艺术和理论中的演变 ,认为初唐诗人所期待的“文质斌斌”的艺术内涵就是“声律风骨兼备” ,这一未能在初唐实现的诗歌理想在盛唐得到了实现 ,因而也构成了唐诗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中晚唐诗歌在声律、风骨分化的前提下走向狭隘现实主义和追求声律格调的新形式主义 ,因而出现了元白扬杜抑李的偏激的诗教理论 ,导致了重格律轻风骨的单调的唐诗选。而对唐诗风格有过全面研究的司空图 ,则最早依据“文质斌斌”的理想提出了初、盛、中、晚四唐说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作家辈出,群芳竞秀。缤纷多彩的唐诗把古典诗歌艺术推到了难以为继的高峰。历代论诗者习惯将唐代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长期以来,人们推崇盛唐和中唐诗,对初唐尤其是唐初诗歌颇有微词,影响直至现在:  相似文献   

5.
《唐诗百名家全集》是清代藏书家席启寓私家编辑的唐诗丛书,但皆收录贞元元和后、时俗所称之中晚唐诗人别集,这一举措是对宋人严羽、明人高以来荐樽盛唐、贬抑中晚倾向的有力匡正。同时,是书精良的版本、精细的校刊,使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子昂《感遇诗》是初、盛唐诗转折的关键。从诗史角度看,其意义不在于如何关注政治(这一类并不多),而在于对初唐诗歌词汇系统进行改造的同时,以“兴寄”为手段,以反思为动力,完成了初唐诗向盛唐诗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早在宋代即为人明确提出,此后历代论者又不时议及。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对此问题做过精辟的研究。要较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唐科举制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这两部书是首选的必读之作。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明人王文禄于《文脉》卷二亦谓:“唐以诗取士,盛矣。”严、王均认为唐代因科举需试诗,从而引起唐诗之盛。今人余冠英、王水照在《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中进而提…  相似文献   

9.
研习唐宋诗学,我认为应当以杜、韩、苏、黄四家为纲。请申论之。着眼于宏观,研究文学可作各种构想。比如(一)断代。如论唐诗分初、盛、中、晚,其实各代诗也可照此分。断代之中又可按体裁分。如专论北宋词或五代词。(二)是按文学思潮或流派论列。如分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
金与南宋对峙,其文艺思想、诗学批评差异很大。作为当时南北诗学代表人物的元好问与严羽可作为双方代表。元好问与严羽对唐诗持论同中有异,其相同处表现在两人都提倡唐诗的自然浑成、刚劲豪放和诗歌悟境;不同之处在于元好问论诗无门户之见,对唐诗的评价多侧重于思想内容,且态度较客观中允;严羽则门户之见森严,俨然以盛唐为法,对中、晚唐诗批评过甚。探究两人唐诗持论差异之成因,可见其主要受文化思潮、国情时势以及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诗学是一门显学 ,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学者们仍在不断酝酿着突破 ,在新世纪初即有一些唐诗学研究著作出版 ,罗时进先生《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是其中之一。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探讨唐诗发展演进 ,立论新颖唐诗三百年是如何发展演进的 ,这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自宋严羽以降 ,学者或从诗之体式 ,或从诗之质素 ,或从诗歌思想 ,或宏观或微观等各个方面对之进行具体描述 ,唐诗发展演进的轨迹和总体风貌己大体清晰 ,一些研究结论也为学界所普遍接受。罗时进先生《唐诗演进论》分前后两卷 ,前《时序卷》…  相似文献   

12.
严羽对古典唐诗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建构,主要表现为:对唐诗流变进行了系统勾勒与分期;对唐诗美学质性及特征予以了细致探析;从论评原则上深化了唐诗风格学;提出了"唐诗学"这一极具理论意义的命题。他将古典唐诗学带上了一个新平台,引入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那么,唐人思乡诗就是这百花园中凌冬开放、艳丽动人的一丛红梅。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思乡诗,正是这几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粹、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真探讨这类作品发展繁  相似文献   

16.
唐朝,中国的诗歌发生了骤变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这显然和这一时期艺术思维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有关。这个新变化涉及许多方面而且相当深刻。本文仅就“今体诗”中抒情诗的构思作一些探讨。中国古代的批评家如严羽、金圣叹等人,在“评”、“批”唐诗时,常用一些佛学词语,尤其是禅学的词语。禅宗对唐诗艺术思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读唐诗,我们觉得它的“思”与禅宗之“静虑”、“顿悟”等如出一辙。“顿悟”是禅学里的一个术语,意即“立即(顿时)觉悟”;而“刹那”(梵语音译词)则是一个极其短暂的时间单位。因此“顿悟刹那”意即“顷刻(之间便)觉悟”、“瞬时(之中已)猛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宋词发展的历史分期,这是一个看似已解决,事实上并没解决至少是还没完全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关于宋词发展分期问题的历史回顾综观建国前有关宋词发展分期问题的意见,我们发现大体有二、四、六三种不同的意见。二,就是把宋词发展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四,就是按照唐诗分期的模式,把宋词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六,就是把南北宋词分别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合而为六期或直接分为六期。下边,对上述三种不同分法分别做一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18.
严羽《沧浪诗话》(下引此书,只注篇目)谓诗有“别材”、“别趣”,为“吟咏情性”之作;而“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有乖为诗之道,故予针砭:“虽获罪世之君子,不辞也。”(《诗辨》)“近代诸公”如依《四库提要》“要其时宋代之诗竞涉论宗,又四灵之派方盛,世皆以晚唐相高,故为此一家之言以救一时之弊”之说,则其所谓“近代诸公”,可以理解为仅指江西诗派末流及四灵一派而言;针砭之范围甚窄。这样理解,可以不至因承认严羽诗论的历史意义而抹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诗歌理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出现在初唐后期诗坛上,他以其鲜明的诗歌理论主张及杰出的创作实践在唐诗发展史上写下极为重要的一页。在初唐诗向盛唐诗发展的过程中,子昂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明高 云其“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①,评价极为准确。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既有当时的社会原因,又有历史的继承关系,是时代精神与文学发展的共同要求。唐建国之初,统治文坛的仍是南朝文风,南朝后期文学走上了一条消极的道路,忽视文学内容与社会效果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这种绮丽柔弱的文学风格反映的是齐梁上层统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与重大影响的作家,历来评价很高,少有异辞。近年学术空气活跃,学者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对他重新进行研究、审视,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评骘亦有参差。这是可喜的现象,它说明唐诗研究在更新中有了深化。我对陈子昂素无研究,这里说的不过是基于某些事实所作的推想,卑之无甚高论,尚乞方家指正。陈子昂生活在初唐后期。初唐之后是盛唐,从来认为盛唐是唐诗的极盛期,正如高棅所说:“夫诗莫盛于唐,莫备于盛唐。”盛唐之“盛”,在于它能“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