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贤者喜宴》■摘译(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本译文上承摘译(九)。在这部分译文里,分别记载了墀松德赞制订各种习规及法律、建立新的经济措施、九大尚论的出现、“三户养僧制”的确立以及顿渐之诤等。此外,还记载了吐蕃东侵攻陷长安事件。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墀松德赞在以桑耶寺落成为契机大事发展佛教之后,随即着手于法律的制定,其中突出的是刑事方面的法律,亦即所谓医疗赔偿费及命价赔偿的法律,这些法律明显地维护贵族利益。 在经济措施方面,首次规定吐蕃全体属民每户必需饲养大牲畜四头。并宣布富豪可以放债,等等。  相似文献   

2.
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是发生在吐蕃王朝时期的两大佛教事件,它们的发生既是长期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本译文上承摘译(四)。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墀德祖甸晚年兴佛、王子墀松德赞诞生、墀德祖甸与金城公主去世、舅臣玛祥擅政、佛苯两种贵族势力的权力之争、桑希和赛囊两大臣分赴内地及印度求取佛经、剪除玛祥、重振佛教,以及迎请印度高僧寂护和莲花生等。 墀德祖甸晚年继续保持同汉地的密切关系,他派使者向唐朝皇帝求取汉地佛经千  相似文献   

4.
本译文上承摘译(五)。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墀松德赞在消除统治集团内部以玛祥为代表的反佛势力之后,他在信佛大臣的支持下积极寻求佛教,欲图以此做为吐蕃赞普巩固政权的新式精神武器。他从两方面着手,即印度和汉地。本文中的菩提萨埵  相似文献   

5.
本译文上承摘译(七)。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桑耶寺开光、藏人受戒出家、订佛教大法、立兴佛盟誓碑及译经等情况。 桑耶寺开光约在公元779年。开光议式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佛教议轨在吐蕃的第一次实施。而且得到赞普王族及各大臣的支持。开光物资、差役是经过长期准备的,但主要宗教负担却从此落在属民肩上。本文说开光十二年及属民欢庆情况,明显地带来夸张  相似文献   

6.
龚隽 《学术研究》2006,(11):90-95
本文对中国禅宗历史上的顿渐之辩进行了重新分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西方现代禅学研究中对传统顿渐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性贡献,主要以马克瑞与佛雷的研究为代表;第二部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分析了初期禅史中有关顿渐关系的复杂性。这些研究对我们现有的相关讨论具有一定的突破性。  相似文献   

7.
至元二十五年正月,奉忽必烈之旨,杨琏真伽召集江南禅、教代表在燕京(今北京)辩论。本文对此次廷诤进行了疏理,认为参加辩论的禅宗方面主要是临济宗僧人,而教派方面是天台宗、慈恩宗僧人。廷诤的导火索是禅教两派对寺院所有权的争夺。忽必烈利用了此次廷诤,打压禅宗,达到各派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唐朝佛教对吐蕃佛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初,随着唐蕃友好关系的建立,开始了以佛教为主的文化交流,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经吐蕃道去印度求法的唐朝僧人有十余人,来吐蕃传法译经的唐僧更多,他们为吐蕃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顿渐辩论之前,唐朝佛教的影响远大于印度佛教,顿渐辩论后虽然印度系佛教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唐朝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禅宗思想一直影响到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的一些派别。  相似文献   

9.
《贤者喜宴》■摘译(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译文上承摘译(六)。在这部分译文中,《贤者喜宴》作者主要记载桑耶寺的建立。此外还记述了在建寺过程中吐蕃与印度,吐蕃与突厥的关系。在译文中还可以看到墀松德赞三位妃子崇佛建寺及出家的情形。在注释部分,据《汉藏文书》,还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墀松德赞之母金城公主建寺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唐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记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大事、政治主张与政治人物。书中涉及到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大臣的问答,以及这些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其中占篇幅最多的是魏徵。《旧唐书》、《新唐书》都说,魏徵“前后所谏二百余事”。仅《贞观政要》记载的,就有魏徵向唐太宗的面陈诤议五十次,写呈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数量之多,压倒了其他一切大臣。  相似文献   

11.
前言 本译文上承摘译(十一)。在这部分译文中包括墀松德赞晚年退位修道、穆尼赞普及穆底赞普执政与相继被害、穆尼赞普的所谓“均贫富”、佛教“四大供”、恢复桑耶专供养、上述三代赞普时的译经,“三喜法”的制定、唐南诏突厥“三方会议”以及墀德松赞颁布兴佛盟书。 通过这部分史料表明了如下几个现象。第一,吐蕃赞普势力迅速衰落,王妃幕后干政而势力大增。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墀松德赞违背历史潮流,抛弃了其远祖及其父  相似文献   

12.
从藏王松赞干布时起,汉地僧人就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进入吐蕃社会,致使汉地的佛教思想在吐蕃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直至以摩诃衍为代表的汉地佛教禅宗顿门派传入时,使这一影响达到鼎盛。虽然在“顿渐之诤”中摩诃衍失败,但汉地禅宗教法对吐蕃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断绝,并一直影响到后弘期形成的一些宗派体系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译文上承摘译(八)。在这部分译文中可以看到,在桑耶寺建成之后,像著名的叶尔巴寺、曲卧日寺及谐拉康寺等一些修道场所又相继建成,再加上注释中所记述的吐蕃各地的各种修道处,表明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时吐蕃不仅是形式上的建造寺院,而且已重视实际的修行,并且还出现了吐蕃族的高僧,像著名的拉壠贝吉多吉和娘丁增桑波等等。这样,吐蕃开始了由本民族僧人收徒传教的局面,僧众之多已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 《民报》第二期(1906年1月)上,朱执信以“蛰伸”的笔名,第一次摘译了该书的几个片断和第二章中关于变革旧的生产方式的十项措施。 《雇佣劳动与资本》: 该书最早的译文《劳动与资本》,曾连载于北京《晨报》(1919.5.1——6.1)的“马克思研究”专栏,为“食力”所译。 《法兰西内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出版的内部刊物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 从《朵宫目录》()中我们知道大臣索朗伦珠,从不丹——藏南珠巴()迎请了《甘珠尔》的一种版本,并令人手抄了一个副本,这是为拉达克(统治期1691——1729)国王尼玛囊杰作的一次功德。经部(见第167页)最后新增底页中说,在尼玛囊杰统治时期,上面提到的那位大臣从不丹取得《甘珠尔》的一种版本,并以这一版本为蓝本产生了一百零九卷新的准确的抄本。拉达克的口头传说称抄  相似文献   

16.
一、因明的产生与发展因明学萌芽子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 因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印度学术文化的繁荣和辩论之风的盛行是密切相联的。佛经中经常记述佛与诸“外道”的辩论,可见在古代印度,随着各种哲学派别如婆罗门六论(正理论、胜论、数论、瑜伽论、弥曼差论、吠檀多论)以及佛教与无神论的“顺世论”等的兴  相似文献   

17.
《贤者喜宴(?)》摘译(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言 本译文接续摘译(二)(本刊1981年第一期)。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松赞干布时期的法律、迎请泥婆罗墀尊公主及汉地文成公主入藏、兴建大小昭寺及昌珠寺等寺院、松赞干布两次执政、生前遗嘱、病故及建造陵墓等等。通过这些史料,使我们看到作为吐蕃一代名王的松赞干布,由于采取与唐中央政权亲近和睦政策,并因此而导致文成公主入藏,这使唐蕃双方长期和睦相处,彼此的社会经济文化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与松赞干布积极向汉地及其它邻族学习有密切关系,本译文就反映了汉族,突厥、党项、吐火罗、胡人、霍尔人以及泥婆罗、天竺等各族对吐蕃的影响,无论从农牧业、  相似文献   

18.
何静 《江汉论坛》2007,(11):81-84
王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需渐修.王阳明认为重工夫的钱德洪只懂良知是一存在(价值)本体,不解良知的无滞境界;而已悟本体的王畿则欠缺悟后的工夫.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圆融本体和工夫.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为崔成甫亡儿所作铭文中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尔"一语,可视为李白佛学之纲领。此思想为佛教诸经所载,在净土、天台、禅宗中都有表述,是佛学的基本思想。其相同的文字表达目前可见出于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李白佛学的核心,是以实相之说来了彻生死之说,体现了其生命哲学的高度。以极乐信仰为权,以实相证悟为实,开权显实,融合仙佛,构成了李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0.
谏诤是中国古代文官(秦以后设专职谏官)出于一定的集团政治利益向封建君主进言,以规谏过失的言论行为。谏与诤一般合用,分开则有意义上细微的差别,孟子说:“君有过则谏”,汉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讲:“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生,不用则死,谓之诤。”后来逐步形成了封建社会的谏议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